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剑书生 作品

第四百零二章 大明的条件

也孙台的肩头,彷佛有千斤重担,鞑靼未来的生死,就看这次和谈了。

也孙台善于揣摩人心,在鞑靼多年,腌臜的事情没少做,对也孙台不满的人不少,奈何也孙台能哄得鬼力赤欢心,谁都奈何不了也孙台,但今日也孙台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

也孙台贪婪、阿谀奉承,但当鞑靼面临生死危局的时候,也孙台能站出来!

鬼力赤以及文武官员,目送也孙台离开,祈祷也孙台能成功说服李景隆。

洪武二十七年,十月底。

当也孙台代表鞑靼出使明军的时候,塔密儿河西,三十里,瓦剌军正在集结。

瓦剌大汗佛家奴正在与众人连夜商议,佛家奴轻声说道:“明军回撤,大举进攻鞑靼,我瓦剌与鞑靼唇亡齿寒,不可不帮。”

佛家奴并非如鞑靼众人所想的那样,对鞑靼的生死置之不理,反而一直在想办法。

不过,明军已经被背刺过一次,怎么会再次犯下一样的错误?故瓦剌的进攻一直不顺利。

佛家奴的智囊、老师,如今的瓦剌太尉阿木尔微微颔首,道:“不过,若想要帮助鞑靼,需先拔掉钉在塔密儿河的‘钉子’。”

阿木尔口中的“钉子”,便是驻扎在塔密儿河的郭镇所部。

郭镇生性谨慎,善于防守,去年郭镇曾经在土剌河南镇守,今年先后于乌里雅苏台、塔密儿河防守。

大明今年北征的年轻将官里面,论防守的经验,绝对没有人是郭镇的对手。

瓦剌大将全国公观童微微颔首,道:“太尉大人所言极是,不过我们派出的数批传令兵全都被明军拦住,消息暂时传递不过去,若是鞑靼迟迟得不到消息,会不会因此心生嫌隙,与明军苟且?又或者继续逃?”

全国公观童的话,引起了不少将官的共鸣,他们对鞑靼还是抱有怀疑的,佛家奴却摇了摇头,说道:“明廷与我们有血海深仇,鬼力赤怎么可能与明廷勾结?”

“何况,明廷的目的就是彻底清除他们北方的威胁,瓦剌、鞑靼都一样,鬼力赤愿意,明廷也不会愿意。”

说着,佛家奴看向阿木尔,阿木尔立刻会意,清楚佛家奴这是需要他站出来,稳定众人的心。

佛家奴是瓦剌的大汗,地位尊崇自不必说,然而有时候,众将还是更信服阿木尔。

阿木尔从辽东纳哈出占据金山的时候开始,便是纳哈出麾下两大谋士之一。

金山被杨帆率领辽东军攻克后,纳哈出病逝金山,金山破,阿木尔率领众人,带着当时还尚且稚嫩的佛家奴逃到了杭爱山以北落脚。

阿木尔是军中的定海神针,他说的话,有时候比大汗佛家奴要管用。

阿木尔思忖片刻,说道:“诸位不必多虑,鞑靼已经没有退路,他们既不能投降明廷,也无法再往北逃遁,只剩下拼死一战,吾等当下最重要的,是起兵攻陷塔密儿河处驻扎的明军,如此才能顺利进攻明军侧翼。”

全国公观童闻言,想了想说道:“塔密儿河附近驻扎的明军,主将乃是郭镇,郭镇此人善于防守,若我军久攻不下,当如何?”

阿木尔想都没想,说道:“必须攻下,确保我军后路通畅,否则,我军只剩下冒险绕过明军,进攻明军一条路了。”

到了那个时候,瓦剌很可能陷入首尾难顾的局面,那当真是拿命在赌了。

佛家奴点了点头,道:“阿木尔先生说得没错,这样,立刻派人传讯给鞑靼,多派几队人,一定要尽快联系上鞑靼。”

说着,他的目光流转到了地图上,用手重重地点了点塔密儿河的位置,道:“十日内,我瓦剌定要攻克明军!”

关乎大明北方安定,关乎鞑靼生死存亡,以及瓦剌兴衰的战役,即将打响!

洪武二十七年,十月的最后一天,忽兰忽失温。

随着明军敲定战略,大明曹国公、征虏大将军李景隆,率明军主力,抵达忽兰忽失温。

明军虎视眈眈,大战一触即发,就在这紧张的时刻,一队来自鞑靼的使团,抵达忽兰忽失温。

鞑靼太傅左丞相也孙台送来书信,希望能拜会大明的征虏大将军李景隆。

有道是“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虽然两军打生打死,但这使臣还是要叫的。

忽兰忽失温,明军大营。

也孙台率领十余人的使团,在徐辉祖的带领下走进明军大营,就见明军的大营齐整、军卒精气神十足。

时不时还能听到明军士卒操练的声音,中气十足,声音震天响,令人侧目。

也孙台身后跟随的使团成员,都是面色苍白,尤其是见到一队队精锐的大明兵卒的时候,吓得双腿颤抖。

徐辉祖将一切看在眼中,笑着对也孙台说道:“也孙台大人,我明军可精锐否?”

也孙台主动在请求见李景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也孙台多半是来求和的,故李景隆让徐辉祖领着也孙台,看一看大明的精兵强将,让也孙台心里有数,现在的鞑靼,没有与大明谈判的资本!

也孙台微微一笑,说道:“明军自然是精锐,盔明甲亮气势如虹,不过我鞑靼精锐勇士也不差,我家大汗也在厉兵秣马,我鞑靼勇士也做好了玉石俱焚的准备,不惧怕任何人!”

也孙台输人不输阵,嘴上说得漂亮,不过话说得再漂亮,也无法改变两国、两军的差距。

尤其是到了中军帐前这一段路,两侧站着手持长枪的明军精锐,日光下,甲胄闪亮,兵甲如林。

也孙台见惯了大场面,也不禁心里一沉,他很快定了定神,往前走去。

也孙台能保持镇定,但是其他的使团成员往左面看看,再往右面看看,都是心惊肉跳。

他们就像是案板上的鱼肉,任凭人宰割,一旦人家要杀他们是举手之间的事情。

到了中军帐前,徐辉祖高声道:“启禀大将军,鞑靼来使抵达!”

“请鞑靼使臣进来!”中军帐内传来李景隆的声音。

也孙台与徐辉祖一起入军帐,进去之后也孙台心脏抖了抖,这军帐里面的场面也不输于外面。

虽然没有什么刀兵存在,但是明军的重要将官都在这里,且一个个目光灼灼。

尤其是大明的主将李景隆,他实在太年轻了,其他的将官年纪也都不大。

也孙台心里哀叹一声:大明国力强盛,英才层出不穷,还都是这么年轻的人,日落西山的瓦剌与鞑靼,拿什么与大明比拼?

也孙台心里是这般想的,但表面上,他还是在维持体面,与李景隆见礼,道:“鞑靼太傅左丞相也孙台,代表我家大汗,出使到此,拜会李将军。”

李景隆上下打量也孙台,片刻后李景隆挥挥手,道:“也孙台大人客气了,来人,给也孙台大人看座!”

也孙台微微颔首,又与李景隆寒暄了两句,说道:“老朽入军营后,见明军正在操练,厉兵秣马,不知所为何事?”

也孙台明知故问,李景隆便陪着他演下去,说道:“我大明与鞑靼,数年来打过不少仗,我李景隆欲毕其功于一役,彻底结束纷争!”

也孙台闻言沉默片刻,说道:“李将军有宏图壮志,老朽佩服,但我鞑靼可不是小猫小狗,岂能李将军说怎么样,就怎么样?我鞑靼大汗与鞑靼的文武官员,正在整军备战,明军要击溃我鞑靼,可不容易,损兵折将是少不得的。”

顿了顿,也孙台说道:“何不你我两军休战,两国修好,也免去了刀兵之苦啊?”

也孙台终于说到了今日来的真正目的,他的意图不出李景隆等人所料。

耿瓛轻笑一声,说道:“也孙台大人,你这口气真不小,休战?我大明精锐灭你鞑靼指日可待,为何要与你们休战?”

也孙台闻言并未气恼,道:“这位将军莫急,老夫还未说条件,等老夫说完我家大汗的条件,这位将军听听如何。”

李景隆微微眯起眼睛,他很好奇,为了求和鞑靼大汗鬼力赤会接受什么条件。

“我家大汗称,若李将军同意休战,我鞑靼当上表大明朝廷,愿意与大明结成兄弟之邦国,我鞑靼愿意每年上岁贡。”

“我家大汗知道,大明缺少上好的战马,故,我鞑靼愿意献上战马、牛羊等为岁贡,以表诚意!”

也孙台话音落下,以为李景隆会很感兴趣,岂料李景隆却纹丝不动,没有任何的表示。

李芳咳嗽一声,对也孙台说道:“也孙台大人,我家将军敬你是鞑靼老臣,才愿意见你,可你却将我家将军当成了傻子不成?”

也孙台闻言急了,说道:“这位大人何出此言?老夫说的全都是大汗的原话,我鞑靼诚意十足……”

也孙台的话还未说完,李芳便笑了,说道:“老大人此言差矣,如今你鞑靼已经走到了绝境,却还想要与我大明做兄弟之邦国?”

李芳的声音嘹亮,气势十足,道:“老大人难道不知道那金山纳哈出的下场?不知道那高丽李成桂的下场么?”

纳哈出当年拥兵二十万,以金山为中心占据辽东多处,还不是身死金山?

李成桂在高丽大杀四方,

差一点将高丽王族屠灭,结果如今在金陵当个富家翁。

李芳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道:“老大人,你鞑靼根本没有资格,与我们大明平起平坐,你们鞑靼的条件,可不能促成和谈!”

也孙台的脸色微微涨红,巧舌如簧如也孙台,也找不出话来反驳李芳。

实力,才是一切的基础,大明诛灭纳哈出、吞并高丽,人家就是有这样的底气。

李景隆见也孙台一言不发,嘴角微微上扬,道:“李大人,也孙台老大人可是前辈,对前辈岂能无礼?来人,上酒菜!”

李景隆给了也孙台一个台阶下,缓和了气氛,待酒菜上来后众人推杯换盏,又开始其乐融融起来。

也孙台心里记挂着议和的事情,再好的酒菜也品尝不出来什么味道。

几杯酒下肚,也孙台终于忍不住,对李景隆说道:“李将军,老朽今日来全都是为了促成和谈,不知李将军觉得要什么条件,才能促成你我两国和谈?”

李景隆就知道也孙台沉不住气,其实也合理,对于李景隆来说这和谈有没有都一样。

但是对于也孙台来说,和谈关乎着鞑靼的生死存亡,也孙台的养气功夫就算再好,也不可能沉得住气。

李景隆闻言放下酒杯,轻声说道:“若要休战和谈,本将有三个条件。”

哦?也孙台一听有戏,立刻来了精神,说道:“请李将军详细说说。”

李景隆伸出一根手指,说道:“第一,鞑靼与我大明休战后,未来举族内迁!”

什么?也孙台的脸色骤然一变,道:“这……这怎么行?我鞑靼长期居住于草原,靠着草原吃饭,那么多的草场岂不是都荒废了?”

李景隆微微一笑,道:“这一点也孙台大人不必担心,到了中原后朝廷会为你鞑靼百姓安排房屋田地,不过,需要分布到大明各地。”

也孙台的脸色越发难看,就听李景隆说道:“至于草原上的草场,我大明自会迁徙汉民过来,将原本的草场全部接手,不会荒废的。”

也孙台的脑袋嗡嗡作响,真按照李景隆的说法,那以后哪里还有什么鞑靼?

内迁的鞑靼百姓,用不了三代人,就会彻底成为汉民,被大明的汉人同化掉。

也孙台的嘴角微微扯动,道:“李将军还有什么条件,就一并说出来吧。”

李景隆微微颔首,轻声说道:“第二,鞑靼大汗鬼力赤,入京城为官,成为我大明的官员,当然,本将也会上书朝廷,如前高丽王那般册封鬼力赤为王,从此长久留在大明。”

李景隆说完又伸出第三根手指,道:“第三,鞑靼的重臣,包括您也孙台老大人,都进入我大明朝中为臣,从此皆为我大明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