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青霜 作品

第三百三十一章 吴王离京,监察诸藩!朝中皇太孙也消失了?!

第331章

半月后。本文搜:有书楼 免费阅读

燕王朱棣叩首辞别皇帝,启程返回燕藩。

而与此同时,皇帝亦是下了两道圣旨,其中一道,乃是准允魏国公徐达的告老奏请,允许其卸任大将军以及大都督府差事,从此在家荣养,此外,皇帝赏赐新江口公府一座,同时,保留徐达海军教官的头衔。

第二道,则是宣布吴王朱橘以监国身份,代天子视察燕藩、秦藩、晋藩、周藩,并考察大都、西安府!

圣旨一经发布,朝野震动!

乾清门前,依旧是一日一度的大朝会。

“徐大将军都退休荣养了啊……哎!这一个时代过去了啊!”

“是啊,属于老兵老将的时代过去了,从此往后,这大明的朝廷,都是他们文官的天下咯!咱们这帮臭丘八,可没什么盼头咯!”

“回家抱孩子吧!说起来,我昨天相中一个姑娘,那叫一个水灵……”

武官队列之中,众武将自嘲着,嘴里虽然开着玩笑,但眼神中,却难掩落寞。

几曾何时,徐达是所有武将以及士兵们的精神图腾!跟着大将军,便可加官进爵,封妻荫子!

而如今……连大将军都退休赋闲了,放眼四海之内,该打的仗全都打完了,该灭的国也灭的差不多了……

除了东瀛的驻军,以及大明海军之外,当兵的,已无用武之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在朝中的话语权会越来越低,直到变成可有可无的透明人。

老兵未死,但却凋零,这是天下太平后,必然的趋势。

武官们关注着徐达的退养,而文官们的注意力却完全不在这道旨意上。

“陛下派遣吴王巡视各个藩地,莫非是看不下去诸王胡作非为,打算派遣吴王去整治了?”

“有可能!要是这样的话,那真是派对人了!那些藩王在封地上无法无天,倒行逆施,闹得天怒人怨!是该有人去治一治他们!朝中,也就吴王有这个分量!”

“呵呵……没那么简单,你没看圣旨上还说,巡视大都、西安府么?我猜,陛下是有迁都的打算。”

“迁都?不会吧?好好的迁什么都啊!咱这应天府建起来也没几年呐!费那劲儿作甚?”

“……”

说到‘迁都’二字,不少官员都是有些紧张了起来。

他们中多数都是南方人,在南方呆惯了,且家族势力、关系网络全都在南边,已然是将应天当成了自己的舒适区,自然不想迁去北方。

“恩师,您怎么看?”

涂节小声询问道,

“这吴王他……”

胡惟庸闻言,却是一笑。

“这是好事。”

他轻声道,

“迁都不迁都的,与咱们无关,我只知道,朝中的格局又要变一变了!朱标走了,现在朱橘也出了远门,陛下这算是主动抛弃了自己的左膀右臂!”

“那么多的政务,那么多的事件,你觉得他一个人……忙得过来吗?”

涂节闻言,眼睛骤然一亮。

“恩师……您的意思是?”

“咱们淮西党可以趁此机会,壮大?”

胡惟庸微不可查的点了点头。

“从明天开始,将中书省这两年来堆积的不紧要的奏疏,给陛下送上去,不要一股脑的扔上去,要有规律的,慢慢的给他加码。”

他凑在涂节身边,轻声道,

“还有那些疑难杂事,也抽出一部分,上奏给陛下。”

“如此一来……呵呵。”

涂节闻言,顿时心领神会。

这是要用海量的奏疏和政务,压的皇帝喘不过气来!如今没了皇子帮忙分担的他,必然是独木难支!纵然一天工作十二个时辰,也很难把政务全都料理干净!

时间一久,他必然是要放权的!

说不定,恩师便可借此机会,上位中书省左丞相!

想到此处,涂节心中还颇有几分小激动。

忽的,他似是想到了什么,蹙眉道:

“可是恩师,陛下会不会转而重用内阁那几个人?”

胡惟庸闻言,将目光投到了解开、李九思几人的身上,脸上露出一丝不屑之色。

“呵呵,刘伯温和宋濂都不在了,就他们几个小毛蛋子,能成什么气候?”

他嗤笑道,

“随便给他们使点招数,便要哭爹喊娘了!”

“涂节,你去安排一下,明后天我要联络一下咱们淮西党内的各个成员,这次吴王出京的空档期,是我们淮西人壮大势力的绝佳机会!”

“是,恩师!”涂节点了点头。

叙话间,众人已然是到了乾清门前。

在监察御史的喝令下,众官员皆是安静了下来,而与此同时,朱元璋也从门后走上前来。

如今,没有了吴王朱橘的身影。

这倒不奇怪,毕竟吴王已经离京。奇怪之处在于,皇太孙朱长生亦是不在……要知道,自从朱长生获封太孙以来,每天的朝会都从不缺席的,和曾经的太子是一个级别的。

莫非生病了?

还是被陛下罚了?

一时间,各个官员都起了自己的小心思,有了各种各样的猜测。

啪!

朱元璋一屁股坐在了龙椅之上。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吧。”

朱元璋抬了抬手,神色有些不悦的道,

“近来查验太孙功课,颇为不堪!四书五经竟有一半全然不识!一直以来,咱是太过于放纵他了,以至于学业荒废!”

“故而,从今日起,咱责令他闭门攻读,要在一年之内,将四书五经全都背熟了,才能继续跟随咱问政!要是连最基本的学问都搞不好,那跟着咱一起开朝会理政务,就没有丝毫的意义!”

这番话语之中,带着几分怒气和恨铁不成钢之意,听得众臣恍然。

原来太孙是因为学业荒废,被陛下给罚了啊!

难怪不在……

朱元璋冷哼道:

“诸位爱卿,咱提醒你们一句,你们的子嗣,也要将功课提上来!尤其是武将,不要一天到晚以大老粗自居!这并非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反而要引以为耻!”

“以前你们没有这样好的条件,请不起教书先生也就罢了,但如今你们一个个都有官职爵位在身,对于子女的教育,可马虎不得!要是你们的子侄还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那就是你们的过错了!子不教,父之过!”

听到这话,众武官皆是唯唯诺诺,嘴上应承着,心中却是不以为意。

他们不靠学问吃饭也坐到了如今的高位,自然对读书识字没那么看重,毕竟,不是每个武将都有徐达那样的见识了,好些武将还以没文化为荣呢!

越没文化,越代表他们有天赋,老天爷赏饭吃嘛!

“你们不要把咱的话,当做耳旁风。”

朱元璋冷着脸道,

“从今往后,咱可能要定一条规矩,所有勋贵子嗣,想要袭爵的,就必须要通过朝廷的考核,学识和武艺都要过得去,考核通过后,才能继承父祖的爵位!”

“若嫡长子考核不合格,而嫡次子,乃至于庶子考核合格,那么这爵位,就要落到次子、庶子的手中去!若所有子嗣都那么不成器!那么爵位便多降两等,由嫡长子承袭!”

“所以,你们最好打起精神来,好好督促督促你们的儿子,不要养成废物了!大明不养废物!”

此言一出,众勋贵尽皆哗然!

袭爵,居然还要考核?!

这一下子……压力就大了啊!

要是两降两级,一个公爵用不了三代,就连男爵都不是了,直接成了破落贵族了啊!

朱元璋看着众勋贵脸上精彩的表情,轻哼一声,道:

“当然了,咱不会设置很难的考题的,这一点你们也只管放心,不会像科举那么难。”

“咱只是不想让咱的后人,以及你们的后人,都成为混吃混喝等死的废物!咱的考核,只筛查废物!咱想,你们也不想自己辛辛苦苦打拼下来的家业,被废物后代挥霍殆尽吧?”

“这事儿,咱已经初步拟定了,

不久便会发布细则!你们都做好心理准备吧!今天回家之后,就可以去训儿子去了!”

众勋贵皆是成了苦瓜脸。

陛下对皇太孙的学业不满,那就找皇太孙的麻烦去啊!怎么转头都发泄到咱们的脑袋上了呢?

苦啊!

这么一闹,众大臣皆是无人关心皇太孙的状况如何,身上有爵位的,一个个全都担心起了自家儿子。

儿子一定要争气!这辛辛苦苦打拼来的爵位,可一定要保住啊!

朱元璋居高临下的看着一众文武,嘴角微微上扬。

这一招的成效,还是不错的。

看来一年之内,不会有人猜疑皇太孙的去向了。

没错,他最终还是决定——隐藏朱长生的行踪,不让世人知道太孙随父吴王而游。

毕竟,皇太孙的身份实在是太惹眼,这个消息放出去,一旦被有心人盯上,搞不好会多出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天知道有没有人仇视皇家的呢!随便路上放个冷箭,都吃不消啊!所以说……还是低调一点好,小心驶得万年船!

“都安静点。”

朱元璋又道,

“今天,还要宣布一件事!”

“解开、李九思,上前听封!”

解开和李九思闻言,皆是心神一凛,从队伍中出列,俯首听命。

“解开自科举入仕以来,在内阁旁听,可谓是辛勤踏实,刘伯温、宋濂皆称你有能。”

朱元璋颔首道,

“如今,内阁首辅之位空悬已久,咱思来想去,还是你这个一直待在内阁的人,比其他老臣更适合接任内阁首辅之位!”

“自今日起,你便接任内阁首辅之职吧!”

解开:“!!!”

“陛下!臣何德何能,岂敢接内阁首辅之位!”

他猛地抬头,大惊道,

“臣资历尚浅,且……”

朱元璋摆了摆手。

“咱用人,从来不看资历,而是看能力!你有能力,咱自然破格提拔!”

“不必废话了!领旨谢恩吧!”

解开心神震动,但此刻自然不能违逆皇帝的旨意,赶忙叩首谢恩。

他的心脏,噗通噗通的跳的贼快!

内阁首辅啊!

这,可是和中书省丞相平起平坐的职位,官居一品啊!

他纵然是做梦,都不敢这样大胆!但这事儿……它还真就发生了!

“李九思,你向来才思敏捷,前些年举止有些轻浮,但这两年愈发内敛沉稳了。”

朱元璋又道,

“你就领受内阁次辅一职吧!”

李九思亦是连连叩首,想要推辞,却被朱元璋一个眼神给制止,只能是领旨谢恩。

昔日大明第一次科举的状元和探花,经过几年的打拼,已然是位极人臣!

朱元璋向世人展示了,什么叫做不拘一格用人才!

纵然他昔日用年轻的杨宪用错了,如今也不会有所顾忌,依旧会重用年轻人!

而那位名叫吴为的昔日榜眼,看着两位好友如今平步青云,脸上却是没有太多的表情,只是露出淡淡的笑容。

“至于吴为,你倒是和你的名字一样,无所作为。”

朱元璋批评道,

“解开辛勤奋进,李九思才思敏捷,这两人都颇有建树。”

“唯有你,看上去似乎无功可表,在内阁这些年,一直都没什么亮眼的政绩。”

听到这话,解开和李九思两人皆是神色一凛,正欲开口为好友辩驳,却听朱元璋话锋一转,道:

“不过,咱调查过你,这些年,一些吃力不讨好的疑难杂案,以及一些地方上的棘手事务,你出力的最多。”

“这些事务,又耗费时间,做成了也只是料理了一个烂摊子而已,并没有什么功劳可言,你能说说,你为什么一直深耕于此么?”

吴为从人群中出列,朝着朱元璋俯首行礼,沉声道:

“回陛下,因为臣觉得,总得有人去做。”

没有过多的解释,就这么干脆利落的一句话,惹得在场众

臣皆是心神一动。

竟还真有这样的愣头青!

别说……此刻看他,气质倒也颇有几分与众不同!

“哈哈哈哈!”

朱元璋忽的抚须大笑,道,

“好,好一个总得有人去做!当年第一次科举,的确选出了不少人才!咱举办科举的目的,算是达到了!”

“从今日起,你吴为便卸任内阁的差事,转任枢机处行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