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的榴莲 作品

第954章 大明,需要新的苦力

铁铉摇头不已:“两者性质不同,完全不同。”

解缙轻轻地旋转着手中茶杯,“倘若仿照你以往对付那些倭国人的策略,并且执行得当,除去原材料成本与工人工资等开销之外,5000万两白银或许还可以有所节省。”

“开什么玩笑。”

铁铉提高嗓门反驳。

解缙目光坚毅地迎上对方眼神,“因此,需要派遣你前往九边之外,招募更多的筑路工人,大明急需更多劳动力。”

解缙内心并不好斗。

但眼下的局势迫使朝廷需要和之前一样,利用外族人为大明贡献。

自从山西地区发生叛乱后,大部分倭贼已被剿灭,未涉及此区域的倭国人出于安全考虑,同样未能幸免于难。

当前形势下,寻找替代的苦力显得尤为重要。

居住于长城外侧的蒙古人或其他游牧部落,成为理想的选择对象。

解缙神情愈发冷漠。

只要死的不是大明人,牺牲便不算浪费。

铁铉意识到自己过往成就,在他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解缙眼神宁静地注视着铁铉。

“局势已经无法逆转……”

“即便这条道路不曾存在,朝廷亦会对西域展开军事行动。”

“假如不做这些事情,新政虽不会因反对者的阻挠而中断,也会因为军队缺少新功绩而最终分崩离析。”

解缙轻轻叹了口气。

这真是自己想要走的道路吗?

经过这些年,他才意识到,不知不觉间自己也已经被紧紧束缚。

大明,早已踏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就像冯宏朗所造的那些蒸汽机车与火车一样,加速前进,毫不停歇。

不同之处在于,无论是蒸汽机车还是火车,都有可能被人为停下。

但向外扩张的战事,却无法停止了。

凉国公在西北练兵2年,尽管现在已被调离。

但转眼间,大都督府又派出数名资深将领前往西北。

目的何在?

无非是继续训练那里的士兵。

南方前线同样如此,即便开国公马上要回京师接受郡王封赏,战斗的脚步也没有丝毫停顿。

就连内阁都知道南征大军的具体位置。

他们如今只关注战线推进了多少距离,大明疆域又扩大了多少土地。

铁铉完全愣住了。

离开京师数载之后,他竟发现大明变得连他自己都无法认识了。

解缙摆了摆手,脸上露出一丝无奈之情。

“为什么太孙直到年终还在山西巡行?来年还要继续巡查边疆呢?东征军队为大明新开四道领地,南下军队扩展万里疆域,那么九边情况如何?”

“如果边境长期保持现状不变的话,军心必然涣散。后果将会怎样,你应该心中有数……”

皇宫深处,社稷坛的一间房里灯火彻夜未灭。

整晚,铁铉都没能入眠。

第二天,铁铉看起来毫无疲态,反而显得格外精神饱满。

在小宦官引导下,铁铉从社稷坛出发来到华盖殿前。

大明朝会通常开始得很早,在天未亮时文武百官就要进宫参政商议。

铁铉来到华盖殿外时,殿内已有京师众多官员聚集参加议政。

可以听到其中内容,主要关于山西道暴乱后的善后工作。

计划在明年春天,即太孙出行之前向那里,派遣足够数量的新官员填补空缺。

诸如此类关于开春公考……之类的讨论。

各方力量都想安排自己人马。

就这样静静地站在门外的铁铉。

回想昨晚与解缙在书报局中谈话情景,现在倒是更加理解了他的立场。

身处庙堂之上,每日面对无休止的各种争论斗争。

即使是同一阵营的人

前往九边。

去开拓在解缙眼中,前所未有的全新格局。

铁铉对自己将来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铁学士,太子召见。”

正当铁铉思虑着如何在边境推行新政之时,一位高级宦官自殿后缓步走出,来到他跟前,躬身示意。

此位新近得势的人物回京之际,便预示着要委以重任。

自昨天起,无论皇宫内外都已经开始了热烈议论,揣摩铁铉将在朝中担任何种高位。

铁铉轻颔首:“辛苦公公了。”

话毕,跟随那宦官踏入华盖大殿之内。

视线所及之处,多为绯红色官服。

铁铉稳当地走到正中间,双手持笏牌作揖,屈膝跪下。

“臣,武英殿大学士铁铉,拜见太子殿下。”

整个殿堂寂静无声。

在场官员们都将目光,集中在铁铉身上。

玉阶之下,龙椅旁边摆放了一把简单不加雕饰的座椅。

朱标身披皇子御服端坐于此。

待看到铁铉行礼完毕后。

朱标面庞展露笑容:“铁爱卿历经漫长旅途归来,功劳不可磨灭,起身说话。”

铁铉严谨地回答道:“承蒙太子照顾。”

朱标望着沉稳精干的铁铉,心中甚是喜爱。

正是此人以一己之力,开辟并稳固了明朝与倭国洲间的四大要道。

“孤犹记得当初你离开京师时,尚未这般黝黑,现今肤色深了不少,体型也削瘦了许多,却更显成熟干练。四道今天成就斐然,离不开你的卓越领导。接下来定会让您施展更多才华,担负大明重任。”

话题转向安排铁铉新职。

当前首要任务,就是尽快确定铁铉新职位。

这时,身居高位之列最前端的一名武将站了出来。

魏国公徐辉祖走出。

他看向铁铉的目光,充满钦佩之情。

接着,转向高座拱手发言。

“殿下有所不明,建立倭国洲地过程中,比之前设立交趾道时遇到的问题少了。之所以取得如此显著成效,完全归功于铁铉出色的治理能力。”

“曹国公共担定了全局方向。但落实到日常管理则是靠铁铉勤勉付出,提升了我们大明威望。依微臣观察所见,他不仅具备治国安邦才能还有深厚洞察力,可谓举朝无双之才。”

“因此,臣强烈建议朝廷重用贤臣,不应将其埋没也不应仅限于一处发展。”

尽管声音不大,但因为其军人特质,让话语久久回响在大堂之内。

徐辉祖这番评价,无疑是军方对铁铉极大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