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青霜 作品

第三百一十二章 天象有变,太子星动!朱标于大朝会上正式请辞太子之位!

第312章

“嘿,听说了没有?陛下苦苦寻找的传国玉玺现世了!”

“真的假的?这东西不是说元朝手里都没有吗?你听谁说的?”

“嗐!你的消息也太不灵通了!这事儿已经在应天传遍了!消息是从皇宫里头传出来的,绝对错不了!我跟你讲啊,这事儿离奇的很,说是皇长孙于梦中,得神仙所授!”

“皇长孙?皇长孙是谁?”

“皇长孙你都不知道?就是吴王殿下的嫡长子啊!”

“哦哦!原来是吴王殿下的儿子,你这么一说我就知道了!吴王殿下有经天纬地之才,他的儿子必然也是人中龙凤哇!”

“谁说不是呢!据说……只是据说啊,皇帝陛下现在都在考虑更换储君的人选了!你想想啊,神仙授予传国玉玺诶!这是个什么意思?你品,你细品!”

“……”

几日间,坊间关于‘吴王世子梦中得神仙授传国玉玺’的传闻已是不胫而走,掀起了一番热议,甚至成为了贩夫走卒茶余饭后的谈资。

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庙堂之上的政事他们不懂,也不感兴趣,但‘神仙’‘梦授’、‘传国玉玺’这些评书之中经常出现,且抓人耳朵的词语,却是能让他们津津乐道,脑补出一个传奇故事!

有机灵的说书先生,已经是在加班加点赶工,要把这事儿编进评书里去了!

而对此,朝廷的态度还挺耐人寻味的,没有支持,但也没有特意压制,总体来说,处于一种默许舆论发展的状态。

这也就造成了此事开始迅速传播,不但在应天掀起议论,更是朝着周遭州县蔓延开去!

……

紫禁城外。

文武两班大臣依次站定,有序的进入皇宫,越过金水桥。

“这几天外面传的沸沸扬扬的,连我家的门房都在谈论……我说,这事儿到底是不是真的?”

“应该是真的,我问过宋大人,他亲眼所见,那传国玉玺的确是真品!是由他和刘伯温刘大人一起鉴定的,错不了!”

“嘶——那可真神了!皇长孙殿下身上竟有如此神奇之事!难不成,他真的是天命所归?”

“啧啧……这谁知道,反正……我是挺想看看那传国玉玺的真容的!那可是从秦始皇时期就一直传承下来的传国玺啊!用和氏璧打造,绝对是世上最珍贵的珍宝!”

“……”

不光老百姓讨论,一众官员亦是议论纷纷,品头论足。

多数人,都是怀揣着好奇之心,想要一睹为快!

没办法,那玩意儿,没有一个男人不想瞧一瞧的!虽然知道不属于自己,但能看上一眼,饱饱眼福也行啊!

看过之后,做梦也拥有了参照物,到时候做当皇帝的大梦,可以更真实嘛!

听着身后众臣的议论,宋濂和刘伯温相视一眼,脸上带着莫名的笑容。

看来,进展的还算顺利,这桩玄奇之事已然是发酵开来了。

而他们的身后,胡惟庸的脸色却是有些阴沉。

“恩师……学生听说,自从陛下得知吴王世子得神仙传授传国玉玺之后,已然是动了更换太子的念头。”

涂节站在胡惟庸身侧,蹙眉低声道,

“要是这样的话,吴王岂不是要当太子了?”

“这……”

吴王朱橘,和他们这一派乃是死对头,尤其是朱橘和胡惟庸、李善长之间,双方有着不解的怨结!

虽然近年来相安无事,但这并不代表矛盾已经化解!

相反!在胡惟庸的筹算中,他韬光养晦,默默积蓄力量布置棋子,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扳倒吴王!甚至是……翻天覆地!

这几年,他一直惴惴不安,觉得脑袋上悬着一把利剑!

他确定,朱橘不会放过他,不会放过淮西党的!那样一个睚眦必报的狠辣之人,怎么可能宽容仁慈?

可朱橘却一直不曾出手,连私底下的小动作都不曾做,这就让胡惟庸愈发不安……他总觉得,朱橘随时都有可能突然发难,以雷霆一击,打得他死无葬身之地!

这种不安,让他极其不爽与恼恨。

没有人喜欢这种感觉!尤其是手握大权,几乎一人之下的胡惟庸!

明明已经总揽中枢,却仿佛还要看吴王的脸色,谨小慎微的过活,这是胡惟庸所不能忍受的!

也正是因此,‘陛下有意易储’这个消息对他来说,绝对称不上是什么好消息!这意味着朱橘的权势会再度加大!

“呵呵!”

胡惟庸冷声道,

“世上哪有什么神仙?要是真的有神仙的话,那咱们现在说不定还在秦始皇的统治下呢!”

“我敢断定,这故事绝对是编出来的!有人在刻意蒙蔽圣听!此人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涂节闻言,心神微微一凛。

“恩师,慎言。”

他小声提醒道,

“这毕竟是皇室之事,不知全貌,还是不要妄加评论。”

说着,他还朝着四周看了看。

如今,朝廷里可有不少人都是吴王的忠实门徒!就连他们中书省之中,都有不少人自诩吴王门生,将朱橘奉为座师。

要是被这些人听去了,搞不好要生事端。

“你这样畏畏缩缩做什么?”

胡惟庸却是没有丝毫胆怯,沉声道,

“这种事情,一看就是故弄玄虚!只要是个明白人,都能看出其中的猫腻!”

“如果陛下真的被这样的谎言所蒙蔽,那咱们这些忠臣自然是要站出来提醒和劝谏陛下!免得陛下真的被奸佞所蛊惑!”

“我相信,朝中这样的有识之士,绝对不在少数!所以你不必担心,欺瞒陛下的人,必然会付出代价!”

一番话语,说得可谓是正义凛然,仿佛他胡惟庸此刻已然是成了一个铁骨铮铮的忠臣一般!

“恩师所言极是!”

涂节闻言,也是颇受鼓舞,满脸敬佩的道,

“陛下圣明,必然不会受到蛊惑!若真的一时受蒙蔽,那我们这些忠臣也能让他清醒过来!”

这事儿,或许是吴王的一个巨大破绽!

搞不好,还能以此机会,把吴王的司马昭之心暴露于天下人面前!甚至……将其彻底扳倒!

大家都是熟读史书之人,历史上此类事件早就发生过!而蛊惑皇帝的皇子的下场往往只有两个——

要么就是囚禁流放,要么就是……直接杀头!

谈话间,众人已然是到了乾清门下。

大臣们抬眼一瞧,目中皆是露出了几分惊讶之色。

原因无他,多日未曾露面的太子殿下,今天竟然是现身朝会,而且看上去,精气神还挺不错,脸上甚至还挂着几分淡淡的笑意。

除此之外,一向缺席翘班的监国吴王也是出现在了皇帝的身侧,手里头还拽着一个孩子。

这孩子自是不消多说,乃是吴王世子,当今皇长孙!也是自皇嫡孙朱雄英薨逝之后,陛下唯一的孙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与此同时,他也是最近这一场舆论的主人公!

“臣等参见陛下!”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大臣山呼万岁,朝着朱元璋叩首行礼。

“免礼,平身吧。”

朱元璋看上去心情也不错,笑眯眯的抚须道,

“来啊,搬两把椅子来。”

“刘大人和宋大人年事已高,这大太阳底下怕是站不住,以往是咱疏忽了。”

“从今天起,宋濂和刘伯温参加朝会,皆赐座,坐下参会。”

此言一出,群臣皆惊。

朝会赐座,这可不是一般的殊荣啊!

虽然这俩年纪都大了,但参加朝会的人里头,也不只有这两个老头,人群之中,七十多的治经博士、翰林也不是没有,他们照样是要站着参会啊!也不见陛下这么贴心。

赐座,这其实是一个极其明显的政治信号——代表了皇帝对此二人的尊重,甚至是尊崇!

“谢陛下。”

“谢陛下。”

刘伯温和宋濂倒也没有客气,见内侍送上太师椅,两人便施施然落座,皆是一副气定神闲的模样。

还真别说,这俩往那一坐,上位者的气势就出来了,一个内阁首辅,一个次辅,身上皆兼着无数的差事,加在一起,顶得上朝廷半壁江山!

朱元璋见二人坐下,方才移开目光。

“今日有何事上奏?”

他开口问道。

唰。

话音刚落,便见一武官出列,恭声道:

“启奏陛下,大都督府昨日收到战报,前线有消息传来。”

“此前,大元帅吴王奇袭东瀛京都,斩杀幕府将军足利义满,并将名义上的倭王后小松刺死,由此,东瀛内部震动,各地大名纷纷起兵,引起了骚乱,对我军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朱橘闻言,不禁摸了摸鼻子。

他预想到了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斩杀足利义满还好,毕竟这幕府将军也是一直在更替的,但东瀛人对‘天皇’十分的崇拜,甚至到了狂热的地步。

自己把后小松给杀了,无疑是给徐达、朱棣他们造成了麻烦。

“嗯,此事咱也知道。”

朱元璋沉声道,

“东瀛人其实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对他们的国王十分忠诚,这种忠诚,是咱们华夏没有的。”

“吴王,你不该贸然将其斩杀,若是用温和一点的手段将其控制,或许东瀛可以更容易的拿下。”

作为皇帝,老朱当然也希望老朱家像倭王那样,可以做到万世一系!

哪怕有被权臣架空的风险,但起码这尊贵的地位保住了,世世代代享受最高的待遇!

“回父皇,虽然可以将其控制,起到挟倭王以令诸侯的效果,但我还是认为,将其杀掉更加符合长远利益。”

朱橘略一侧身,应道,

“东瀛人对倭王的认同感太强,这不利于我大明在东瀛的统治,那些东瀛人,随时都有可能打着倭王的旗号作乱,若是这样,那咱们将面对一波又一波的骚乱。”

“所以,我认为,应该像昔日灭绝晋朝司马氏那样,将倭王一系彻底斩草除根,让这支血脉永远断绝,这样,可以永绝倭人复辟之心!我大明在东瀛的统治,才能真正的长治久安!”

“故而,长痛不如短痛,我索性将其斩杀!这虽然会造成一时的动乱,但只要我明军顶住压力,施展铁腕手腕,将东瀛一众大名尽数碾压,那么起码五十年之内,东瀛将无比太平!”

朱元璋微微颔首。

众大臣也没有跳出来反对和反驳的。

“你说的也有道理,那就看朱棣和徐达他们能不能顶得住了。”

他看向那武官,抬手道,

“你继续说。”

那武官点了点头,恭声道:

“经过几场激战之后,我大军抗住了压力,以损失三万余军士的代价,实控了东瀛九州以及本岛南部地区,驻军京都,与北方诸多大名形成了对峙,一时间,双方也无法奈何对方。”

“与此同时,燕王殿下就任大将军王,在东瀛发布了一系列安民之策,并约束军队与东瀛百姓秋毫无犯,甚至还特意宣扬了一番‘军民鱼水情’,此外,还将一众往日东瀛旧贵族的领地分给了穷困的百姓,以至于一众东瀛百姓尽皆诚心归附大明,得到了王府颁发的证凭,领到了地。”

“燕王殿下还在京都兴办了讲堂,允许东瀛百姓前往听讲和识字,并在讲堂安排了军医,无偿为百姓治病,甚至还分发蔬果、肉食,也是因此,讲堂每日都有数千人乃至上万人听讲,听从我大明王化。”

听到这话,众大臣皆是露出赞叹之色。

“燕王殿下这一系列的措施,妙啊!”

“是啊!这兴办讲堂真是绝了,这完全可以让东瀛人扭转观念,服从我大明的统治啊!不得不说,这一招的确是别出心裁,且实用!”

“嗯!对!我原以为燕王殿下只在打仗上有天赋,没想到他竟然也是一位上马能战,下马能治的亲王!有他在,东瀛绝对可以稳住!”

“……”

龙椅之上,朱元璋的目中也是露出了赞许之色。

“这老四,可以啊!”

他赞道,

“坐江山比打江山难!老六,你打完了江山,拍拍屁股走人了,现在可都是老四在帮你擦屁股呢!”

“听上去,他做的还不错!看来,咱让他当这个大将军王,在东瀛开府建牙是对的!好个老四,真有两把刷子!”

先前彭玄说朱棣也有帝王之命格,他还不信。

现在,他信了。

这黑小子在东瀛的这一番表现,已经得到了他的认可!在那样混乱不堪的环境中,能迅速稳住局面,并引导百姓心向大明。

就这份能力,不说当一个圣明君主,最起码,当一个中上之姿的皇帝,那绝对是做得到的!

“损失了三万多人啊……”

朱橘皱着眉头,喃喃道,

“损失有点惨重啊……”

三万明军精锐战死在了东瀛!算上之前攻城略地的兵马,也就是说,起码有五万人为国捐躯,战死在了异国他乡!

一将功成,万骨枯啊!

“打仗,怎么可能不付出代价?”

朱元璋沉声道,

“牺牲三万多人,能稳住大局,已经是颇为不易了。”

“按照咱的预想,就你留下的那个烂摊子,最起码要损失五万兵马!你那闪电战虽然动作非常迅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战果,但缺点也是非常明显——根基不稳!”

“一路所掠过的城池,都有复叛的可能!因为你根本就来不及歼灭他们的有生力量!”

“所以,朱棣和徐达解决后方的问题,肯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个后患是必须要解决的,不然很容易形成前后夹击之势,要是那样的话,别说是三万了,二十万大军都有可能被吃掉!”

朱橘点了点头。

道理他当然都明白,只是心里头有些惋惜而已。

“父皇,我提议,将阵亡将士们的尸骸分批运送回来。”

他拱手恳切道,

“落叶归根,他们的英魂,不能死在异国他乡。”

“另外,我想给这些跨国作战的将士们发放双倍的阵亡抚恤金!他们在外打仗不容易,他们的家人更不容易!”

“多出来的钱……就由我来补足!”

朱橘的内心,还是有些愧疚的。

要不是因为他的执念,这些兵卒也不会牺牲在东瀛。

虽说打仗是军人的职责……但他自己心里的那道坎,还是有点过不去。

自掏腰包给他们的家人多发点钱,也算是弥补一番吧!

“呵呵!”

朱元璋摆手笑道,

“这钱,还轮不到你吴王来出!”

“你的两条建议,咱都恩准了!他们为大明抛洒了最后一滴热血,咱作为皇帝,自然也不能亏待他们!”

现在国库充盈,老朱自然是底气十足!

况且,优待阵亡将士,也是凝聚军心和民心的一种方式,如今拥有了石见银山,银矿将源源不断的往大明运输,花这点小钱办件大事,何乐而不为?

“谢父皇!”

朱橘眉头一挑,脸上露出笑容。

“你继续说。”

朱元璋朝着那武官道,

“还有什么情况?一并说来!”

那武官点了点头,拱手恭声道:

“回陛下,徐大元帅请求增援五万兵马,以补充损失的兵力。”

“据大元帅所说,东瀛北方诸多大名已经联合起来,这是一股不容小觑的战力,但同样也是一个机会,一个将一劳永逸,一举将其击溃的机会!”

“若我军兵力充足,正面将其碾碎,那整个东瀛将再无一合之敌!我明军将实控整个本岛!”

“眼下兵力不足,朝鲜兵马又不中用,只能请求陛下挑选精兵增援,他才有把握战胜。”

朱元璋眉头一挑。

“你将他的奏疏递上来咱看。”

他抬手。

武官不敢怠慢,迅速上前递上奏疏。

“五万……”

朱元璋揉了揉眉心,喃喃道,

“五万够吗?”

“眼下,全国还能抽调出多少兵马来?”

那武官应声道:

“回陛下,微臣已经翻阅过各省的账册,除了云南沐英处兵马不能妄动之外,其余各处皆能抽调兵马,动员之下,抽调五万应该不成问题,纵然是十万,也做得到。”

“只是东征战线太长,就怕粮草补给跟不上。”

朱元璋点了点头。

目前的补给已经几乎是极限了,再多五万人,人吃马嚼之下,根本负担不起!

“那就给他……发六万,不,七万!”

老朱略一斟酌后,开口道,

“抽调七万精兵,奔赴东瀛战场!”

“徐达这个人,打仗喜欢稳妥着来,那咱就多给他一点,也好让他更有施展的余地!”

“你再发两道旨意过去,一道是褒奖他们作战胜利和安抚百姓有功,另一道,则是激励他们奋勇作战,争取早日拿下整个东瀛,班师凯旋!到时候,咱亲自给他们摆酒庆功!”

武官神色一凛。

“遵旨!”

他点了点头,应声退入队列之中。

朱元璋抚了抚须,看向了文官队列中的一人。

开胃前菜已经说完了,该说正事了。

那人似乎是感受到了皇帝的目光,也是没有丝毫的犹豫,迅速出列。

“陛下,臣有本奏。”

钦天监监副黄恺恭声道,

“近日臣夜观星象,发现紫薇垣内,太子星忽明忽暗,有变化之举。”

“昨夜,太子星更是更易了方位,位于紫微星后方星空之中,此天垂象也。”

此言一出,众大臣皆是面露惊色,一个个顶着监察御史的目光,也要互相交换眼神。

朱元璋眉头一挑。

“哦?”

“太子星?这太子星变化,是何征兆啊?”

他开口问道。

“回陛下,微臣不敢有所隐瞒。”

黄恺应声道,

“所谓天人感应,天上的紫微星,代表的就是人间的帝王,也就是陛下您。”

“而太子星,其实就是在紫微星侧后方的北极众星中的一颗,历来都被认为是紫微星之余炁所化,被认作是帝星之子,故而直接称之为太子星,此星与人间的太子,亦是息息相关。”

“太子星动,主储君更易。此乃上天预示之征兆。”

朱元璋皱起了眉头。

“有这种事?”

“太子好端端的,何来更易?你会不会看错了?”

黄恺摇了摇头。

“回禀陛下,微臣反复确认了好几次,绝对不会看错。”

“陛下若是不信,也可在夜里观察天象,这几日太子星活动频繁,很容易观测到。”

他不卑不亢,如实回答道。

而与此同时,朱标忽的上前,跪伏在了朱元璋的面前。

“父皇,天象有变,正合儿臣心中决断。”

他神色严肃,无比恳切的道,

“近日来,儿臣深感力不从心,处理政务之时,常常心痛莫名,有几次,甚至是直接昏死在了桌案之上!”

“若非有人看顾,儿臣或许早已是暴病而亡!”

“儿臣是经历过大生大死之人,原本不该对死亡所有恐惧,可若是死在任上,岂不是辜负了父皇母后多年以来的栽培和关爱?岂不是让父母伤心落泪?儿臣不愿意做那不孝之人,故而,情愿留此孱弱病躯,在世上继续苟活,以奉父皇母后,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父皇,儿臣请辞储君之位,请父皇……恩准!”

说罢,他便叩首在地,朝着朱元璋砰砰砰的磕了好几个响头!

而此言一出,更是惹得群臣震惊!一时间,窃窃私语不断,交头接耳频繁!

虽然心里有那么几分准备,但太子殿下突如其来的请辞,还是带给了所有人较大的震撼!

这可是开国就早已坐稳太子之位的朱标啊!这么多年来,从来就没有人想过,大明的储君会更换!更没想过,朱标竟然会自己主动请辞!

“肃静,肃静!”

“不得喧哗!”

监察御史大声喝令道,并记起了小本本!

胡惟庸的脸色发黑。

事情,愈发朝着自己不想要的那个方向疾驰而去了!

难不成,计划真的要提前发动?可是……时机还没有成熟。

在场之人,唯有刘伯温和宋濂气定神闲,坐在太师椅上依旧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

“标儿,你……”

朱元璋神色有些复杂。

虽然已经演练过了好几遍了,但此刻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听到儿子这番话语,他的内心还是感到五味杂陈!

毕竟,是培养了那么多年,倾注了那么多年心血的太子啊!

他知道,朱标内心其实总归也还是有那么几分复杂情绪的,老朱能够感同身受。

倒不是说朱标多么的贪恋权力,而是一种惯性……他从生下来就是为了接班的,现在突然要归隐山林去过闲云野鹤般的生活,自然会有一种割裂感。

但正如他所说的那样,眼下,保留这孱弱的身躯,在父母膝前尽孝,才是最重要的事。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是愚蠢的行径!不是聪明人所为!

“请父皇成全!”

朱标把脑袋顶在了地上,疾呼道。

与此同时,他双手奉上一封请辞的奏疏。

“……唉!”

朱元璋轻叹一声,抬了抬手。

内侍上前,将奏疏拿起,恭恭敬敬的递到了朱元璋的手中。

这一本轻轻的奏折,此刻在老朱的手里,却重若千钧!

他轻轻将其翻看,沉默着阅读了起来。

而此时此刻,全场寂静,没有人胆敢再多说一句话,所有人都在等待皇帝的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