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边鹿伴 作品

第192章 新万历援朝的剧本

历史的走向已经逐渐发生改变,朱翊钧绝对不会容忍一个重新统一起来的日本,并且等待他们联合军队,侵略朝鲜,并妄想通过朝鲜作为跳板,征服中国。

既然如此,万历对朝鲜的再造之恩,会因此消失。

缺少了这样一层因果的朝鲜,和大明之间的关系,恐怕不会那般亲密。将来准备对日作战的时候,难保不会出现什么波折。

日本打算拿朝鲜作为跳板,而朱翊钧同样不会放过这个重要的国家。

虽然在如今这个时代有些鸡肋,不值得下力气消化占领,可是在对日远征的时候,朝鲜注定是重要的后勤基地。

跨海远征全部都从大明本土坐船运输的话,成本太高。

走琉球的南线注定是辅助,骚扰佯攻。主力则在朝鲜进行修整集结,通过对马岛这一经典路线,稳扎稳打。

朝鲜的重要性因此更加凸显。

朱翊钧仔细查看案上的东北亚地图,虽然密密麻麻的满是标记,不过由于采用了不同颜色的笔墨,还按照他提出来的规定进行了标准作图,仍旧可以让人清晰的进行分辨。

经过几年的培训,整理分析零散情报的工作,已经无需他亲自动手。身为皇帝,只需要查看最后的汇总结果。

当然,为了确保自己不会被手底下的人蒙蔽欺骗,闹得战报不断胜利,战线却不断转进,他手中的情报来源不止一份,都会互相印证,偶尔也会亲自随机抽查,发现解决新的问题。

朝鲜平日还算恭顺,已经是对大明最亲近的藩属国之一,他不方便亲自出手,才选择了换一种方式,通过辽东女真自导自演一起全新版本的万历援朝。

宽甸至铁岭已经新筑了几十座小堡,坐落在被低矮的山陵丘陵分割的关键要地,镇压辽东群山,拓展了大量土地,大力压缩女真传统生存空间,逼迫他们不得不继续寻找新的出路。

这几年辽东女真诸部落在王圼被灭以后,完全没有了去找大明麻烦的胆气。

而且在朱翊钧的有意放纵下,辽东上下都是鹰派,对待女真的态度十分强硬。

哪家部落要是敢有族人在边境马市或附近城镇上闹事,绝不轻饶。

虽然还没到死刑起步的程度,可是一旦出现冲突,都是严打,从重从严进行惩处,还会牵连到其所属的部族。

而且即便是部族之间,也绝对不许发生斗争,防止有人暗中做大。

大家都是分散的小部落,互不统属,才能让朱翊钧更加安心。

不过围三尚且缺一,他也给留了一条路,就是暗中引导女真部族们南下劫掠朝鲜,或者向东出海,劫掠日本、朝鲜……

在大明如今正盛的军威之下,他们不敢找事,只能挑更软的柿子捏。

正因此,靠近朝鲜边境的,直接纵马南下,偏北的纷纷向东出海坐船,一路沿岸劫掠,颇有几分维京海盗的意思。

朝鲜在女真的不断袭扰之下,已经再度感受到了难言的苦楚。

承平日久的朝鲜,军备废弛不说,阶级也早已经固化得十分坚固。

王族之下,无论朝政还是土地、产业,朝鲜几乎都被两班贵族控制,他们处于权力中心,是真正的统治者,占据了朝鲜几乎所有的上层职位,并且动用种种手段排斥底层向上。

虽然有科举,可是在身份限制上,淘汰了大部分国人,完全没有达到吸纳国家人才,和阶层流动,缓解社会矛盾的效果。

就连后来的名将李舜臣,祖上也是世袭的贵族,出身文班行列,只不过由于祖父不贤,被人弹劾罢官,家道中落。

直到万历四年他才参加武举,登入仕途振兴家族。

而两班贵族所生的庶子女,商人、地方小吏等属于中人,处于第二阶层。他们虽然能够参加科举,却只能考医科、阴阳科等杂类,最关键的儒学和武学,只对两班开放。

至于人数最多的良人和奴婢,也叫做常人和贱籍,只有奉献,没资格索取。

对比而言,大明虽然也有军户、民户,贱籍等划分,可是科举这类上升通道已经包含了大部分人。这样的朝鲜与其说类似大明,更像是有着种姓制度的印度。

如今的朝鲜内部已经矛盾重重,别说应对后来丰臣秀吉率领的武士大军,就连女真的侵袭都感觉到了难以应对,决定向大明求助,对女真施压,停止侵袭。

这都在朱翊钧的预料之中。

保护藩属国,维护天朝周边秩序,其实算是大明这个宗主国的责任,天经地义。

哪怕是在汉城刚刚得知此事的大明使臣,都拍着胸脯保证,大明会提供帮助,予以保护。

当朝鲜使者来京以后,同样得到了类似的保证。

大明会对辽东女真发出严厉的申斥,要求他们停止对朝鲜的袭扰。

当然,这种用来应付朝鲜使节的套话虽然说的冠冕堂皇,却无法对求生求财的女真起到一丁点影响。

北京表达了十分强硬的态度,要辽东调查详情,对闹事的女真进行严厉惩罚。可是真正执行的时候,辽东雷声大雨点小,一直都没有给出结论。

女真看似都很恭顺,在部族所在的山林间渔猎生存。

总不能冤枉了好人,全都杀了,肯定有冤枉的。

不论女真还是朝鲜,都是大明的臣属,不能厚此薄彼。

所以,为了严谨,不放过坏人,也不冤枉好人,调查就不能太过粗糙。

态度上绝对没的说,但想要通过大明就这么简单的解决此事,朝鲜可得慢慢等了。

只要朝鲜能够忍受连年累月的损失,朱翊钧也等得起,反正征日是一项大工程,各方面的准备都还不完备,他现在不着急。

他期待女真海寇的声势闹得再大一点,像过去一样在朝鲜半岛攻城略地,逼迫朝鲜主动向大明请求派驻军队围剿打击。

肯定比不得丰臣秀吉大举入侵那么严重,但是只要开一道口子,他就能够找到机会,像琉球一样,对朝鲜进行改造……

等他搞定朝鲜,这些享受过刀口添血,劫掠金银酒肉的女真兵士也不能浪费。

若是让他们继续困守苦寒的老家,说不定什么时候又要忍不住给大明惹出麻烦。正好可以把他们派到日本,消耗当地武士。

在朱翊钧的耐心等待之下,前往日本、朝鲜、琉球等地的使团终于带着丰厚的收获返回京师。

单纯从经济收益上来看,这一次大明的主动贸易,就赚来了接近三倍的收益。

两国特产不同,物价本身就有不小的差异。

日本生丝的价格是大明的五倍,而日本的铜反而只有大明价格的五分之一。差距最大的当属硫磺,或许是由于活火山更加密集的关系,日本的硫磺价格还不到大明的十分之一。

无论是道士炼丹,医生制药,商人制香料、造纸,染料……还是用于军事上最为经典的制造火药,硫磺都有大用。

这是琉球、以及东南亚诸多岛国常年朝贡贸易的拳头商品。

一买一卖,收益巨大。

如果不是由于这次大批量批发出货,难免会影响到价格,以及多年来首次主动出航,还带着官方的使团,成本压不下来,收益还能再高出许多。

从他了解到的情报来看,过去日本派船前来勘合贸易的平均收益就是在两三倍之间。这一次能够给大明带来如此大的收益,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各地大名为了和大明搞好关系,将来继续贸易,排挤竞争者,没怎么讨价还价,计较细节。

全日本都在积极备战的背景之下,哪怕自己少赚一点,也不能把好处都让给对手,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大明让了利,打了价格战。

还没有开始售卖军火,大明就已经利用日本的局势,开始小发了一笔战争财。

当然,如果日本真的归于一统,可就没有这么好说话了。

在朱翊钧的规划中,征日并不代表要完全消化吸纳,化为大明直属领地,而是要切割成数块,更有效率的利用。

这个国家在大明面前算是小国,可是放眼世界,已经十分庞大。

本州岛的面积比英格兰还大,如今的人口也能排进世界前列。

相对而言,连安南都吃了吐的大明,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占领,还会因为在这里牵扯了大量精力,无力攻略更远方的土地。

在他的记忆中,查理八世、拿破仑等法国帝王过于注重陆地霸权,多次攻打意大利,西班牙等周边国家,结果因此在大海上无法投入更多的资源,导致从大航海时代开始,就接连落后两牙、荷兰、英国等竞争对手。

短时间的战争胜利,换来的是长远的战略失误。

只拿下了魁北克和北非两块海外殖民地,没有取得更辉煌的成果。

朱翊钧就吸取了这个教训,只打算解决边境的隐患,暂时不去深入内陆,收复西北汉唐故土,而是先全力出海,划船圈地。

冰河期即将来临,陕甘这些北方的内陆地区都会出现许多天气异常的灾祸,影响种植生产。

保护当地的百姓,免受灾祸尚且不一定能够圆满达成,更别提在此处开疆扩土了。如今出征西北太不划算,可以暂且留置,等待以后更好的时机。

征日也是这样,他打算在获得胜利之后,只取其中部分战略要地,和高价值的矿藏。留下一部分地方大名,接受大明的正式册封,成为他的臣属,实控大部分低产出土地,代替他承担日本底层百姓的怒火。

免得大明陷入不断镇压当地民乱的泥潭,就像明初占领安南一样,坚持了几十年最后被迫退出。哪怕后来嘉靖接受了莫登庸的臣服,也只是名义上的关系,没给大明带来什么实质好处。

如今的安南,北方有莫朝,南方有新黎朝,内部还有军阀等地方势力不服王命,如此混乱虚弱的国家,同样进入了朱翊钧的视野之中。

将来对付缅甸东吁王朝的时候,正好可以重新整顿一下安南的秩序,稳定的为大明提供粮食,并且开放市场,接受大明的倾销。

日本的格局也注定会与历史上大相径庭,等他收割了日本,便可让大明的船队顺着洋流,东渡太平洋,去解救美洲那些承受两牙压迫的殷商遗民!

……

李言恭等人回来以后,大明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高拱、吕调阳致仕回乡,申时行入阁参政补充人手。重新担当内阁首辅的张居正,继续主持着变法大业。

而度过了万历六年的高拱,仍然生龙活虎。

这个六十五岁的老头,在担任了几个月的国政顾问之后,荣耀满身的致仕回乡,没有一丝生命衰亡,临终去世的迹象。

几年前虽然一时遭难,终究重新复起,活出了第二世。

回到新郑老家,高拱也没有闲着,而是著书立说,尽力将朱翊钧所提倡的实学,与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有机结合,发展门徒,扩大影响。

如今的大明,实学突飞猛进,除了京师、辽东、新郑几个中心,依托全国发行的报纸,四处开花。心学因为其更加自由的思想依旧旺盛,尤其是在江南一带称王称霸。而理学则节节败退,已经被许多年轻士子摒弃。

如今已经有人看出来了苗头,觉得按照目前的态势,实学早晚有一天会颠覆理学的地位。到时候科举就不再是用朱子集注的四书五经,而是皇帝编纂的实学内容。

一些在科场上屡屡碰壁的读书人,就因此转而开始学习起了实学。

哪怕科举目前还没改,可是朱翊钧为了发展实学,促进理论技术的进步,一直在重金招募人才。

像是帅嘉谟,程大位等人,本没有什么正经出身,可是凭借他们的数算才能,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还刊印出版了许多数算书籍,名扬全国。

许多人读了几本《自然》之类的实学书籍报刊,就心头萌动,自觉学有所成,来到京师打算碰碰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