虽说近十年,由于有着南蒙古作为中间缓冲,其实大明和所谓的北蒙古已经没有了直接的冲突,但是继承了北元法统的宰桑兀,身负父兄的血海深仇。
他作为次子,能够继承汗位,就要背负起为父兄报仇的责任。
要不然,北蒙古的这些部落,早就和俺答、董狐狸等部一样,早早投降大明,享受安生日子,吃香的喝辣的了。
愿意追随宰桑兀跑到北边的诸多部落,都是在往日的对抗中,和大明积累了深刻的仇恨,这种仇恨难以消解,只能用生命来洗刷。
更何况,从原本温暖怡人的草场,被大明驱赶了相对苦寒的北原,他们的生活状态都发生了剧烈的转变。
即便依旧掌握着北元传承下来的法统,理论上能够号令整个蒙古,但是实际上新一任宰桑兀汗的生活水平,还不如大明边境的一个普通小部落首领过得舒坦。
因为就连最基础的铁锅,北蒙古都得从南蒙古高价购买。
就像是草原上最可怕的白灾和黑灾(暴雪和旱灾),往往也是北边的情况最为严重,而南蒙古就算遭了灾,往往也能够得到大明的一些援助,渡过危机难关。
哪怕他们知道,这是大明为了防止南蒙古诸部狗急跳墙,走投无路之下重燃战火,而且这些“援助”往往还会附带许多额外的条件,但是至少人家能够渡过危急的灾期。
而北蒙古就只能靠自己了。
正因此,被驱赶到了北方,远离大明边境之后,奉宰桑兀汗为主的北蒙古休养生息了小十年,人口也没有恢复过来。
不过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让他们重新变得彪悍,比起南蒙古更多了几分血性。
每一个令人难捱的日日夜夜,都是让北蒙古重新回忆他们与大明仇恨的时光。
这种仇恨,不是一次战争能够解决的。
他们虽然在围攻失败后,明白了大明如今掌握的新式火器有多么的可怕,但是却没有想要就此放弃,而是一直耐心等待机会。
北蒙古军暂时退去后,只休整了一天,就重新出现在大明北巡军的视野中,只不过没有直接冲过来。
过去的他们与大明交战多年,对火器并非全然没有了解。
他们等待的,就是夏季时不时就会突然出现的大雨天。
一旦风雨交加,火药受潮,火器的威力就难以发挥出来,不再是威胁。
没有了火器,大明的军队还算什么?
宰桑兀默默想着,他们会赢吗?
会赢的!
只要他们发起进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很快,宰桑兀就等到了风雨的到来。
乌云聚集将太阳遮盖,天色或明或暗,变得昏昏沉沉。
云色更暗,更低,压得人直喘不过气。
几道闪电连接天地,随后是滚滚雷鸣,仿佛为这一场大战敲响擂鼓。
雨点刚刚打在地上,北蒙古军就开始逐渐逼近北巡军,等到雨点逐渐变大之后,他们便不再犹豫,不顾雨水同样对他们产生了影响,奔马冲向了大明的军阵。
如果继续等待,雨水对大明的火器还会继续加深,但是地面也会变得更加泥泞,反而不利于他们奔马冲杀。
此时的北巡军,同样做好了迎击的准备。
风雨天气,火器并非完全不能使用,只不过威力和射程,都会大受影响。
燧发枪还好说,五百支燧发枪能够勉强发挥出六七成的威力,但是火绳枪只有平日天气晴朗时三四成的水平,受到场地魔法的影响,大明整体战力直线下滑。
这还是来到草原之前,曾经进行过冒雨演习训练的结果,如果不然,还会更加糟糕。
火器的射程缩短,使得蒙古骑兵们终于有机会多次抛射手中的弓箭。
大雨之下,弓弦也会受潮,如果不赶快保护起来,烘干保养,整把弓的寿命和威力,都会大幅受损。像他们这样在雨中多次弯弓,说不定还不等这一场仗打完,弓箭就报废了。
北蒙古人不是不懂得这个道理,然而他们已经没有了退路。
眼看他们与大明的差距被拉的越来越大,这一次要是不拼一次,将来恐怕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就算保留宝弓神箭,以后也只能射鸟射兔子,没有真正的用武之地。
对于北蒙古军来说有一个好消息,万众抛射不用讲究个人的准头,只需要整体覆盖,这使得他们终于对大明的军队,产生了大量的伤害——
不过能够成功入选北巡军的这一万名士兵,都是精挑细选,按照职阶的不同,临战之前穿上了不同的甲衣。大部分中箭之人,都没有大碍,最多受到一些轻伤,不影响战斗,只有极少数倒霉蛋,直接殒命。
等到距离拉近之后,北蒙古军抛下了手中的弓箭,举起弯刀。大明的火枪兵们同样放弃手中的火枪,换上手中不同的近战兵器,与之搏杀。
北蒙古军冲到大明军阵面前的时候,就已经不知道在中途死伤了多少人马。
如果有实时统计的话,就能够看到在双方近身搏杀之后,伤亡率瞬间再度暴涨!
整片战场,犹如一座血肉磨盘,无数鲜血、肉块,洒落大地,将青青草原染成红色。这里又好似有死神的镰刀在不断挥舞,每一次挥舞,都能够收割几十上百条性命。
大雨逐渐变得更加滂沱,好似一片又一片的连绵雨幕,直让人睁不开眼睛,手里滑的握不住刀把。
能见度如此之低,都已经看不清身边的人到底是谁了。
说不定一不注意,就会误伤到自己的队友。
看是看不清了,只能不断的大喊,用声音来判断是队友还是敌人。然而大雨的影响之下,就连声音也很难传递得太远。
往往在确认对方身份的时候,刀子已经挥舞了过去……
但是在这种环境下,已经顾不上这种误伤,每个人都在奋力的搏杀,为自己争取那一线生机。
大明的北巡军虽然在出发之前,经历了多次的演习,可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作战,还是头一次。
北巡军从将领到士兵都在后悔,之前演习训练的时候,怎么就缺少了这种场面。他们同时也在感谢过去的自己努力训练,才有机会在今天保住生命。
更重要的是在心中愤恨,这些蒙古人,真他娘的是不要命了!
过去的大明和蒙古厮杀的时候,可是极少出现这种惨烈的局面。
仿佛他们真的不要性命了一样,只想和大明的士兵一换一……
王斗身上的几处伤痕,大多就是在这个时候留下的。
听着王斗讲述战场上的经历,朱翊钧不由得在心中感慨,自己还是大意了,低估了敌人的战斗意志。他立刻自我反省,这些年的不断胜利,让自己生出了轻慢骄纵之心,这可是用兵大忌!
要是不及时改正,说不定将来什么时候,就会栽一个大跟头!
结合王斗的讲述,捷报上记载的内容,以及自己和兵部的推演,朱翊钧在脑海中继续推演当时的战场情形。
北蒙古就在北巡军距离大明最远的地方展开进攻,还派人截杀了北巡军派回朝廷的传信兵。
别说当时的大明还不清楚具体发生了什么,就算是当时立刻知晓,蓟镇大军即刻出发,也难以及时赶到。
当时的情况,只能让那一万名北巡军靠自己熬过去。
不过他转念一想,正因为北巡军孤悬草原,才给了他们主动出击的底气,要不然大明派出十万大军,把草原扫荡一圈的话。这帮北蒙古人,只能往更北边跑路了。
王斗能够回来,已经说明了北巡军熬过了这一战。
心中安定,他重新提起精神,再度问向王斗。
“后来呢?”
“后来?”王斗一时没忍住,挠了下脑袋,“后来终究还是俺们赢了。俺当时也不知道具体杀了多久,反正杀到雨都停了,天上的黑云都散了,天上都没有了太阳,只有星星。俺们累的实在杀不动,就休息,有后队上前替换……”
朱翊钧点点头,继续听着。
大明的精锐之师,有组织有训练。就算遭遇生死搏杀,阵型被冲击,也在不断努力维持,有序替换。有着队友在前面顶着,他们可以回到军阵保护的中心区域,稍事休息,处理伤口,吃些东西,恢复体力。
因此,北巡军几乎人人带伤,但是真正战死的,并没有预想中那般多。雨天连火把都打不起来,几乎处于摸黑作战的时候,死亡率最高。
而北蒙古一方同样如此,只不过这一次,他们没有选择鸣金收兵,而是数万人马,一轮又一轮的交替冲杀,回来的,也能吃口干粮,喝点清水。只不过能够在近身搏杀后,还有机会活着退回去的,少之又少……
同样是近身搏杀,可是大明的军队人人着甲,手握利刃。在装备上就比缺少物资,穷了十年的北蒙古强上不少。
而且他们都知道,和北蒙古多年的世仇已经化解不开,就连模仿李陵投降的余地都没有——不管真实历史上的李陵究竟如何,司马迁为此是否遭受了委屈,不过朱翊钧都按照传统,将其踩成汉代知名大汉奸。
兵败被俘,也就算了,竟然还有脸苟且活着,这不是弹尽粮绝,缺少后方支援就能够宽恕的。
内战投降其他势力还好解释,后人可以宽容,但是大汉与匈奴之战,乃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国运之战!
不管什么理由,都不是投降求生的借口!
这是朱翊钧立下的宣传基调,军队的宣传,他一直都很重视,而且亲自盯着。
在物资上,给士兵们给足了待遇,在宣传上,也没有忽视,让他们知道当兵打仗,不仅仅是拿皇帝的饷银,吃皇帝的粮食,为皇帝卖命。
他们的背后,还肩负着近亿大明同胞的未来,和上千年的历史包袱。
打胜仗,不只是为了升官发财,还是为了自己的妻儿与父老。
尤其是北巡军这类要出征打仗,身负重任的,在出征之前,他们都会被多次洗脑,一旦他们失败,将来被糟蹋的,就是他们的家乡。
战死尚且还有荣耀,若是苟且偷生,将来祖坟进不去,死后也不得超生。就算侥幸下了阴曹地府,也会被祖宗和亲友们痛斥,无法被接纳……
北巡军无法投降,不会投降。
军阵犹如被海潮不断拍打的巨石,巍然不动。
仿若滔天巨浪的北蒙古军一波又一波的不断的冲杀上来,只能在军阵的外围留下一地的尸体。
水滴石穿,军阵确实因为冲杀,出现了多处缺口和漏洞,但很快就有后队及时补充换防,让防线再度变得稳固。
惨烈的厮杀下,就算战斗意志再顽强,宰桑兀看着手里越来越少的兵力,终于第二次萌生了退意。
打不过,真的打不过!
十年前受到大明接连的沉重打击,宰桑兀才带着当初残存的察哈尔土蛮部,以及一些依旧选择追随他的小部落北上。他的威望不高,北部的环境又比较恶劣,导致北蒙古的人口一直都不多,可战之青壮更是远不如南边,以及西北的其他部落。
一连厮杀了几天,再打下去,自己手里的兵可要全都消耗在这里了。
再一次切身体会到大明的恐怖,宰桑兀不禁有些绝望。
但是局势已经不受他的个人意志所左右,北蒙古人再是剽悍,不畏生死,也终究有个限度。他们再也没有当初为了引诱金国大军进入埋伏圈,近千蒙古兵马全员送死的精神了。
当他们从漫长的厮杀中惊醒过来以后,已经不愿继续这种无谓的牺牲。
不等宰桑兀下命令,就已经有很多北蒙古人选择了离开战场,提前脱逃。
牺牲已经够大了,完全报不了的仇,他们也没有了心思继续去报。
战场的局势,由此发生改变。
从小股队伍偷偷离开,到大股骑兵成群结队的脱离……
攻势结束,转成四散溃逃。
宰桑兀无奈,只得带着自己剩余不多的嫡系,离开了战场。临走之前,他恨恨的望了一眼仍旧没有被彻底攻克的军阵。
然而北巡军并没有因此就放松下来。
当局势逆转之后,北巡军仅仅做了短暂的休整,很快就分出队伍,四处追击。
尤其是南蒙古的千余人马,他们在之前的战斗中已经表现了自己的忠诚,现在则是乘胜追击,在北巡军面前巩固人设。
南蒙古扫荡小股逃窜部队,北巡军中还有足够精力的精锐,则是盯住了规模最大,队伍中还有着汗旗标志的宰桑兀。
他们都意识到,不抓住这一次的机会,北蒙古的残存实力,还会继续苟延残喘。
若是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他们就能够立下不世奇功,彻底断绝北元法统,达成皇帝在十多年前就定下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