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边鹿伴 作品

第197章 大明江山代代传?

朱翊钧在心中估算,如果没有发生意外的话,自己注定会比历史上的万历活的更久。

按照后世挖掘定陵时对万历尸骨的分析,可以断定他的牙齿、腿骨都有问题。中晚期怠于政务,宅在宫中,多半则是由于缺少锻炼,常年大鱼大肉导致高血压高血脂,进而引发了几种慢性病。

为了缓解病痛,还疑似使用了牙鸟片。

最终寿不过五十八岁就驾崩,仅比张居正多活了一年。

而自己注重饮食健身,戒烟戒酒,连糖都不会多吃,哪怕亲政大婚之后也不会随便熬夜,过于放纵,维持一个稳定的作息。怎么算都能活到六七十岁,有望赶超太祖成祖。

如果自己不主动退位当太上皇,太子至少要等上五六十年,才有即位的可能。说不定熬老头战术失败,让自己白发人送黑发人,还得培养新一代好圣孙……

而其他年轻的叔叔都是年富力强的岁数,即便自己会早做准备,也难保他们不会野心膨胀。

自己的儿子和自己的孙子打生打死,就算肉仍旧烂在锅里,还是自己的后代当皇帝,也会让人感到头疼。

这时候的他不禁想到,若是洪武知晓建文削藩太过,引得永乐奉天靖难,夺了皇位,他的心里该是怎样的感受……

可如果皇后的腹中是女孩,而另外两名妃子中产下男婴,可就会导致庶长子先出生,本该由皇后诞下的嫡长子年纪更小。

大明虽然是嫡长子继承制,可是实际上十几名皇帝,真正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只有仁宗、宣宗和武宗三人。

剩下的所有人,哪怕自己在出生的时候,都并非真正的嫡长子。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要么皇后无子,要么产子早夭,或生病、意外等因素殁亡,其他的竞争对手尽数消失,才按照齿序继承皇位,之后母凭子贵,被追封为皇后,勉强成为半个嫡子。

皇帝即位时,还有年纪更大的庶子兄长这种情况,在大明之前两百年的历史中,还从来没有发生过。

这让他隐隐想到了康熙晚期太子和大阿哥之间的政治斗争,正是他们俩率先失败出局,才让老四老八等人真正有了机会,开始九龙夺嫡。

若是皇后最开始诞下的嫡长子承祜能够顺利存活,没有夭折,大概就像朱标一样,镇压一众弟弟,根本没有后来所谓的太子胤礽和大阿哥胤禔什么事。

虽说大明为了杜绝类似的乱子,早已经有了十分完备的继承体系,就算皇帝没有子嗣,也有足够多的藩王能够按照远近亲疏的关系继承皇位,这在嘉靖继承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正德驾崩后,皇位就按照兄终弟及的规矩归属兴王一系,而不是跳过他们,交给益王系。争的无非是嘉靖这个兄终弟及,是该算正德的兄弟,改认大伯弘治为父,还是算弘治的兄弟,把兴献王抬升成帝王。

正因此,朱翊钧之前在革新宗室的时候,对于成化以来的近支血脉,就没有下手太狠。毕竟在自己大婚诞下子嗣之前,最近的继承人就是弟弟潞王,其次就是这些宗室。还得仍旧保留他们的待遇地位,以免自己和潞王突然遭遇某种意外之后,大明皇位还能有可以按照规矩顺利继承的后备人选。

可是朱翊钧现在对于是否要遵守这一套规矩,内心已经产生了动摇。

争国本是折腾了国家几十年,为此党争变得激烈,皇帝和外廷内外失和,成为了大明最终灭亡的导火索之一。

但如果真的有其他儿子比嫡长子更加贤明,自己能否忍得住诱惑,不去改立?

脑海中思绪万千,朱翊钧突然失笑,若是在原本的世界,自己还是个没有成年的大男孩,现在却要考虑起儿女们的长远未来了。

这就是所谓父亲的责任感吗?

哪怕还没有亲眼看到自己的孩子,可是在陪同皇后备产的这段时间,朱翊钧都隐隐感觉到,自己似乎有有所成长,多了一丝难以明说的人生经验……

“陛下,是时候陪娘娘出去走动了。”

得到近侍太监的提醒,朱翊钧望了一眼殿内摆着的机械座钟——无需罗明坚和利玛窦将其传入中国,早在几年前大明积极下南洋与两牙交流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相关技术,不断研究学习,并且不断改进,努力追赶皇帝提出的要求。

如今皇后临产,每天都要按照日程表,做一些预备工作。

每天适当的身体活动,就是其中一项。

哪怕在医学已经十分发达的后世,怀孕生子都十分危险,有可能让孕妇丧命。如今没有办法剖腹产,没有种种仪器设备,第一次生产的风险更是高了不知多少倍。

朱翊钧可不想像康熙一样,皇后为了自己生孩子难产而死。

祥子的虎妞虽然是故事中的假人,可是道理却是真的。

哪怕怀孕了也不能天天躺在床上吃吃喝喝,变成坦克,仍旧要保证活动量,维持身体机能,尽可能避免难产。每天皇后在宫中散步的时候,他都会陪着,一起说话聊天,防止出现任何意外。

“陛下刚才在想什么呢?”

皇后刚刚就发觉到了朱翊钧在殿内突然发呆沉思,担心他是在思考国家政务,才没有打扰。眼下散步聊天,皇后便大着胆子问了出来。

虽然不许后宫参政,可是随便聊上几句,并无大碍。

朱翊钧没有说出实话,哪怕连第一个孩子都还没有出生,但是这种改立的想法十分危险,会引来外朝上疏进谏,带来没有必要的麻烦。

更何况,直接与皇后讲,担心她生的孩子不能让自己满意,将来说不定会别的女人生的继承皇位——这种话多少有点混账。

即便他已经贵为皇帝,也不会没情商到这个地步。

“没什么,朕刚才只是在想名字,到底该选哪个字好。”

朱翊钧随口就想了一个新理由,正好也是自从太医诊断出皇后有孕以来,就一直没有做出决断的大难题。

除了月事的特征之外,受精卵逐渐成长为胚胎,进一步生长发育,导致气血和脉搏特征产生变化,这正是中医诊脉能够判断出来怀孕的根基。

可是从脉搏上,是无论如何都无法确定最终诞下的是男孩还是女孩。

诊脉又不是b超,没有这么神奇。

无论是酸儿辣女,左脉强男右脉强女等说法,都只是一种模糊的依据,没人敢打包票,百分百确定——毕竟朱翊钧变革了大明的宫廷医疗体系之后,可不会容许医生搪塞胡说。

些许富贵奖赏,或是欺君之罪,是五五开的概率,没有压上身家性命来赌的必要。

正因此,直到临产,宫中上下都没人能够确定,即将出生的是龙子还是龙女,只是做好了两手准备。

可无论是男是女,朱翊钧都没有确定好,到底该给自己未来的孩子,起什么名字。

起名困难症,已经成为绵延几个月的慢性疾病。

洪武想的比较深远,早已经为后续子孙定好了相应的规矩字辈,若是男则为常,女为轩。按照五行轮转,最后一个字,男为水字旁,女为女字旁。

而且大明在这方面的避讳,是避讳全名,而不是单字,不用考虑给百姓造成多大的麻烦,选定了某一个字以后,天下万民就都不能再用了。

唯独朱见深的这个深字,不能再给儿子们使用。

至于大明立国二百余年,五行轮转已经有过一次所导致的其他水字旁的字,都可以随意使用。好比成化的一个兄弟朱见治,不影响万历给自己的老四起名叫朱常治。

就是这个谐音猪肠子,太过难听。

约束条件已经很多,可是他始终选不出来。

就连过去玩游戏的时候,在初始阶段给人物捏脸起名,他都不想图方便,点骰子生成随机名字,而是要按照游戏的背景,当时的心情等因素仔细思考,更别说涉及自己的真正后代了。

作为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朱翊钧希望能够将最好的东西送给他,就连名字也不例外。

如若不然,他大可以放手不管,按照嘉靖大礼议时确立,最后经过隆庆修订的皇子命名仪,等皇子正式出生以后,经过仪轨,让翰林院查阅同辈宗室的名字,划出可用范围,自己随机挑。

只是哪怕他现在真的放手,由于钦天监被改组,之前的命名仪已经不再适用。翰林院也不用画出范围,朱翊钧就已经提前剔除掉了几个令他很不舒服的字。

朱翊钧对于万历的几个儿子都不甚满意,要么是一月天子,吃春药暴毙的光宗常洛,要么是地方名声十分糟糕的福王常洵。

就算是剩下几个被分封到地方的藩王,要么润、要么瀛,虽然在如今这个时代,都算有着好寓意的字,可是在曾经上网高强度键政的朱翊钧看来,总觉得有点别扭。

怪不得没能躲过明末大劫,被农民起义军追杀逃窜,没有一个好下场。

至于三个早夭的就更不吉利,也是不能再用。

而常江、常海等名字,过于俗气,听上去不像是帝王贵胄,反而有点乡村电视剧小配角的感觉。

以至于他早早就传达口谕,让翰林院提前几个月就给出可选字样之后,仍然纠结到现在。

相对而言,反倒是在面对国家大事的时候,要更容易做出抉择。

听到朱翊钧在几个月后,还在纠结此事,皇后忍不住掩嘴轻笑。

这种事情她和太后等人已经劝过几次,都没有效果,只好让皇帝一个人苦恼此事。

就在朱翊钧和皇后谈笑的时候,皇后突然眉间一蹙,身子颤抖,忍不住发出哎呦一声。挽着他的胳膊的手,忍不住更加用力,抓的他都感到有些疼痛。

皇后突然的变化让他吓了一跳,赶忙和身旁一直随侍的宫女一起,将突然虚弱无力的皇后搀扶到软椅上。

平素他不喜欢在宫里摆这些排场架子,极少乘坐御辇,正好多走几步,锻炼身体。

但是皇后不一样,即便就在坤宁宫内没事走两步,身后也有一长串的侍从,准备好了各种器具。

皇后坐在软椅上,面色已经变得有些苍白,她的身下还出现了湿痕,身旁陪侍的老嬷嬷跟着惊呼:“娘娘——陛下,皇后娘娘这是要生了!”

“朕都看到了,还愣着干什么,快快回去!”

发现皇后有了临盆的迹象,朱翊钧勉强恢复镇定,让人按照之前几个月排练了无数次的预案,开始为皇后准备接生。

很快,刚刚正在休息的李太后得知了消息,赶了过来。

有过多次生育经验的她,此时远比朱翊钧更加从容。

在怎么做皇帝上,朱翊钧极少听从李太后的,多半是自行其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可是在这个时候,他最为信任的人,只有李太后。

自从李太后搬离出了乾清宫,他和李太后的关系就变得有些僵硬。凭借着假经文菩萨之事拿捏来的把柄,把她约束在慈宁宫,再也没办法仗着太后的身份,指手画脚。

在争夺权力的最终阶段,哪怕所谓的亲生母子,也不得不撕开面皮。

可是当皇后临产以后,朱翊钧主动破冰,缓和了双方的关系。

他已经大婚亲政,掌握了绝对的胜利,稍微释放一些善意,也有利于自己的名声。免得在太后搬走之后,宫外因此产生两人不和的流言。

要不是因为这种小事抓人,反而会落实流言,更加败坏皇帝的形象,他都想要派人追查,找出源头重重惩罚了。

哪怕是真的,也不能随便到处说!

而李太后在经过了重重打击之下,终于明白了她的处境,接受了现实。只安享富贵,吃斋念佛,不再理会外面的俗务。

当皇帝有意主动和她更加亲密的时候,自然是喜不自胜。为了自己的第一个孙辈,愿意不辞辛苦,多多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