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边鹿伴 作品

第268章 冠冕堂皇的战争理由

防御日本的进攻不难,但是劳师远征,用武力征服日本的代价就太大了。

日本距离大明的本土实在过远,哪怕海运开始兴盛,想要运送大军,依然要依靠朝鲜这个关键的跳板。而且地理位置的原因,大军只能从九州岛开始,一个岛一个岛的攻略。

元朝就是如此,战事十分艰辛。

以至于两次失败之后,就连元朝都选择了放弃。

想要征服日本的难度,要比攻打东吁缅甸还要更高出几级。

再怎么嘲笑日本村战,战国几十年的厮杀积累,都比很多还处在山林半原始部落状态下的缅甸强得多。

在当初的战事中,如果不是为了给跨海登陆对日作战积累经验,完全可以放弃组建南路军,只靠云南出发的北路官军,也能够用兵平推过去。

或许时间更长和损耗会更大。

但是一路都是陆地前行,在如今的人们看来,是更加稳妥的方式。

正因此,朱翊钧筹备多年,一直都没有下定决心。就是因为没有万全的把握,担心战事受挫。

难免有些患得患失。

他侧目又看了一眼御案旁的巨大地球仪,朱翊钧哑然失笑。

这座地球仪立在地上,足有半人高,汇聚了欧洲和大明的最新航海探险成果,除了目前还没有被发现的澳洲和南极之外,全球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刻绘在了地球仪上。

虽然条件所限,在精度上不够完美,放在此时却已经足够。

足够让每一个看到地球仪的人都能够清晰的认知到,大明只占据了这个世界很小的一部分。

并非真正的世界中心,并非统御整个大地……

哪怕是朱翊钧,在自己做出一点点成绩,心中生出几分志得意满沾沾自喜的时候,看看这座地球仪,也能够清晰的认识到,自己做的还不够。

至于其他人,也能够直观的体会到朱翊钧在过去宣扬的“风帆连接世界之下,如今是第二个春秋战国时代”的意义。

大争之世,大明当然不能只想着原本的一亩三分地。

按照他原先设立的路线,只能不断对外开拓。

而且地球仪上的日本,在绘制误差之下,其实比实际情况要更大一些。哪怕朱翊钧对此很清楚,也没有让人加以改正。

(图为现存最早大明制地球仪,天启三年)

日本的国土当然远远不如大明,可是放在欧洲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庞然巨兽。

卧榻之侧,体量又如此之大的国家,不能被自己掌握,就是一个令人难安的威胁。

如果一直纷争内斗还好,大明可以如同过去几年一样,扶持一派打压一派的维持平衡,从中攫取利益。

可是织田信长有一统之志,一统之能。

更可怕的是,他的统一方式以及统一后的结果,与后来的猴子乌龟截然不同。

丰臣秀吉是底层出身的暴发户,根基不深,武力征服天下做的不够彻底。毛利、上杉、德川等势力在名义投降臣服之后,实力没有得到足够的削弱,仍旧处于半自治半独立的状态。

更致命的是在他名义统一之后,不敢对这些大势力下狠手,就拿不出足够多的战果分润给自家嫡系,只能转移矛盾,发动战争,更因此导致嫡系亲藩力量大损。

才有了后来秀吉后来死后,年幼的秀赖主少国疑,给家康等人撺掇天下的机会。

反观朱翊钧当年即位之初,也面临了朝中内斗的危局,可是即便位高权重如高拱,也只需要一封旨意,就能贬官离京,剥夺一生奋斗之积。

这就是如今大明高度集权且稳固成熟的政权,与还处于初创期的丰臣政权的区别。

德川的江户幕府倒是稳固,但是相对保守封闭,而且在制度上与过去的室町幕府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地方上依然存在众多大名藩主,藩国之间都有关税阻碍,天皇仍旧能够长久延续……

本质上还是封建的武士政权。

换句话说,无论秀吉还是家康,在一统日本之后,都没有将国家完全消化,对于大明来说好对付得多。

但是信长与两者截然不同。

他实施的比如地检、兵农分离等能够增强实力的措施,被后来的丰臣、德川所继承,但是还有一些织田政策,哪怕丰臣、德川知晓,也没能做到。

比如以一元支配制,限制家臣实封土地。保证了中枢能够牢牢掌控财权,迫使地方大名无力对抗国家。

裁撤关所,达成领地内关税统一,合为一个统一大市场。

让麾下军队全方位的换装,学习西洋战术战法,采购制造火枪火炮。鼓励自由贸易,放开限制,打压寺庙势力,政教分离,统一度量衡……

不拘一格的任用人才,让丰臣秀吉这种底层足轻,都有机会成为麾下军团长,进而为后来成为天下人奠定基础。

不区分身份阶层,不论武士还是底层平民,他都鼓励治下之民去学习,尤其是学习传教士传授的西学,已经开始推动近代化的变革——单这一条,直到几百年后明治维新的日本方才做到。

更为惊人的是,很多改革都是在他实力尚且还没有称霸天下的时候开始的,哪怕这些变革触动了很多守旧人士的利益,阻碍了他的统一步伐,仍旧没有为了尽快统一,如丰臣那样妥协。

就连暂且表面统一,等到天下一统之后再改革这种软弱做法都没有。

如果不是本能寺一场大烧烤,中道崩殂,说不定信长真的会在一统之后废除天皇,建设一个全新的国家。

说他是差一点就能统一天下的日本版秦始皇,一点也不为过!

历经蜕变的日本,将会给未来带来极大的变数。

哪怕丰臣秀吉两次派兵攻朝侵华,在大明人士的眼里,他都远远不如早已死去的织田信长威胁更大。

后来的徐光启就曾评价信长“为人雄杰,多智略;前是六十六洲各有君长、不相统一,至信长征伐四出略,皆臣伏,无敢异。此人智计叵测,十倍秀吉;假之数年,必为我大患,而忽为其下亚奇支(明智光秀)所弑。秀吉闻变,遽起兵击灭亚奇支,遂代信长之位……”

这等强人,若是让他真正统一日本,整合国内力量,给大明带来的麻烦将会远超秀吉。

哪怕大明能够战而胜之,也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万历援朝都消耗了百万两白银,如果换成是信长指挥的话,恐怕会飙升到上千万两!

哪怕信长不与大明直接武力争雄,也会在统一日本后,提升中日贸易的话语权,迫使大明损失不小的利益——那些从日本进口的金银铜,正是对于大明货币改革来说十分重要的贵金属。

美洲白银过于遥远,每年贸易而来的数量不小,但是只靠欧洲商船尚不能满足大明所需。

通过直接或转口贸易得来的日本白银,几乎占据了大明海外输入白银的三分之一。

一旦日本内部发展起来后,限制白银外流,对于大明的经济就会造成剧烈的影响——明末就是如此,因为欧洲的三十年战争,各国忙于争夺欧陆霸权,减少了海贸投入,导致大明财政大受影响。

考虑到江户幕府在本国的银山逐渐枯竭,手工业发展起来之后就采取了类似的行动,结束白银流入中国的时代,改为吸纳海外白银,成为后来满清的商业对手。

织田信长一统后的日本,只会做的更快更果断。

哪怕只是为了确保输入大明的金银稳定,朱翊钧也不能容忍日本出现织田信长这种强势君主。

很可惜,信长不能生在中华,为自己所用。他是日本一方的英雄人物,在朱翊钧看来,就是必须要消灭的敌人!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朱翊钧不允许敌国还有这么牛逼的存在!

在朱翊钧的规划下,未来的日本,只能作为大明的原材料供应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用来就近释放大明不断膨胀的人口压力。

为此,就算代价再高,也要去做。

就算信长死去,换成秀吉、家康上位,他仍然要走这一步,无非是作战的时机还能再往后拖一拖。

与黄河工程一样,如今信长尚未一统日本,正是大明插手入局做大事的最后一个好时机。

目前来说,他还可以选择其他大名合作,单独将织田信长作为目标。用不着消灭所有的日本武士,也有可能达成控制日本的目的。

如果继续拖延下去,后果将无法预料。

心中决心已定,朱翊钧当即征召廷臣,讨论对日战事。

他虽然想要立刻出兵,也为此做出了多年的准备,但是这一次的战事,规模将会远超自他即位以来的任何一次。

无论转运的船只、筹备的钱粮、军队的调遣……

种种事项,都需要各府部协调运作。

这种大事,不是皇帝一意孤行,就能做成的。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万历援朝的时候,都派遣了小十万的兵力。

哪怕他这一次并不需要倾泻举国之力,为此准备的兵额,已经超过了十万。

当然,这所谓的十几万兵力,并非全部都是大明的官军。其中很大一部分额度其实是他故意留出来,准备从女真、蒙古、缅甸等势力中抽调青壮当做炮灰,与日本士兵互相消耗的。

先消耗一波,如果他们能够轻易战胜日军,就能节省大明官军的性命和力气,同时能够削弱这些部族的实力。

哪怕他们战事失败损失严重,也能让女真等各部族家家戴孝,对日仇恨加剧。朝廷又有了新的借口继续抽调青壮,将日本当成一个抽水泵,不断抽取他们的性命……

周边青壮减少,对于大明边境的压力就会减少。

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哪怕这种选择不怎么人道,朱翊钧在思量再三后,还是狠下心决定去做。

软弱仁慈的好人,掌管国家只会带来灾难。

等到廷臣们聚齐,朱翊钧没有过多的废话,直接宣布了他的决定。

“发动大军,讨伐日本!”

不过朱翊钧对外公布的理由,完全不是他心中最在意的那个。

日本与大明相隔大海,相对中原来说比较贫瘠,征服他们得不偿失。再加上元朝的两次失败教训,让洪武都不想去碰,专门在《皇明祖训》上告诫子孙,列为不征之国。

尤其是最近,他消灭海盗倭寇,重新开放了对日贸易之后,两国贸易额年年屡创新高。贸易的上下游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相关利税是朝廷和沿海地方财政的重要部分。

他们内部乱归乱,对于大明的态度还是比较恭敬的。

更重要的是,日本最近并没有主动冒犯大明,侵犯朝鲜兵临鸭绿江,或者是犯下诸如争贡之役一样不可饶恕的罪行。

哪怕受到朱翊钧的召见,在场群臣也不清楚日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竟然惹得皇帝大怒,要主动发动大军前去攻打。

如果用担心日本未来会造成威胁的理由,除了他自己,恐怕别人都无法被说服。

军国大事,朱翊钧更不可能用“日本月代头太丑,要改改发型”或者“信长是女装大佬,xp太小众”之类的儿戏借口。

面对臣子们的不解,朱翊钧拿出一封求援信,让群臣传阅。

这封信的主人,是名义上被大明册封的日本国王,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昭!

在信件中,足利义昭宣称叛臣织田信长信仰异教,不尊儒学,将他这个大明册封的国王赶出京都。他请求宗主国大明讨伐不臣,扶危救难!

作为大明的臣属,大明当然有援护的义务。

所以在名义上,并非是他主动想要攻打日本,而是得到了大明臣属的求援——如同后来的万历援朝一样。

究其根本,是大明受到了威胁,必须要把妄图将朝鲜作为跳板的丰臣秀吉打退,消除他的野心。但是在明面上,大明是在保护自己的藩属国,拥有冠冕堂皇的理由。

虽说日本和大明的关系远不如朝鲜那么深,甚至足利义昭如今也不配代表日本。

但是作为一个用来搪塞外人,让大明出兵的战争借口,已经勉强足够。

接下来的朝堂之争,只在于此等借口是否值得大明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