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舅被判入狱三年的消息,如惊雷般在朝野间炸响,令众人惊愕不已。免费看书就搜:求书帮
万万也没有想到,堂堂国舅,竟然会因为一名家仆犯事,而受到如此之重的处罚。
就连陛下对皇后一惯的恩宠,也因此事而蒙上了灰尘。
于是,陛下心中支持新学新政的传闻,若一阵旋风,转瞬之间便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乃至各个偏远角落。
一时间,那些往昔将内心想法深埋心底、不敢轻易表露的人,如同雨后春笋般纷纷站了出来,大胆的发表着自己的见解。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经激烈反对的声音,却如潮水般渐渐退去,陷入了沉默。
原本只是普通书生上书朝廷请求实施新政,如今已演变成大大小小的官员争先恐后参与其中。
众人心中暗自盘算,都觉得这或许是一个难得的晋升良机。
只要能在新学新政上赢得陛下的青睐,平步青云,得到提拔重用便指日可待。
尽管《大明日报》上所刊登的文章,依旧秉持着看似“公正客观”的态度,既有支持新政的言论,也有反对的声音。
然而,在民间的传闻里,舆论的风向却早已一边倒的倾向了新政。
当凛冽的冬天悄然来临,新版大明宝钞正式发行。
早在发行之前,朝廷便在《大明日报》上开展了长时间,全方位的宣传工作。
写文章反复阐明发行新钞的目的,一是为了回收那些因使用时间过长而变得破旧不堪的旧钞,二是为了提升防伪技术,除此之外,其他方面一概保持不变,大明银行免费兑换。
老百姓们听闻后,大多坦然接受了这一举措。
市面上的物价依旧平稳,未出现丝毫波动。
这背后还有另一个关键因素,那便是众多工厂正在飞速生产。
先进的生产设备与科学的管理模式,使得生产效率得到了飞速提升,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丰富多样的产品源源不断的涌入市场,极大的满足了老百姓的日常需求,进而有效的压低了物价。
大明百货公司的成立,更是为民众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百货公司的商场内,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除了翡翠珠宝、高档瓷器、古董文玩等价格高昂的奢侈品外,大多数商品价格都十分亲民。
许多商品远比外面的店铺更便宜。
无论是家境贫寒的穷人,还是富甲一方的商贾,都能在大明百货公司实现一站式购物,轻松购得自己所需的商品。
就连官仓粮食的售卖,也转移到了大明百货公司。
就在前几个月,众人还满心忧虑,担心旱灾会导致粮食减产,进而引发粮价大幅上涨。
然而,现实的结果却与担忧背道而驰。
根据各地官员呈递的奏章,今年由于耕种面积显著扩大,大量水利设施相继建成,蒸汽机在抗旱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再加上上天庇佑,旱情后期被一场及时的甘雨所缓解,粮食产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呈现出增长的态势。
这一情况与探听司、锦衣卫密探暗中打探来的消息也完全吻合。
此外,大明科学院和京师大学也向各地派出了专业的研究人员和统计人员,对粮食产量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与精确的统计测量。
最终得出的结果显示,今年的粮食产量预计较去年将有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的增长(随着新数学知识的广泛普及,百分数早已被人们熟练运用)。
这一精确的数据,相较于地方官员上报的含糊其辞的“丰收”二字,无疑更具震撼力。
就连朱允熥听闻此消息,都不禁有些难以置信。
短短一年时间,粮食产量怎可能提升如此之多?
但大明科学院和京师大学的科研及统计人员,皆坚定的表示自己的研究和统计过程严谨无误,不存在任何问题。
并且,他们还给出了合理解释。
其中最为关键的几点在于,此前朝廷推行的“减租”政策,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水利设施的大规
模修建,确保了农田灌溉;价格低廉的铁器工具得以广泛使用,提高了耕种效率;朝廷鼓励垦荒的政策,促使耕种面积进一步扩大;
但无论如何,这个增长数字实在是令人惊叹。
不过,朝廷中的官员们,虽然心中满是欣喜,对此却并不感到太过意外。
在这个农业技术还非常落后的时代,粮食产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天吃饭。
丰年与灾年的粮食产量,相差一倍甚至更多都实属正常。
这与后世现代社会在各种高科技加持下,每年粮食产量整体稳定,产量波动极小,有着天壤之别。
只不过,今年这个“丰年”,与其说是“天赐”,倒不是如说朱允熥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结果。
但皇帝乃是天子,皇帝带来的丰收,也是上天的厚赐。
丰年的到来,无疑是百姓之福,更为社稷之幸。
由于新开垦的田地依例暂不纳税,故而朝廷收缴的“税粮”数额,与往昔相较并无显著变化。
然而,此前朝廷大力兴建粮仓,并积极收购民间粮食,促使百姓踊跃将自家储粮输送至国库。
在这个丰收之年,各大粮仓皆被粮食填满,那堆积如山的谷物,仿若一座座金色的小山。
好在新建的粮仓本就专为大规模储粮而精心设计,仓廪宽敞,容量极大,纵然粮食海量,依旧能够尽数容纳。
往昔每逢大丰收,粮食价格必定如断崖般暴跌,令农户苦不堪言。
但今年情况却大不相同,朝廷推行“保护性收购”政策,对于农民手中的粮食,来者不拒,有多少收多少。
如此一来,粮食价格稳稳保持在合理区间,未出现太大的波动,农户们也得以安心。
不仅如此,来自倭国和南洋诸国的粮食,更是正一船接一船的源源不断的运往大明。
这些进口粮食在申城和金陵的口岸堆积如山。
尽管大明国内粮食已然丰收,朱允熥却并未因此停止粮食进口的步伐。
在他心中,大明的粮食问题依旧严峻,粮食产量尚未稳定,抵御天灾的能力仍然十分薄弱。
唯有大规模储粮,同时持续兴建水利设施,逐步实现更多田地的旱涝保收,才能让他心中安稳,不再为粮食之事忧心忡忡。
年关渐近,蓝玉、朱寿和张辅终于率领远征大军凯旋,浩浩荡荡的返回金陵城。
不过,归来的并非是全部的远征军,他们仅带回了两旅新军。
尚有众多将士,依旧驻守在广袤的草原以及女真三部,肩负着保卫边疆的重任。
此时的大明朝廷,已然构建起全新的军制。
新军将士的调配,不再沿袭以往大规模整体调动的模式,而是采用将领单独调动的方式,同时实行按年退役和入伍的制度,使得军队的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此次特意让蓝玉率领六千兵马回朝,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举办一场盛大而隆重的凯旋仪式,以彰显国威,振奋人心。
事实上,从北平至金陵的漫长路途上,大军所经之处,百姓皆夹道欢迎,欢呼声响彻云霄,引发了极大的轰动。
值得一提的是,跟随大明远征军一同回朝的,不仅有前女真三部的部分贵族,还有棒子国派遣的庞大使臣团队。
此时的棒子国,已由李氏王朝基本实现统一。
大明天军先是征服倭国,而后又一举灭掉北元与女真三部,这般赫赫战功,直接将棒子国朝廷吓得胆战心惊。
在棒子国朝廷内部,那些曾经坚决反对向大明称臣纳贡的人,如今都纷纷改变立场,转而认为“事大”乃是唯一可行的出路。
与其坐等大明天军兴兵来犯,不如主动出击,抢先向大明称臣纳贡,与大明建立起和平友好,互助互利的外交关系。
于是,棒子国派出了规模庞大的使臣团队,精心准备了大量珍贵礼物,千里迢迢奔赴大明,只为纳贡称臣。
朱允熥得知消息后,便指示他们与蓝玉的大军一同前行。
此举一来是为了让这些使臣团队的人,进一步领略大明天军的威武雄姿,将大明天军不可战胜的观念深深烙印在他们心中,从此再生不起
任何反抗之念。
二来嘛,棒子国使臣团队规模庞大,在以往,此类团队的接待工作均由地方官府负责,需提供饮食与住宿。
毕竟,使臣团队虽携带诸多“礼物”,却难以携带大量粮食。
大明作为宗主国,自然要尽地主之谊,予以接待。
然而,这对于地方官府而言,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不仅劳民伤财,更要耗费大量精力。
让他们跟随大军同行,便可直接与新军将士一同食宿。
如此一来,便省去了诸多不必要的麻烦。
远征军回朝之日,金陵城沸腾,万人空巷。
百姓们满怀热忱,涌上街头,迎接自远方归来的英勇大军,一睹远征军的飒爽风采。
同一日,朱允熥在皇宫内大摆筵席,宴请群臣,对有功将士予以重赏,以表彰他们的卓越功绩。
与此同时,受到朝廷征召的方孝孺,在阔别金陵城数年之后,带着他的一众弟子,满怀壮志的回到了这座繁华都城。
解缙主持的编书工程,已然紧锣密鼓的启动。
备受瞩目的新学新政之辩,正在无声无息间,徐徐拉开帷幕。
一场思想盛宴即将在大明的朝堂之上华丽上演。
时代的浪潮汹涌澎湃,滚滚向前,一浪高过一浪,势不可挡。
……
新年甫过,朱允熥便下达旨意:体恤天下百姓不易,民生多艰,凡历年所积欠的田租税赋,一概予以全免,各级官府严禁再行追缴。
朝廷将施行全新的田租税赋政策,至于具体的实施细则,待日后另行通知。
旨意下达,刹时便如同巨石投入了平静湖面,瞬间在天下激起千层浪。
那些背负着大量积欠田租税赋重担的百姓,个个激动得眼眶泛红,高呼“皇恩浩荡”,喜不自禁。
毕竟,这些积欠已久的田租税赋,便如同高悬在他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令他们寝食难安。
过去,他们动辄就会被官府差役粗暴的抓去,或是被囚禁于暗无天日的牢房,或是遭受棍棒的毒打。
差役们用尽手段逼迫他们交出所欠的田租税赋。
可许多人家实在是一贫如洗,即便倾家荡产也无力偿还。
如今,他们终于如释重负,再也不用为这沉重的负担而操。
不仅百姓们欣喜若狂,就连各级地方官府的官员们,也大多感到卸下了肩上的千斤重担。
追缴历年所欠的田租税赋,向来是个“老大难”问题。
年复一年,积欠越来越多,到了后来,许多老百姓家中已然是家徒四壁,即便面临砍头抄家的威胁,也实在拿不出钱来。
若真要抓人囚禁,严刑逼迫,除了进一步激化官府与百姓之间的矛盾,几乎毫无益处。
然而,上头不放开,地方官府便不得不去追缴。
如此一来,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心血,闹得民间鸡飞狗跳、不得安宁,可实际上的收效却微乎其微。
就这样,一年拖过一年,每年都要折腾很久,令地方官员们头疼不已。
如今陛下圣明,降旨废除这一棘手难题,对他们而言,也无异于得到了解放。
只是,那所谓新的田租税赋办法,并未即刻公布。
众人皆心领神会,知晓朝廷这是要推行新政了。
只是新政究竟将如何实施,尚在斟酌定夺之中。
一时间,民间田地的交易价格如同断了线的风筝,疯狂下降。
政务处每日都会收到诸多官员关于此事的奏章,大家纷纷为大明该如何施行新政建言献策。
这些奏章的内容,可谓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有的主张效仿古代,恢复井田制;有的提议照搬梁国公在女真三部施行的政策;有的言辞极为激进,恨不得一步到位;也有的则认为应当稳扎稳打,不可操之过急。
总而言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朱允熥指示政务处,将此类奏章统统批复“再议”,同时将其刊登在专供朝廷官员阅读的内部邸报之上,让更多的官员阅览,并参与到这场热
烈的讨论中来。
朝堂之上,各方势力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展开了激烈的争辩交锋。
而此刻,始终未直接表态的朱允熥,正率领着蓝玉、张辅、朱寿等一众军务大臣及将领来到了金陵城的长江口岸,登上了大明科学院倾尽全力、精心打造的一艘新式铁甲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