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剑书生 作品

第四百章 舌战群臣

杨帆目光明亮,赞道:“燕王殿下有进取之心是好事,殿下,我听说最近几日,朝中有人对曹国公,多有微词?”

朱标摩挲着棋子,露出一抹无奈之色,道:“每日都会有数位大臣,将奏疏递送上来,称曹国公用兵莽撞,导致我大军损兵折将。”

都察院、兵部两个衙门上奏疏的官员最多,对曹国公李景隆意见颇大。

朱标轻声说道:“更有言官上书,曹国公李景隆不适合担任北征大将之要职,要本宫考虑,换将。”

杨帆哑然失笑,说道:“北伐激战正酣,临阵换将是兵家之大忌,换将,太儿戏了。”

朱标目光在棋盘上流转,道:“朝中部分官员不知兵,只知一味上书弹劾,都说空谈误国,本宫看说的就是他们这种!”

啪!

朱标手中的棋子落下,语气里充满了怒气,他不是没有脾气,只是他这脾气总是隐而不发。

朝中文官自从朱标亲政以来,多次联合起来向朱标施压,一直到海贸走私案爆发后,清理了一批涉案者,情况才有所好转。

杨帆闻言,沉吟片刻,说道:“殿下,明日早朝可需臣上朝,为曹国公解围?”

杨帆近日忙于福建三省的事务,忙得团团转,唯有今日得了空闲与朱标对弈小叙。

朱标仰面而笑,脸上露出笑容来,道:“知我者,杨先生也,哈哈哈。”

曹国公李景隆在北边的表现,令很多人不满,其中有人对李景隆让朱雄英置于险地不满,有人对李景隆对战瓦剌不利,没有防备被鞑靼偷袭成功感到不满,还有人单纯地看不上李景隆掌权。

杨帆与李景隆共事多年,情谊深厚,于公于私,杨帆都要为李景隆解围。

翌日,清晨。

皇宫,奉天殿,杨帆时隔多日上朝,引得不少官员的侧目,纷纷猜测杨帆又要搞什么幺蛾子。

借着福建三省海贸案,杨帆将詹同、宋讷、吴沉一党杀得落花流水。

虽说杨帆做得合情合理,被处置的官员罪有应得,但依旧令官员们心惊胆寒。

杨帆站在奉天殿外,安心等着,过了一会儿,刑部侍郎王慧迪凑了过来。

王慧迪与杨帆私交深厚,笑着问道:“长安侯今日上朝,莫不是又有什么新线索?又有谁要倒霉了?”

杨帆闻言眉毛一挑,道:“王大人这话说得有趣,就好像我杨帆来上朝就没好事似的。”

王慧迪嘿嘿一笑,说道:“这可不是我说的,是其他大人说的,长安侯看看那些大臣的样子吧!他们畏惧杨大人如豺狼虎豹,今日这心里都高悬着呢。”

杨帆忍不住笑了,说道:“白日不做亏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门,王大人,你莫非也怕了?”

王慧迪连连摆手,说道:“杨大人说笑了,我王慧迪行得正坐得直,我有什么可怕的?”

杨帆闻言也不与王慧迪卖关子,道:“行了,说点正经的,吾上朝乃是为了曹国公的事情。”

曹国公?

王慧迪眼珠一转,说道:“曹国公最近受抨击的厉害,杨大人来为曹国公解围,可要小心了,新任都察院左都御史齐泰,还有谨身殿大学士严震直,可是对曹国公意见很大。”

王慧迪自从郭桓案后差点被弟弟连累,从此便深谙明哲保身的道理,他提醒杨帆,道:“那群人不会轻易善罢甘休的,小心他们将火烧到你长安侯身上。”

杨帆嘴角微微上扬,说道:“哦?那我倒是要看看,他们这火,有多旺!”

不多时,群臣陆续进入奉天殿,向朱标山呼行礼。

朝中每日的朝议内容五花八门,不过也有踪迹可寻,一般以政务开始,以军务结束。

而有争议性的,有攻击性的进言,一般会在正式的朝议结束后,今日的早朝也不例外。

正式的朝议结束,都察院言官便站出来,道:“殿下,臣有本启奏!”

朱标的眼中闪过一抹无奈,他就知道,都察院的言官肯定不会消停的。

朱标挥挥手,示意言官说话。

那年轻的言官朗声道:“曹国公李景隆征战多日,却无寸功,致使我大军损兵折将,臣认为李景隆有渎职之嫌!”

又来了!

朱标闻言眉头微蹙,目光看向了群臣,道:“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武英殿大学士吴伯宗缓缓走出来,道:“殿下,曹国公李景隆仗打得如何,臣不甚通晓军务不妄议,但曹国公李景隆却差点让皇太孙遭难,皇太孙身系我大明的将来,岂可继续冒险?臣请殿下召回皇太孙,训斥曹国公李景隆!”

吴伯宗一直反对让皇太孙李景隆去边关外冒险,堂堂大明的第三代继承人,就该安安生生地待在京城不好么?

吴伯宗话说得滴水不漏,便是朱标都找不出理由来反驳,朱标不由得看向群臣之中的杨帆。

杨帆与朱标四目相对,然后点头示意让朱标安心,旋即他缓缓地走出来。

杨帆一动立刻就有人注意到,群臣齐齐向着杨帆望去,却听杨帆道:“殿下,臣有话要说!”

吴伯宗眉毛一挑,却没有动,他倒是要听听,杨帆要说什么,为李景隆开脱。

杨帆走出来,到了吴伯宗身边,道:“殿下,这天下从未有常胜将军,打仗,互有胜负互有死伤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若有了死伤就要临阵换将,造成更多的死伤,甚至我大军溃败,刘大人,你能负担责任乎?”

年轻的言官闻言缩了缩脖子,这么大的责任,他一个小小言官,如何能担负得起?

杨帆三言两语将他说的语塞,然后又看向了吴伯宗,道:“吴大学士心忧江山社稷,心忧我大明未来的继承人,令人佩服。”

吴伯宗板着脸,他很清楚杨帆多巧舌如簧,但杨帆这话还得听后半截儿。

果然,杨帆继续说道:“但是,温室中的花朵是娇贵的,脆弱的,唯有经历过风雨,才能成为苍天大树,担负起万里江山!”

吴伯宗眉头紧锁,道:“长安侯此话未免偏颇了,难道,待在京城,读圣贤书就不能担负起万里江山?非要跑到凶险万分的战场上?”

杨帆微微一笑,说道:“圣贤书自然是要读的,但圣贤之道不是万能的,汉高祖斩白蛇起义而定天下,当今陛下执三尺剑而驱逐鞑虏,光复华夏,靠的可不单单是圣贤书,更是横扫天下的武力!”

“陛下自濠州起兵,历经大战小战无数,太子殿下从小便经历过诸多战役、磨难,皇太孙为何就不能走上战场?若因为一次危险,便退缩了,岂不是因噎废食?”

说着,杨帆更是对着北边拜了拜,道:“陛下可是在北平府看着呢,难道,吴大人要否定陛下的功绩?”

吴伯宗善于巧辩,杨帆就抬出更大的帽子来,你否定我杨帆,就是否定了朱元璋的功业。

吴伯宗的嘴角动了动,剩下的话全都吞进了肚子里,一挥衣袖回到了自己的位置。

文渊阁大学士,暂领都察院左都御史之位的齐泰见吴伯宗不说话,咳嗽一声,站了出来说道:“杨大人能言善辩,要为曹国公说话,吾等说不出你,不过正好今日杨大人来了,便一起听听我都察院的奏疏。”

说着,齐泰取出一封奏疏来,道:“殿下,臣齐泰,要弹劾锦衣卫福建都司都指挥使纪纲,以及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陆行等十三名官员!”

哗!

齐泰不开口则矣,一开口着实惊人,华盖殿大学士邵质,以及武英殿大学士吴伯宗等其他官员都纷纷侧目。

朱标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说道:“哦?齐大人为何要弹劾纪纲,弹劾陆行?据本宫所知,这陆行刚正不阿,官声极好。”

齐泰待内官将奏疏呈递上去后,高声说道:“此事说来复杂,请殿下容臣细细说来。”

杨帆清查海贸走私案,将三省,尤其是福建省的官员抓了一大堆,或是处死,或是流放。

三省的官场格局与商场格局焕然一新,其中,以福建省的格局变化最大。

锦衣卫福建都司都指挥使纪纲到了那边后,开始了大刀阔斧地革新,组建锦衣卫衙门。

纪纲有能力有手段,锦衣卫组建没两个月便开始发挥作用,配合陆行行事。

齐泰一脸的正色,道:“根据三省监察御史,以及百姓送到京城的联名上书来看,如今福建的地方政务极度混乱,缺少合适的人才处理政务,这两个月,福建的粮价竟疯涨了三成,而除了粮价之外,福建的盐价也在疯涨,导致很多百姓吃不起盐,造成了不小的混乱。”

朱标的眸子微微眯起,看向户部尚书楼覃,道:“楼大人,你可知晓此事?”

楼覃微微颔首,道:“臣知晓,不过这些日子臣还在了解详细情况,准备有个章程之后再报之殿下,这不,齐大人就先说了。”

楼覃属于那种有一说一,只干实事不善于言辞的人,所以,楼覃说在准备章程出来,就肯定在准备,不是在找借口推脱责任。

朱标闻言喃喃说道:“粮食、食盐关乎百姓生死与三省稳定,不可不查。”

说着,朱标看向杨帆,准备让杨帆来清查此事,却听杨帆说道:“殿下,关于福建的情况,臣可以解释。”

什么?朱标微微一怔,齐泰也露出惊诧之色,琢磨杨帆这是在说大话,还是提前有准备?

谨身殿大学士严震直脸色严肃,提醒杨帆道:“杨大人,你可要想好了再说,不可因为推卸责任而信口胡言!”

杨帆瞥了严震直一眼,说道:“严大人放心,本官岂能无的放矢?这关于粮价一事,锦衣卫已经查清楚了,福建三省的粮价,一直很稳定,之所以出现粮价升高的情况,乃是因为有人在暗中囤积粮食,人为地推高粮价。”

“之前福建三省的粮食生意,由范星、冯唐等人联手掌控,范星、冯唐倒台之后,这粮食生意便落在了别人手中,如今暗中抬高粮价牟利的,乃是福建当地的商人刘戈、郑章等六个商人。”

“他们自认为做得隐蔽,以‘粮仓失火’、‘天灾’等理由减少粮食供应,别人便查不出来?锦衣卫已经拿到了他们勾结的书信往来,以及相关的账本,不日就将抵达京城!”

朱标的眼睛听得都亮了,他终于开始感受到,锦衣卫外放后带来的好处。

若是放在从前,这粮价升高的事情真要调查,还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

朱标露出笑意,询问道:“那盐价提高又是为何?莫非,也是有人囤积?”

杨帆拱了拱手行礼,说道:“殿下英明,不过这群人囤积食盐手法更为高明,他们先以正常的价格购买盐,将市场上的盐供应大部分买下,再自己进行出售。”

实际上,这样的行为算是钻了律法的空子,属于正常的买卖行为,利用律法漏洞来牟利。

杨帆高声说道:“此事锦衣卫也已经查明了幕后主使,至于齐大人所说,福建政务混乱,这并非陆大人无能,而是需要一个时间来适应。”

“前后接替原本三省官员的新官员,有几百人,这么多的人员调动,这么多的事务要接洽,有混乱乃是正常的,我相信,陆大人会处理好。”

“不过,这里面也少不得本地的官员私下勾结,意图对抗朝廷指派官员,更有三省盐课提举司等对囤积食盐、大米等物资的商人的放纵,也许清查。”

朱标微微颔首,对杨帆说道:“此事就交给长安侯去查,需严查,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杨帆上朝,不仅解开了李景隆被攻击的困局,还再一次掀起了对福建三省的清查。

所谓“刮骨疗毒”,趁着东风将福建等三省的积弊革除越深,未来这三省的发展便会越快。

朱标也从这一次品尝到了拥有锦衣卫的好处,也就萌生了在其他各省设立锦衣卫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