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剑书生 作品

第四百零六章 人心惶惶的瓦剌

“撤了!瓦剌贼撤了!”

“哈哈哈哈,我们赢了!”

“大明威武!明军威武!”

“瓦剌狗别跑!哈哈哈!”

………………

郭镇听着将士们的欢呼声,一股难以掩饰的喜悦,开始在郭镇的心中蔓延开,他三步并作两步,登上了寨墙,往外望去,就见外面的瓦剌大营里,果然有人在往外走。

一队队的瓦剌军兵,正在押送着军械物资,往杭爱山方向撤离,一言不发。

郭镇见状愣了片刻,随后高声大喊道:“赢了!大将军在捕鱼儿海赢了,我们赢了!”

郭镇的反应极快,他立刻意识到,能当瓦剌撤兵离开塔密儿河畔的,唯有李景隆大破鞑靼,甚至于,瓦剌撤退得这般干脆,可能李景隆那边,完成了歼灭鞑靼的壮举!

郭镇以及与郭镇并肩作战的将官,兵卒们纷纷登上寨墙,对着离开的瓦剌军大喊。

瓦剌军一改往日的样子,一改曾经的凶神恶煞,完全没有了任何的气势。

郭镇对亲信道:“立刻派出信使,联系大将军!还有,派出哨骑追踪瓦剌主力!”

郭镇的头脑很清醒,一方面,郭镇要确认李景隆那边儿具体的情况,确认李景隆对战鞑靼,究竟取得了什么样的战果。

另一方面,瓦剌离开后大明势必会对瓦剌继续用兵,给予瓦剌重创,甚至于剿灭瓦剌。

这时候,锁定瓦剌的位置就是重中之重,毕竟瓦剌生活的区域十分广阔。

从杭爱山到唐努山,从乌斯河到控奎河,这些地方都是瓦剌活跃的区域。

茫茫漠北,若瓦剌想要逃遁隐藏,在冬日来临前,明军也不一定能真的找到其所在。

郭镇这边欢呼雀跃,明军的喊声震天响,与之相对的,便是瓦剌那边的沉默。

瓦剌军营内,一片死寂,瓦剌军都在默默地准备行李,离开塔密儿河。

瓦剌大汗鬼力赤脸色晦暗,不甘心地望着明军营寨,道:“阿木尔先生,本汗当初是不是应该听全国公观童的主意,直捣黄龙。”

佛家奴耗费了许多时间,在塔密儿河,结果眼看着就要攻破明军大营,鞑靼先被歼灭了。

听到这消息的时候,佛家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鞑靼竟然真的被明军歼灭了?

阿木尔幽幽说道:“大汗,就算我军全部精锐尽出,也不可能击破李景隆军,最多……为鞑靼保留些火种罢了。”

瓦剌用精锐的命,为鞑靼保留生的火种,这笔买卖无论怎么说,都是亏的。

佛家奴陷入了短暂的沉默,片刻后,他说道:“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阿木尔指了指北边,说道:“离开塔密儿河,去杭爱山,离明军越远越好。”

佛家奴点了点头,道:“冬日即将来临,我们在杭爱山固守,明军自然会退却,就和去年一样。”

佛家奴话音落下,阿木尔却摇了摇头,说道:“大汗,杭爱山不能待了,明军不会像上一次那般退却,此一时彼一时。”

去年明军与瓦剌激战于杭爱山,之所以退却是因为鞑靼还在,明军的补给线会受到鞑靼威胁。

冬日,明军一旦没有补给维持,加上天气寒冷,明军将面临全军崩溃的危险。

今年,明军已经全歼鞑靼,活捉了鞑靼大汗鬼力赤,已经没有人威胁广武镇到和林一带的补给线。

佛家奴闻言沉默了好一会儿,方说道:“既然如此,我军可离开杭爱山,往控奎河那边撤离,那里有大湖,足够我们冬日生存。”

阿木尔露出一抹苦笑,说道:“大汗,恐怕撤离到控奎河也不够,还要……继续往北走。”

继续往北走?

佛家奴紧锁眉头,说道:“再往北就是唐努山,唐努山那边虽然有大湖与山脉,但是气候更加恶劣,怎么养得起我瓦剌军民?”

阿木尔轻声说道:“不止,大汗,臣的意思是趁着还未大雪封山,我瓦剌度过唐努山,前往唐努山以北的乌斯河,在乌斯河附近生活。”

佛家奴猛地抬起头,看向阿木尔,眼中有一抹惊讶与愤怒,还有浓浓的不甘心,道:“阿木尔先生,我们当真要做到那一步?您是不是太谨慎了?”

佛家奴不愿意再往北,整个漠北的气候,到了唐努山的时候,就已经极为恶劣,否则,瓦剌也不至于一直长期停留在唐努山以南,并经常进攻大明的边塞抢夺生存资源了。

阿木尔看向佛家奴,神情极为严肃,道:“大汗,臣并非过于谨慎,臣料定,明军一定会拼尽全力,要我们瓦剌的命,请大汗您以我瓦剌上下性命为重,去了乌斯河虽然今年冬日会过得苦,但能躲开明军,就是万幸了!”

佛家奴痛苦地扬起脸,望着上天,说道:“难道当真是上天要亡我瓦剌?此事,还请阿木尔先生容我想一想,想一想。”

阿木尔也知晓,如今的佛家奴心乱如麻,所以也没有再劝说他立刻决定。

佛家奴心

存侥幸,认为明军不会冒险,在冬日与瓦剌继续纠缠,但是他却低估了李景隆的决心。

瓦剌军从塔密儿河撤离第三日,就在杭爱山中被明军追上,激战了半日。

追击到佛家奴的明军,乃是郭镇、徐辉祖率领的明军精锐,被斩首三千。

明军的速度惊人,参与进攻佛家奴所部的精锐,全都是李景隆挑选的锐士。

不过,杭爱山中的激战不过是一个开始罢了,接下来才是瓦剌的噩梦。

瓦剌军于杭爱山败退,旋即往北逃遁,结果就在北面的控奎河畔,再度被明军追上。

这一次参与战役的可不仅仅是李景隆、郭镇,还有三千营也一起参战。

瓦剌军于控奎河畔,激战明军,此刻的瓦剌军可谓精锐尽出,拿出了最后的家底,奈何,明军在歼灭了鞑靼之后,无论是士气还是战力,都极为高涨。

瓦剌军大败,五千瓦剌精锐被歼灭在控奎河畔,这一战后彻底打破了瓦剌军的胆子,瓦剌军从此不敢再与明军正面交战,继续往北撤离,而明军这次没有轻易收手。

洪武二十七年,十二月中旬,天降大雪,而明军与瓦剌军的战争,还在继续!

应天,十二月。

皇宫,奉天殿,朱标的脸色微微涨红,笑容在他的脸上简直抑制不住道:“曹国公这一仗,打得漂亮,打出了我大明的威风,鞑靼大汗鬼力赤、太尉阿鲁台,太师右丞相马儿哈咱,太傅左丞相也孙台,全部被活捉!”

朝堂上,群臣也是一片喜气洋洋,就在今日清晨,来自塞外的捷报抵达应天。

大明征虏大将军李景隆率领的明军,于捕鱼儿海大破鞑靼,生擒鞑靼大汗及其身边的重臣。

鞑靼全族都被歼灭于捕鱼儿海畔,除两千多妇孺外,其余全部被斩杀。

李景隆一战,彻底消灭了这个大明北方的威胁,如今还在继续对瓦剌用兵。

梁国公蓝玉笑容满面,说道:“恭喜殿下,贺喜殿下,从此我大明北方,终于安定了!”

随即他颇有深意地看向群臣,道:“当初曹国公领军出征的时候,有很多人质疑他,如今曹国公肃清鞑靼,证明殿下慧眼如炬!”

当初反对北伐的官员可不少,被蓝玉这般挤兑,有人尴尬地低下头不说话。

有人则别过脸去咳嗽两声假装没听到,也有人还不死心。

大学士严震直缓缓走出来,义正词严地说道:“殿下,曹国公虽有大功,然曹国公嗜杀,有违天和!”

梁国公蓝玉眉毛一挑,看向严震直,道:“严大人此言何意?难道曹国公诛杀鞑靼军,有违天和?”

严震直性情耿直,有什么就说什么,且严震直心里眼里只有皇帝与太子,故他成为大学士后,很得朱标倚重,饶是如此,朱标也是眉头微蹙。

李景隆送来捷报,满朝上下皆欢欣鼓舞,严震直选这个时候出来反对李景隆,不是个好时机。

朱标板着脸,说道:“严大人慎言,将士们杀敌建功,保家卫国,有何不妥?”

严震直面色严肃,说道:“殿下,曹国公于捕鱼儿海激战,为何鞑靼的百姓就剩下了两千人?臣猜测,曹国公屠戮俘虏,屠戮平民,将鞑靼杀的就剩下两千百姓!如此行径,与暴元有何区别?”

严震直的话引得不少的官员响应,不过,也有很多武官不同意严震直的观点。

“严大人,你死我活的战场,有死伤在所难免,岂能因为这点小事,便追究曹国公的责任?”

“非也非也,曹国公所做的事情可不是普通的打仗,他杀了多少手无寸铁的鞑靼百姓?简直就是屠夫!”

“荒谬!还未曾听说打了胜仗要被处罚的,若是如此,谁还为我大明上阵拼杀?”

“一码归一码,就算曹国公有天大的功劳,也不能掩盖其行径之恶劣!”

“迂腐!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曹国公不过是诛杀了些鞑靼的军民,有何不可?”

……

朝中文武官员吵成一团,谁都说服不了谁,杨帆却始终一言不发,时而摇头。

他之所以摇头,是因为朝中的武官完全被文官牵着鼻子走,中了对方的计谋。

朝中的文武官员之间,素来相互制衡,谁都无法形成决定性的力量压倒对方。

今年北伐的事情,先是蓝玉后是杨帆,两个统兵大将被案子牵扯,无法出征。

辽东军与京军的贪腐案,直到今年十月份才彻查清楚,尘埃落定结束。

李景隆也算是临危受命,结果就是这么临危受命的将官,却二次征战捕鱼儿海,生擒鬼力赤。

武勋集团因李景隆的战功,声势将更加显赫,于是,严震直便扯出了李景隆杀俘虏、平民的问题。

严震直为人刚直,他是真认为李景隆此举有违天和,但其他人不过是借力打力,利用严震直的影响力,来消解李景隆的功劳,比如现在,朝中都在争论李景隆是否应该受到惩罚。

李景隆的

天大功劳,反而被众人忽略,朱标的目光流转,最后落在了杨帆的身上。

杨帆与朱标四目相对,也就明白了朱标的意思,遂缓缓地走出来,道:“殿下,臣杨帆有话要说!”

杨帆一开口,引起了众人的注意,杨帆作为武勋集团的代表人物之一,还与李景隆亦师亦友,肯定会为李景隆说话。

杨帆得了朱标的允许后,高声说道:“殿下,如今曹国公正带领我大明将士上下一心,进攻瓦剌,臣认为此时商议那些无关紧要之事,不妥!”

严震直闻言,眉毛一挑,说道:“杨大人这是什么话?难道几万条人命,是无关紧要之事?”

杨帆的嘴角微微上扬,说道:“瓦剌、鞑靼多次寇边,袭扰我大明百姓,多少的百姓被杀死、抢劫、掳掠过去成为奴隶?那时候严大人在哪里?”

“瓦剌、鞑靼杀我大明军民,别说是死个几万鞑靼、瓦剌人,就算死个十万、百万,那又如何?”

严震直指着杨帆,气得脸色涨红,说道:“你……你口出狂言,与屠夫何异?”

杨帆一脸的坦荡,道:“吾只会对大明的百姓怀有仁善之心,对待外族,何须仁善?”

大学士齐泰恰到好处地站出来,为严震直解围,道:“杨大人怕是误会了严大人的意思,严大人也是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

杨帆眉毛微微一挑看向齐泰,就听齐泰笑呵呵地说道:“毕竟未来,这漠北还是要有鞑靼、瓦剌那群人生活,我大明又不可能常驻,不如恩威并施,收服人心……”

齐泰的话还未说完,就被杨帆打断,杨帆轻声说道:“齐大人在与我说笑不成?恩威并施就能收服人心?那为何瓦剌与鞑靼还屡次寇边?”

“我来告诉齐大人,靠怀柔永远不可能让他们心向大明,大明强盛他们便归附潜伏,大明弱他们便露出獠牙,不如斩草除根,驻军漠北!”

驻军漠北?

杨帆的话让朝中一片哗然,齐泰练练摆手,道:“不可不可,漠北荒凉耗费钱粮驻扎,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