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退军

那便是一个天罗地网!

一个针对他西征大军,精心布置的绝杀之局!

那个安定城中的对手,算计之深,出手之果决,远超他的预料。

叶明……他身边,定有高人!

诸葛亮缓缓闭上眼睛,再睁开时,眼中的慌乱与震惊已被强行压下,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冷酷的清明。

他清楚,长安,夺不回来了。

至少现在,绝无可能。

强行回援,只会被安定冲出的敌军死死咬住,陷入两线作战的泥潭,最终全军覆没。

死守在安定城外,与敌军决战?粮道危悬,军心已乱,更是取死之道。

关中……这片他寄予厚望,意图作为北伐根基的土地,此刻已变成了吞噬蜀军的陷阱。

欺叶明一时难以顾全?

现在看来,是他自己,被对方抓住了破绽,一套凌厉的组合拳打得晕头转向,难以招架。

继续留在这里,每一刻都意味着更大的伤亡和更深的陷落。

必须走了。

纵然心有万般不甘,纵然此前的所有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但保存有生力量,退回汉中,才是眼下唯一正确的选择。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丞相……”旁边的将领看着诸葛亮变幻不定的脸色,忧心忡忡地低唤了一声。

诸葛亮抬手,止住了他的话。

他站起身,虽然身形因连日的劳累和此刻的打击显得有些单薄,但腰杆却依旧挺得笔直。

那是一种属于决策者的沉稳和担当,即使在面临溃败的边缘。

“传令!”他的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帐内所有人的心神,瞬间被这声音攫住。

“前军变后军,后军作前锋!”

“放弃所有围城器械,轻装简从!”

“命王平将军率一部兵马,不惜代价,死死顶住安定敌军的攻势,掩护主力撤离!”

“其余各部,立刻收缩阵线,依次向南,退往斜谷道!”

“快!不得有误!”

一系列命令迅速而清晰地发出,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这是断腕求生!

放弃长安,放弃围攻安定的成果,甚至不惜牺牲一部分兵力作为断后,只为将主力完整地带回汉中。

这是最理智,也是最痛苦的选择。

下达命令之后,诸葛亮的身躯似乎微微晃动了一下,但他很快站稳了。

他拾起掉落在地上的羽扇,轻轻掸去上面的灰尘,重新握在手中。

只是,那羽扇此刻却再无一丝从容挥洒的意境,反而像是一件沉重的负担。

帐外的喊杀声、兵器的碰撞声、以及安定方向传来的隆隆战鼓声,仿佛越来越近,越来越响。

蜀军大营开始骚动起来,撤退的命令如同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有条不紊的撤离,在敌军的猛攻和长安失陷的双重压力下,变得异常艰难。

诸葛亮走出大帐,望着南方连绵的山峦,那里是退路,也是暂时的归宿。

关中的风,吹动着他宽大的衣袍,猎猎作响。

风中,似乎还夹杂着长安城方向隐约传来的厮杀与哀嚎。

他知道,这一退,西征北伐的宏图大业,又将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

而那个坐镇安定,布下此局的人,将会成为他日后挥师北上时,一个无法绕开的劲敌。

蜀军的撤退,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雪崩,仓促而混乱。

王平率领的断后部队,成了抵挡安定城冲出洪流的堤坝。

喊杀声震天动地,兵器撞击的锐响撕裂着空气,鲜血染红了安定城外的土地。

每一个蜀兵都清楚,他们是在用生命为袍泽争取南撤的时间。

诸葛亮立于一处高坡,遥望北方。

安定城方向的厮杀声隐约可闻,那是王平部正在浴血奋战。

东面,长安方向,再无消息传来,但那死寂本身,就如同最沉重的宣告。

关中,终究是失之交臂。

他紧了紧手中的羽扇,指节因用力而有些发白。

……

安定城头。

叶明凭栏而立,目光穿透弥漫的硝烟,望着蜀军狼狈南撤的背影。

城外,高顺指挥的军队如同潮水般反复冲击着蜀军的断后阵线,不断压缩着对方的空间。

张辽奇袭长安成功的消息,早已传回。

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诸葛亮,这位卧龙先生,终究还是棋差一着。

并非他智谋不足,而是自己占据了信息与地利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拥有远超这个时代的眼光和手段。

长安民变,看似偶然,实则是军情处长期渗透、心战策反的结果,配合张辽的精骑,一击必中。

安定主力倾巢而出,猛攻侧翼,更是抓住了诸葛亮分兵围城、立足未稳的破绽。

环环相扣,一举奠定胜局。

“主公,诸葛亮退入斜谷,我军是否追击?”郭嘉来到叶明身边,轻声问道,脸上带着一丝计谋得逞的笑意。

叶明缓缓摇头。

“穷寇莫追。”

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洞悉全局的沉稳。

“斜谷道险峻,诸葛亮用兵谨慎,必有后手。强追损耗太大,得不偿失。”

“而且……”叶明顿了顿,视线转向西北方向,目光变得锐利起来,“关中初定,内部尚有隐患未除,此时不宜再起大战。”

郭嘉顺着他的目光望去,若有所思:“主公指的是……”

“凉州,武威,马氏。”叶明吐出这几个字,语气带着一丝冷意。

此次诸葛亮北伐,进军速度异乎寻常的顺利,尤其是前期对陇右各郡的攻略,几乎没遇到像样的抵抗。

叶明不相信这是偶然。

陇右世家与蜀中暗通款曲并非秘密,但能让诸葛亮如此轻易突破防线,直逼关中腹地,背后定然有更大的势力在暗中相助。

思来想去,唯有盘踞武威,在羌人中亦有深厚影响的马氏,有这个能力和动机。

他们与蜀汉的渊源颇深,马超虽并未前来西凉,但其族人在凉州仍有巨大的影响力。

若非马氏暗中传递消息,甚至可能直接策应,诸葛亮如何能如此精准地把握住雍凉防线的薄弱之处?

这一次,是自己反应及时,布局得当,才侥幸化解了危机。

但这个隐患,必须彻底拔除!

城外的厮杀声渐渐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