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阿山小树 作品

第四百四十四章 钢铁洪流,新时代的巨兽!

朱允熥深谙一个道理:皇权虽至高无上,却脆弱如薄冰,只在十步之外。免费看书就搜:我的书城网

任你权倾朝野,富可敌国,若身边近侍起了歹心,便是防不胜防的灭顶之灾。

因此,他对身旁的护卫从不轻易责罚,表现得宽厚仁和。

若真有护卫行事不妥,他也不当场发作,而是温和地将其退回原属部门。

从何处来,便回何处去。

待他们回到原处,若需惩处,自有原部门处置,井然有序,恩威并施。

这抽调制的确立,便是出于这样的考量。

更深一层的原因,则是朱允熥不敢将身家性命完全托付于任何单一势力。

帝王之道在于平衡,性命攸关之事,绝不可轻率交付他人之手。

让锦衣卫、刑部和新军三方人马互相牵制,天枢司居中调度,方能确保万无一失。

天枢司成立后,除了护卫皇帝出行,还肩负另一重任,即“庇护”朝中重臣。

朱允熥颁下旨意,以彰显皇恩浩荡。

凡政务要臣、军务大员、中枢机要重官、各部堂官,以及外派的巡抚、巡按,甚至带兵的将帅,皆由天枢司派遣精锐护卫,确保其周全。

这既是天子恩赐,也是无上的荣耀,大臣们自无推辞之理。

这些护卫每隔一段时日轮换一次,返回天枢司述职,新一批护卫则接替上岗。

述职之际,他们自然会向天枢司详述自己是如何展开工作的,顺带也就将所护之臣的日常起居、言行动向都做了汇报。

这,便是朱允熥的另一层深意。

护卫之名下,实则暗藏耳目,既安大臣之心,又察大臣之行,可谓一举两得。

有了天枢司的周密筹备,朱允熥出宫再无繁琐阻碍,随行护卫训练有素,调度得当,他出行比以往顺畅了许多。

如今的他,三五日便要外出“巡察”一番。

当然,受限于交通条件,他无法远离中枢太久,多在应天府辖内四处走动,略尽目力所及之事。

今日,他便来到了应天府的长江码头。

站在码头高处极目远眺,十里江岸一派繁荣景象。

江面上,千帆争流,桅杆如林,浪花翻涌;岸边,船只往来不息,有的刚刚抛锚靠泊,有的正解缆起航。

无数工匠与脚夫在码头间奔忙,肩挑背负,卸下沉甸甸的货物,又装上新的辎重,汗水滴落,吆喝声此起彼伏,勾勒出一幅热火朝天的盛景。

放眼望去,一艘与众不同的船只赫然入目。

它高耸的烟囱喷吐着滚滚青烟,宛如巨兽吐息,航行中劈波斩浪,速度远超周遭的风帆船,气势夺人。

这便是大明新生的骄傲——蒸汽机船。

如今,大明的造船厂已成功打造出四艘这样的巨舰,正式下水,投入使用。

与此同时,更多的蒸汽船正在匠人们的巧手下孕育成型,或在图纸上精雕细琢,或在船坞中锻造锤炼,蓄势待发。

因其技术尚处初创阶段,诸多缺陷与潜力都需在实战中淬炼,为日后的革新奠定根基。因此,这四艘先驱船被悉心安排,航行于金陵至申城,再南下泉州,沿珠江直抵广州的成熟航道。

这些线路久经商旅考验,既有江河的平缓,又兼海路的汹涌,正适合全面试探新船的能耐,为未来发展积累宝贵的经验。

从金陵到广州,陆路里程约两千六七百里。沿途南岭山脉横亘如屏,峰峦险峻,沟壑纵横。寻常百姓若凭马车或快马出行,需翻越崇山,渡过湍流,跋涉三四十日方能抵达,舟车劳顿,苦不堪言。

近年来,朝廷大兴土木,修筑了多段水泥大道,路况渐佳,时间略有缩减,却依旧受制于天险。

毕竟,那些高耸入云的山脉尚未开凿隧道,旅人仍需绕行攀登,耗费心力。

若舍陆取水,沿海岸线迂回而行,路程增至三千余里,耗时与陆路相差无几,难分伯仲。

当然,若遇朝廷急务,情形便大不相同。

紧急军情传递时,驿马狂奔,昼夜不息,驿站接力,人马轮换,最快十日

可将广州的急报送抵金陵,效率已然惊人。

自从水泥路铺就,桥梁架通,交通更为顺畅,这速度更缩短至五至七日,堪称迅捷。

然而,即便是如此风驰电掣的驿传,与蒸汽机船相比,仍如龟兔赛跑,望尘莫及。

眼下,蒸汽船时速可达五六十里,从广州至金陵,不过两日多些时光,便能跨越三千里江山,抵达目的地。

更妙的是,它不似风帆船那般受制于风向变化,航行平稳如砥,风雨无阻。

且不说其带来的商贸繁荣,单论军务要事——传递机密情报,运送精锐部队迅疾布防,其意义便足以震慑人心,改写格局。

站在码头,朱允熥凝望那艘烟囱高耸的巨舰,心中激荡。

尽管他早已知晓,并数次登船,仍是如此。

毕竟,这真的代表着一个全新时代。

码头上一片繁忙景象,煤炭堆积如乌黑的山峦,铁矿石散发出沉甸甸的金属光泽,而粮食则如川流不息的河水,正源源不断地被送入粮仓。

今日,皇帝朱允熥亲临视察,码头上的官员们个个紧张无比,几家公司的负责人亦步亦趋地陪同在侧,无不屏息凝神,力求在陛下面前展现自己的最佳风貌。

“大明钢铁集团正全力以赴提升冶炼技术,力求将钢铁产量推向新的高峰。”

说话之人是大明钢铁集团的负责人贾万银,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满是掩不住的自豪。

“今年我们新增了六十余座钢炉,新炉炼出的钢铁不仅品质远超从前,坚韧耐用,且产量大增,预计全年产量将达到去年的三倍有余。”

“集团下属所有钢铁厂齐心协力,总产量有望突破四千万斤!”

大明的国属公司的负责人皆由大明资产部和吏部精心遴选而出。

这些管理者往往是商贾中的翘楚,或治理上的能手,与朝廷中循规蹈矩的普通官员判若云泥。

贾万银便是其中佼佼者。

他原是一名潜心钻研钢铁冶炼的技术专家,凭借过硬的专业造诣和八面玲珑的交际手腕,被朝廷相中,擢升为大明钢铁集团的掌舵人。

此刻,他向朱允熥汇报时,早已褪去初见天子时的局促不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狂热的兴奋。

他挥舞着手臂,言语间激情四溢,甚至偶尔有唾沫星子迸出,衬得他那张被炉火熏得微黑的脸庞愈发生动。

钢铁厂的崛起之势令人叹为观止,几乎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

厂房规模如雨后春笋般扩展,炼出的钢铁品质日益精良。

不仅如此,他们还根据用途不同,灵活冶炼出生铁、熟铁与精钢,满足各行各业的需要。

每每想到这些成就,贾万银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激动,仿佛血液里都流淌着滚烫的铁水。

然而,朱允熥听完这番慷慨激昂的汇报,却未见一丝动容。

他静静地站在那里,目光深邃如渊,似在心中默默盘算着什么。

片刻后,朱允熥眉峰微微一扬,语气平淡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就只有这么点吗?”

如今的大明,人口约摸有六七千万左右,四千万斤的年产量听似惊人,可细算下来,人均不过半斤有余,连一斤都不到。

这点钢铁,在朱允熥眼中,显然远远不足以支撑他心中的宏图大业。

当然,除了大明钢铁集团,民间还有不少私营炼铁作坊,地方官府也掌管着一些小型炉厂。

自从《科学》期刊问世以来,新颖的炼铁技术如春风化雨,悄然渗透到这些地方。

虽说与大明钢铁集团的规模与精湛技艺相比仍有天壤之别,但相较于旧日的光景,这些作坊的进步亦是可圈可点。

产量稳步攀升,零星散布的炉火加起来,粗略估算也能贡献个几百万斤的钢铁。

朱允熥的话音一落,周围的空气仿佛凝滞了一瞬。

陪同的官员与负责人个个面面相觑,不敢轻易接话。

贾万银的笑容僵在脸上。

他原本满心期待,以为陛下会赞赏他的努力,毕竟如此显著的产量增长,在他看来已是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朱允熥的反应却如一盆冷水泼下,浇灭了他心中的那团炽热火焰。

他不禁感到一阵委屈涌上心头。

四千万斤的钢铁产量,真的算少吗?

这数字背后,是无数匠人夜以继日的辛劳,是他殚精竭虑的筹谋啊!

可面对皇帝那平静中透着威严的神情,他纵有千言万语,也不敢轻易出口,只得垂下头,嘴唇微动,以几不可闻的低语嘀咕道:“陛下,这已然不少了……”

他的声音细若蚊鸣,淹没在码头边江风的呼啸中,朱允熥并未听见。

然而,朱允熥的目光何等锐利,仅凭贾万银那低垂的眉眼和微动的嘴角,便已洞悉了他心中的不甘与困惑。

朱允熥并未急着责备,而是缓缓抬起手,指着江面上那艘冒着黑烟的蒸汽机船,道:“你瞧那艘船,船身通体皆由钢铁铸就,将来,大明的水面上将行驶无数这样的巨舰,且远比眼前的船更大,光是打造它们,便需耗费海量的钢铁。”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钢铁厂内新修的那条铁轨,这条轨道连接着码头与厂房,承载着煤炭与铁矿的运输重任。

“再看这铁轨,”朱允熥继续道:“将来,它将如蛛网般铺遍大明的每一寸土地,钢铁打造的车身将沿着轨道奔驰,拖曳大量的货物。这同样需要无尽的钢铁支撑。”

“还有更多地方渴求着钢铁。”

“如今新建的房屋,多采用钢筋水泥构架,那些螺纹钢的需求量何其庞大!”

“凡此种种,未来大明对钢铁需求,将达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

“大明的钢铁产量,需增长百倍、千倍,甚至万倍!”

“你们大明钢铁集团,是这行业的擎天柱,不仅要确保炼出的钢铁品质无可挑剔,更要将产量推至巅峰,实现规模化生产,压低成本,让钢铁的价格惠及万民。”

“先从未来五年的规划着手,朕期望五年之后,看到一个产量翻升十倍、乃至数十倍的大明钢铁集团!”

这番话如惊雷炸响,震得贾万银心潮澎湃。

他抬起头,目光中多了几分坚定与敬畏,连忙躬身应道:“臣定当肝脑涂地,倾尽全力,将大明钢铁集团打造得更加辉煌!”

“让钢铁产量如鹰击长空般迅猛攀升,充分满足大明未来发展的所有需求!”

其实,眼下钢铁厂的出产从不愁销路,市场需求如烈火烹油,旺盛得几近沸腾。

这也正是为何短短一年间,产量能激增三倍的根源所在。

朱允熥轻轻点头,目光中闪过一丝赞许。

“有你这番承诺,朕便安心了。”

他的语气沉稳,带着帝王的气度:“用心去做,你的努力,朕自会看在眼里。”

“朝廷绝不会亏待有功之人,干好了,前途自然光明。”

他简短地勉励几句,贾万银自是千恩万谢。

朱允熥随即转身离开钢铁厂,前往旁边的蒸汽机制造厂。

蒸汽机的发明虽是壮举,却远非终点。

技术仍需精进,打造出更高效、更强劲、故障更少的机器,才是目标。

一踏入蒸汽厂,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铺着枕木的铁轨。

与钢铁厂不同,这里没有马拉着简便的货车,在铁轨上行驶运输货物。

取而代之的,是一辆看上去远比寻常货车复杂,又庞大无比的钢铁巨兽,静静横卧在铁轨上。

钢铁巨兽的形状颇为古怪,与这个时代的寻常马车,货斗,皆大不相同。

它的上方,还竖起了一个不算太高的烟囱。

此际,正冒着滚滚青烟。

没错。

这正是蒸汽机厂继研制标准蒸汽机,用于抽水纺织,以及蒸汽机船之后的又一伟大创举。

在原来标准蒸汽机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制造出了大明第一辆蒸汽机车!

这是新时代的钢铁巨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