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从当医生开始的火红年代第175章 最受男性和女性欢迎的药物和家庭出身
第175章 最受男性和女性欢迎的药物和家庭出身
“新的研究成果?”
鲁院长一脸惊喜的问道。
他本来只是随口提一句,算是激励的话,没想到居然有意外之喜。
“王梦德同志,快说说,是哪一方面的研究成果。
难道是新型疫苗被研制出来了?”
因为去年的时候,国家用血源性乙肝疫苗的研究成果,跟国外一些国家或者研究机构换取了大量最新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最近王梦德往疫苗研究小组那边跑的就勤了不少。
让他心中以为是疫苗小组又出了成果。
“院长,不是疫苗研究小组那边,是我最近研究胸痹病症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一个药方具有特殊的功效。”
王梦德解释道。
虽然速效救心丸已经被他研制出来了,其中的功效也没让他失望,但他还是没有罢休,而是继续研究,希望能找到更好的药方。
幸好这个年代,不仅是中医研究院里,就连社会上,也都保存着大量的医学书籍。
这些书籍,记载着很多的中医理论,有的甚至还有成方和验方。
王孟德非常珍惜,他不仅大量阅读中医研究院里的藏书,还通过关系,收集一些孤本。
有时候在书店里,遇到好的,也会花钱买回去,存放在空间里,时不时的拿出来看一看。
经过和空间里的知识进行比较,他发现,很多书籍,在后世都因为特殊原因失传了。
结合众多的理论,综合百家之长,十多天前,终于研究出了一个药方。
这个药方,是他灵机一闪,脑海中瞬间捕捉到的一丝灵感。
等成方后,他心里也没有什么底儿。
可能效果会超过速效救心丸,也可能效果很弱。
于是就在广安门医院坐诊的时候,给一个胸痹病患开了这个处方。
当时,他是特意交代药房帮忙把药给煎好,亲眼看着这个病人喝下去的。
最后,得到的反馈,却是不理想。
这个药方,对于胸痹症状,效果不大,远远不如速效救心丸的功效,甚至连其他一些医生开的药方都比不上。
就在他有些泄气,给病人开了几瓶速效救心丸后。
没几天,那个病患,扭扭捏捏的找来了,让他再开几副,上次给他喝的中药。
王孟德心中非常的奇怪,于是就好奇的盘问了起来。
最后得到了让他哭笑不得的结果。
原来,无心插柳柳成荫之下,他研究出来的药方,虽然对胸痹症状不起效,但对男性的尊严,却是能起到非常好的提升。
那个病患,他其实也早就看出来了,肾虚的毛病也不轻。
平时都是软趴趴的,轻易抬不起‘头’。
喝了他开的药后,半个小时左右,就体会到了久违的昂首感觉。
当晚回到家,狠狠的耍了一次威风。
要不是患有好几年的胸痹,他感觉自己如果健康的话,还能接着续上两次。
当然,第二天,他再想恢复威风的时候,却已经力不从心了。
几天后,好不容易吃了一顿‘肉’,把他这些年的馋劲给彻底的勾出来了,于是,就厚着脸皮,来到了广安门医院,让多给他开几副药。
了解了事情原因后,王孟德心中大喜过望。
事后,他仔细的思索着,才想明白里边的道理,当天晚上,就带着一副药,给郭胖子的老爹郭荣奎送去了。
一夜过后。
第二天一大早,天刚刚亮,郭胖子就哈欠连天的来到了王家。
他是被老爹郭荣奎从被窝里拎出来的,连脸都没洗,就指派他过来,不仅拿出了五十块钱,还带了一些罕见的零食,给几个孩子,务必让王孟德给他配上几十副中药。
同时,郭胖子还很好奇,自己这个同学,到底给老爹吃的什么迷魂汤,居然让他这么迫不及待,一刻都不想等。
王孟德自然不会听郭荣奎的,给他开几十副中药,而是先拿了三幅,每天都会去他家里,观察着身体情况。
一连观察了一周多的时间,郭荣奎是每天晚上都雷打不动的服药,也没发现有什么问题。
“具体是什么功效?”
鲁院长好奇的问道。
“院长,我本来是想研究治疗胸痹病症
四合院:从当医生开始的火红年代第175章 最受男性和女性欢迎的药物和家庭出身
的药方,没想到,这个药方,对胸痹病症效果不是很明显,倒是有了另一个功效。。。”
王孟德大大方方的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
作为一名大夫,他平时见的多了,倒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
“真的有这种奇效?”
鲁院长听了居然是这种功效,眼前一亮,急忙问道:“副作用明显么?”
这种药,自古以来就有。
特别是古代的皇帝,以及有权有势的人,他们都需要这种功效的药。
很多大夫投其所好之下,就研究出了各种配方。
从而诞生了不少知名的药方。
这些药方,一部分是调理为主,不仅需要在调理的过程中清心寡欲,这个过程时间还特别长。
一部分是纯虎狼之药,虽然见效快,但都有一些很大的副作用,对身体损伤很厉害。
鲁院长也担心王孟德的药方,属于虎狼之药之列。
“院长,具体有没有副作用,有什么副作用,现在还不清楚,时间太短了,还需要继续观察一段时间。
不过,通过这一周多的观察,我暂时还没发现副作用,据我估计,这个药方,副作用可能不是很大。”
王孟德自信的说道。
通过对药方的仔细琢磨,以及郭荣奎反馈的信息来看,情况还是非常好的。
“是么,既然是需要临床试验,这样,我也做一些牺牲,亲自试药。
毕竟我曾经也是一名大夫,比病患更能清楚的了解和感受这个药的功效,以及副作用。”
鲁院长一脸正色道。
他的话,让王孟德愣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
想着鲁院长也才五十多岁的年龄,便释然了,麻利的把药方写了出来。
两个人谁都没有想到,此后几十年里,最受男性和女性同时欢迎的药物,出现了。
从今年开始,每年给国家带来大量的外汇。
和鲁院长聊完。
回去后,继续观察着郭荣奎服用药物的反馈。
经过十来天的疯狂后,郭荣奎服药的频率也降了下来,从每天一次,变成了两天一次。
见他身体和面色都没有异样,王孟德便放下了心。
今天就是正月十五。昨天,两个弟弟就央求他,把去年挂在墙上的花灯取下来,然后小心的擦拭干净。
花灯又变得焕然一新了,四个孩子都兴高采烈的每人拎着一个,不顾寒冷,由王浩陪着,在胡同里走来走去。
王孟德则在家里帮何胜男带着闺女。
这时。
傻柱从门外走了进来,他给自己到了一杯热水,捧在手里,冲着王孟德说道:
“孟德,等下天黑了,你出去玩么?
我和刘光天、阎解成,还有胡同里的好几个人约好了,吃完晚饭,就到东直门外举火把,扔火球。
我从轧钢厂食堂,带回来好几个废弃的刷把,还有梧桐树球,提前好些天就放到煤油瓶里泡着了,到时候分你一部分。”
所谓刷把,就是用高粱禾穗制作而成刷锅用的。
天长日久,刷把越用越短,同时,日积月累之下,刷把上的油脂非常的多。
点燃之后,能燃烧很久。
王孟德小时候,每年都把废弃的刷把收集起来,等到正月十五的晚上,绑在一根棍上,在野地里点燃后,举着到处跑。
而‘火球’,则是秋天的时候,把梧桐树上的毛球摘下来,放到煤油里浸泡一段时间。
也是在正月十五的晚上,拿到田地里点燃,就变成了一个火球,然后用手快速的捏着它,往远处扔。
只要速度快,就不会烧到手。
这两种,都是他们在小时候,没有花灯玩,自制的最喜欢的玩具之一了。
“傻柱,我就不去了。”
摇了摇头,王孟德拒绝道。
他早就过了这个年纪,也就是傻柱,没心没肺的,依然喜欢玩闹。
“孟德,你真的不去呀,今年我可是从轧钢厂拿回来七八个刷把,这些够我们玩到半夜的了。”
傻柱面上有些失望,又不死心的问道。
“呵呵,你们去吧,我要在家里带孩子,走不开。”
王孟德找了一个理由道。
有这时间,他不如在家里陪陪老婆孩子,或者看看书了。
“
四合院:从当医生开始的火红年代第175章 最受男性和女性欢迎的药物和家庭出身
行吧,那我先走了。”
把搪瓷缸里的热水喝完,傻柱放下杯子就出了门。
他已经迫不及待了,准备早点做饭吃,吃完就集合大部队,领着他们到东直门外的麦地里。
夜里。
等把闺女哄睡后。
何胜男坐在缝纫机前,给几个孩子缝补着衣服。
他们正是调皮好动的年纪,衣服没穿多长时间,就会出现损坏。
不是膝盖位置破了个洞,就是其他地方裂了一道口子。
这个年代可不比后世,衣服坏了,直接就扔掉买新的。
现在讲究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二穿完老三穿。
一件衣服,从老大到最小的孩子,甚至能经历十来年,衣服上满是补丁的人,大街上都是比比皆是。
特别是今年,随着物资极度的匮乏,国家决定,减少民用棉布的供用。
布票变成按人头发放,凡是在京城有正式户口的(吃商品粮的),每人全年只有四尺五寸。
这些布,买回来后,根本做不成一件衣服。
实际上,最多只够打补丁用的。
市面上,拆洗缝补业总有做不完的活计,无论送去多么破旧不堪的衣物,他们都能给你补好。
打一块补丁,除了收取一定的费用外,还需要按尺寸大小,收取相应的布票。
当然,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大部分人家为了省钱,还是会拿着布票把布买回来,自己缝补。
这年头,有一年新衣服,那可是很多人的奢求。
就连王家,今年过年的时候,除了丫丫有一身全新的衣服外,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穿着去年的旧衣服。
上边多少都有一些补丁。
“胜男,别忙乎了,该睡觉了,剩下的,明天再补吧。”
看到媳妇专心的一手转着缝纫机,一手匀速的推着布,王孟德心疼的说道。
“孟德,我这马上就缝好了。”
何胜男转头冲着他笑了一下,然后轻声说道。
“明天援朝还要穿这件衣服去学校呢,不急这一时。”
十多分钟后,她终于忙完了。
上了床,两个人情不自禁的搂在一起,运动了一番。
事后。
挨着王孟德的肩膀躺下,搂着他的另一只胳膊,两个人说着悄悄话。
“孟德,前两天,居委会曹大妈来通知,让大家去换新的户口本,等周末的时候,你抽空去一趟派出所吧。”
何胜男脸色红红的,小声的说道。
“嗯,我周末就过去,估计到时候人会很多。”
王孟德手上的动作不停,心不在焉的回应道。
一九五三年四月,全国居民可是使用统一制发的户口簿,这是第一代户口本。
到了今年,也就是六零年,国家对户口本进行了调整,为居民更换了第二代户口本,不在以户为单位,而是一人一张卡的户口卡。
身份证现在可还没有出现呢,要等到一九八四年的时候,十六道工序全靠手工的一代身份证,才会试点颁发。
这张薄薄的户口卡,就是每个人的身份证明。
“孟德,你说,咱们的户口登记卡上,家庭出身,不会给我们改变吧。”
何胜男按住他作怪的手,有些担忧的问道。
“呵呵,这个不用担心,咱们家的家庭出身和成分,早就定下来了,肯定是4,也就是雇农。”
每个户口本上,家庭出身那一栏,都有一个数字,分别对应着家庭出身,一共有42个家庭出身代码。
数字4对用的就是雇农。
“那就好,咱们家是三代雇农,这个可不能变。”
何胜男长出了一口气。
家庭出身,代表的意义可不一定,甚至是天差地别。
“呵呵,你知道数字58是什么出身么?”
想到前世看到的一个相关的有趣事情,王孟德便笑着问道。
“什么出身呀?”
“58,对应着的是‘土司’,也就是末代皇帝的家庭出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