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剑书生 作品

第四百零七章 平定漠北,凯旋归朝

齐泰眉头紧蹙,说道:“漠北天气苦寒,人烟稀少,驻扎漠北劳民伤财,不可不可!”

齐泰领头反对,自然有人站出来跟随,反对杨帆,武英殿大学士吴伯宗,便是其中之一。

吴伯宗轻声说道:“杨大人,鞑靼已被我大明消灭,瓦剌眼见着也即将灭亡,这两大威胁都消除了,何必驻扎漠北,徒增负担?”

杨帆闻言微微一笑,说道:“吴大人,齐大人,你们觉得漠北的土地如何?”

吴伯宗与齐泰对视一眼,齐泰神态颇为骄傲,道:“漠北,区区苦寒之地,与我中原富饶之地相比,不值一提!”

齐泰有齐泰的骄傲,在齐泰心中,漠北塞外与大明的土地相比,没有多少价值。

杨帆就猜到齐泰会这么想,朝中很多官员,即便是吴伯宗这样的明事理的大臣,也会这么想,他也不着急,对满朝的官员说道:“诸位大人,也是这么想的?觉得驻军漠北,不妥?”

户部尚书楼覃缓缓地走出来,道:“杨大人,驻军漠北不说派多少人,山高路远补给也是问题,每年漠北的驻军花销钱粮,恐怕比现如今的边军,驻扎所需的银两要多五成到七成。”

楼覃身为户部尚书,最善于算经济账,他掰着手指头计算,算来算去就一点结论:耗费钱粮太多,受益太小,不划算。

齐泰的胸膛微微挺起,说道:“殿下,楼大人所言极是,既然劳民伤财、收效甚微,杨大人的提议,过于异想天开。”

朱标沉吟片刻,看向杨帆,杨帆是朱标极为信任、倚重的臣子,但不代表他会对杨帆所有的战略都听之任之。

从内心讲,朱标也认为驻军漠北是个赔本的买卖,并不想驻军到那边。

待齐泰说完,杨帆见朱标看向自己,从衣袖中摸索一阵,取出一封奏疏来,朗声道:“殿下,臣根据漠北的情况,拟定一封奏疏,请殿下过目!”

杨帆的奏疏内容并不复杂,主要是讲述为何要向漠北驻军,以及驻军之后的好处,以及后续的迁民。

待内官将奏疏送上去,杨帆便高声道:“驻军漠北,不能只从银钱的受益来看,要从长远来看,曾经我大明的边军,驻扎在宣府、大同,驻扎在山海关等地,如今,只要驻扎漠北,就可大大缓解边军之压力!”

大学士严震直闻言,眉头微皱,说道:“漠北已经空了,就算不驻扎到那儿,边军的压力也会缓解,杨大人不要颠倒因果。”

杨帆的嘴角上扬,说道:“严大人觉得,漠北的草场这么广阔,若我大明不掌控,不迁移百姓过去,漠北的草场就会空着?

微臣断定,若我大明不占据漠北,控制漠北,最多十年到十五年,就会有新的力量在漠北崛起,到时候耗费的钱粮,就不是现在可比的了,且我大明迁移百姓到漠北,可令当地的卫所‘屯牧’。”

屯牧?

兵部尚书李澄若有所思,说道:“杨大人这‘屯牧’,可是效仿‘屯田之法’?”

杨帆微微颔首,说道:“迁移百姓到漠北,百姓可依照游牧之法,以吾所上书中建立的卫所为中心游牧,如此,经过数年发展,可抵消不少运送粮饷的花销。”

李澄点了点头,又追问道:“那杨大人决定建立多少卫所,又在何处建立?”

杨帆想都没想,说道:“在唐努山设唐努守御千户所,在控奎河设控奎河守御千户所,这两个千户所可俯瞰扼守漠北之西。”

杨帆的心中早就将漠北的地图了然于心,说道:“在捕鱼儿海设捕鱼儿海守御千户所,捕鱼儿海守御千户所可看住漠北之东。”

李澄闻言思索片刻,说道:“捕鱼儿海山高路远,只设立一个守御千户所,是否过于单薄?”

李澄能担任兵部尚书,自然有几分真本事,立刻就发现,杨帆设立的捕鱼儿海守御千户所的弊端。

唐努山与控奎河距离很近,故唐努山与控奎河的两个守御千户所,能相互照应。

杨帆微微一笑,说道:“李大人所言极是,所以还需要在杭爱山设立杭爱山都司,于忽兰忽失温设立忽兰忽失温都司。”

“有忽兰忽失温为后盾,通往捕鱼儿海的路线通畅,则捕鱼儿海的守御千户所自然就有了依靠,另外,还需在和林设立守御千户所,作为连接忽兰忽失温与杭爱山的中转站。”

李澄琢磨了片刻,也不禁暗暗点头,杨帆挑选的这七个地方,的确都选在了点上,他拱了拱手,对朱标说道:“殿下,杨大人所言不无道理,若能在这七处设立都司卫所,的确能实控漠北,不过……”

犹豫了片刻,李澄说道:“我中原百姓习惯于农耕生活,贸然迁移百姓过去,恐怕会有诸多不适应啊,这一点,臣尚存疑虑。”

朱标微微颔首,然后说道:“本宫看过了杨大人的奏疏,条理清晰,有理有据,于漠北设立卫所之事事关重大,本宫要再想一想。”

朱标没有立刻准许杨帆的建议,毕竟,距离李景隆剿灭瓦剌还需要些时间。

朝中当

前的要务,是将粮饷军械源源不断地送往漠北,支持李景隆剿灭瓦剌。

洪武二十七年,十二月中旬。

应天,小雪窸窸窣窣地落下,长安侯府,杨帆拨弄着小火炉里的炭火,微微眯着眼。

茶水的香气浓郁,令人心旷神怡,王图轻声说道:“大人,陆行大人的奏疏已经到了京城,称,最近的沿海又出现了倭寇。”

杨帆的神态悠闲,说道:“福建等三省官员刚刚熟悉当地政务,三省走上正轨,倭寇就又闹腾起来了,有趣,纪纲那边怎么说?”

王图翻阅了两下文书,说道:“纪大人传讯,福建当地士绅之中,有人参与鼓动倭寇横行沿海,锦衣卫正在追查相关人员与证据。”

杨帆微微颔首,这里面的事情不出乎杨帆的预料,想要让那群从海贸走私里面获利的家伙全部消停,可没有那么简单。

杨帆轻声说道:“福建有冯大人坐镇问题不大,料零星的倭寇也翻不起什么风浪。”

王图点了点头,取出一封书信,道:“大人,这是冯大人差人送来的书信,也是今日到的。”

杨帆拆开书信,浏览了一遍之后,杨帆说道:“冯大人家中有喜事,你准备一份礼物,送往福建,祝贺冯大人与沈小姐新婚。”

冯潮在心中先是感谢当初杨帆的帮助,并告诉了杨帆一个好消息,沈一丹获得朝廷嘉奖后,冯潮终于与沈一丹完婚,有情人终成眷属。

冯潮还在信件中说了倭寇一事,冯潮会协助陆行,将倭寇全部扫除,请杨帆放心。

杨帆将书信放下,问道:“北面可有战报传过来?这天气越来越冷,九江的时间不多了。”

王图摇了摇头,说道:“大人,还没有消息传来,不过根据上次的战报,曹国公应该到唐努山了。”

杨帆微微颔首,语气充满了期待,道:“希望九江那边一切顺利,早日凯旋。”

洪武二十七年,十二月,下旬,唐努山。

整个十二月份,明军的征伐就没有停歇过,从杭爱山到控奎河,又从控奎河到唐努山。

明军与瓦剌历经四场战役,每一场都以明军胜利告终,唐努山之战,明军更是将瓦剌残军逼上了绝路。

寒风阵阵,雪花飘荡,一座孤峰上,瓦剌军已经被围困在这里整整三日。

围坐在篝火旁,佛家奴的脸色铁青,轻声说道:“我们军中的粮食已经不多了,再拖延下去,恐怕会被彻底困死在这里。”

佛家奴的脸色不好看,一方面是心忧己方的处境,一方面是因为他这些日子都没有吃过什么像样的东西。

明军进攻的节奏太快了,从鞑靼在捕鱼儿海被歼灭,到三千营抵达杭爱山附近,只用了三日时间。

从那之后,明军的攻击就没有断过,正应了阿木尔的话:李景隆要歼灭瓦剌!

佛家奴后悔了,后悔没有早一些听取阿木尔的建议,早一点撤离,翻越唐努山,如今,他们被困在唐努山的某处山上,正在磋商明日的突围的计划。

阿木尔微微颔首,说道:“大汗,若一路突围我军恐难以突围,不如分三路,虚虚实实,方能有机会。”

全国公观童闻言,说道:“三路,一个正路,一个小路,还有哪条路?”

三天时间,已经足够全国公观童摸清山中的情况,找到所有下山的路。

阿木尔取出一幅简陋的地图,在地图上,绘制出一条从他们所在山峰下山的小路,道:“这三日老夫派人在山中探索,找到了一条勉强能下山的路,道路虽然崎岖,但若是趁着夜色掩护,定能成功突围!”

阿木尔用手在地图上重重地点了点,说道:“我瓦剌的存亡,就在此一战!”

佛家奴的目光,盯着地图,喃喃说道:“离开了唐努山便是乌斯河,没有了高山阻挡,风雪更甚,明军固然不会再追击,可……”

佛家奴的话没有说下去,因为,在乌斯河抵抗寒冬,不比对抗明军容易多少。

阿木尔叹了口气,说道:“事已至此,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大汗,请您下令吧!”

阿木尔心中是有些埋怨佛家奴的,要不是佛家奴优柔寡断,也不会错失撤退的良机。

佛家奴握紧拳头,说道:“好!明夜!明夜我军分三路,突围,一定要杀出去!”

瓦剌退无可退,决心拼死一战,翌日,子时,瓦剌军分三路突围出山。

李景隆一直在等待瓦剌突围,等待瓦剌主动出击,送上门来,结果被李景隆逮了一个正着。

唐努山之战,被视为大明彻底征服漠北的标志,这一晚,瓦剌最后的精锐损失殆尽。

万人的精锐最终随着佛家奴跑出去的,就剩下两千人,其余的精锐全部被斩杀。

两千残兵败将逃离唐努山,还有万余老弱妇孺,奔往乌斯河,至于这些人最终能活下来多少,全凭天意。

洪武二十七年,年末,明军打破瓦剌于杭爱山,至此,漠北被彻底肃清。

困扰了大明几十年的北方边患,终于在李景隆的手中被终结,跟随李景隆北征的文武官员,未来也成为了大明的中流砥柱,名垂青史!

洪武二十八年,一月初,征虏大将军李景隆率军,于唐努山大破敌军后,班师回朝。

副将郭镇、耿瓛,率军驻扎于杭爱山与忽兰忽失温,为大明未来组建都司卫所做准备。

洪武二十八年,二月,朱标正式设立“安北都指挥使司”,下辖两司、五所。

杭爱山都司、忽兰忽失温都司,以及唐努、控奎河、捕鱼儿海、库苏泊、和林,五守御千户所成为第一批设立于漠北的都司、卫所。

同年,二月初,李景隆率领大军抵达应天,皇太子朱标亲自为李景隆设宴,庆功。

李景隆在经过北平府的时候,还特意停下,拜见在北平府的朱元璋,结果朱元璋并未见李景隆,而是赏赐了他一柄佩剑。

李景隆神气极了,因为这佩剑,乃是当年朱元璋征战时候所佩戴的。

李景隆戴着佩剑,走到哪里都要带着,恨不得将佩剑顶在脑门上显摆。

应天,奉天殿。

朱标于奉天殿,与群臣一起庆贺,他的笑容就没有停下来过,举杯,道:“这一杯酒,敬曹国公,为我大明肃清敌寇!”

李景隆闻言连忙起身,说道:“殿下言重了,臣能肃清瓦剌、鞑靼,全仰仗我大明将士上下一心,更仰仗去年我大明对瓦剌、鞑靼的征伐,削弱其实力。”

李景隆的头脑极为清醒,丝毫不贪功,更没有忘记去年明军出征的功劳。

朱标闻言仰面大笑,赞道:“曹国公立下大功,却能不忘提同僚的功劳,看来出征一次有所长进,哈哈哈,来,干!”

李景隆饮下一杯酒,说道:“殿下,臣听闻设立两大都司五守御千户所,是杨大人的主意,为何今日不见杨大人来参与庆功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