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公输经济学(一)
治大国如烹小鲜,打压豪强地主,析户分田是一个长期的政策,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绝不是一两场战役就能打完的。
比如沈氏,从一户分成12户,每个户头名下仍保留5000亩土地,但也不必太急,最多再过一两代人,他们就会主动把田地分到每户300亩以下。
现在鲁锦在浙东放着一个方面军坐镇,还有大量内卫深入村镇监视,那些豪强士绅根本不会跟他正面对抗,而鲁锦要的就是目前的稳定,春天最好先别乱,先把春耕搞好,给我把粮食种到地里再说。
如果现在闹得太大,耽误了春耕,闹出饥荒来,那可就不止几个地主反抗带来的损失了。
不过也不要幻想他们会老实配合,正面反抗他们的确不敢,但他们肯定会在背地里搞出小动作,什么飞洒诡寄,或是将自家田产假托在道观寺庙等公共场所的名下,实际上暗中继续收租,私藏田产的方法多了。
但是鲁锦又不是古代深宫里长出来,不知民间疾苦的皇帝,地主窝藏土地人口,迫害佃农那一套,他就算没亲眼见过,多少也听说过,毕竟后世的见识远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能比的。
所以对付这帮豪强地主,没必要那么着急,先让他们把春耕搞好,把粮食种下去,等到夏秋收税的时候,到那时春季科举也考完了,有了充足的人手,补充了督察院后,到时候把新科官员分到各地去查案,有的是机会收拾他们,正好连那些勾结豪强士绅的道观寺庙一起收拾了
所以那些豪强地主愿不愿意主动配合,鲁锦现在并不关心,就在沈荣拿着郁韵舟给他写的引荐信,跑去建康求官的时候,鲁锦此时正在帅府里给众人讲课。
建康的帅府这边,最近正好不是太忙,鲁锦已经定下了今年的发展规划,全年按四个季度划分,春季编户齐民,劝课农桑,全力保障春耕。
各级供销社全面铺开,盐铁开始铺货,多多印制新钞,为币制改革做准备。
整编五个方面军,各部整编后调动到位,筹办两个新的铁厂,顺便灭了赵均用,开春季科举,做好官员的储备工作。
情报局向外拓展,中原,湖广,福建,山东,河北,辽东,高丽,这些地方的情报站最好全面铺开,搜集各方面情报,为今年的战略行动打好基础。
夏季,开始收税,新官员下放巡察地方,打击豪强劣绅和渎职官员。
军事方面,各部队调动到位后,开始训练和作战,两个新建的铁厂开始投产,全力生产兵甲,尽快给今年的主攻部队换装甲胄兵器。
另外等到夏季也要看情况,要不要给方国珍一笔钱,让他去大都代购买马,争取今年再组建更多的骑兵部队。
帅府的武院这边,也要在夏季开始整理各方面情报,并根据己方准备情况,制定出详细的军事计划。
秋季,收粮,开始军事行动,一直到明年开春,这小半年的农闲时间正好用来作战!
现在各项计划进行的有条不紊,军队正在整编调动,各地也在编户齐民,准备春耕,铁厂正在筹备建设阶段,科举又暂时没到时间,所以鲁锦这段时间才有闲心给他们讲课。
他之前跟众人说,要给公输秘典新编一部经济学,现在终于有空做了。
这天在帅府中堂,鲁锦让匠人造了块黑板和粉笔,就支在堂屋里,不太忙的官员都跑了过来,听他讲经济学。
编书肯定也不是鲁锦自己写,他只负责讲,下面一群人在听,在记,然后由他们整理成书稿,鲁锦审阅之后再定终稿。
听到鲁锦要给官员讲学,登时就来了好多人,除了汪广洋、陶安、陈遇,这三个本来就答应帮他著书的,其他诸如杨宪,施耐庵,秦从龙,负责新钞印制的刘璋,就连刚来没几天的詹鼎也跑了过来。
其他还有些小吏,甚至连卫戍帅府的禁卫师军官也跑来听,鲁锦也不拒绝,任由他们站在门前听讲,反正谁能学到就算谁的。
鲁锦从货币的定义开始讲起,什么是一般等价物,什么是生产资料,什么是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先把这些概念一一抛出,然后又说道。
“其实中国长期以来,大多数历史时期,都是通货紧缩的,尤其是以铜钱为货币的时代,也就是说货币的数量不足以满足社会上的所有交易,民间始终存在着以物易物的现象。
“甚至不仅是民间,从朝廷收税,始终在收实物税就能看出,如果钱真的够用的话,除了粮食这种东西,其他的税种为什么不直接收钱呢?
“这种通货紧缩的情况从何时开始改变的呢?我觉得大概是从前宋,前宋每年铸造大量铜钱,商品贸易发达,后来又出现了交子纸钞这种东西,初时只是民间商贾自发使用,到后来被朝廷接手。
“而这对于财政永远不够用的朝廷来说,刚出现的纸钞就好似一剂能解渴的毒药,情不自禁的就会超发,而从未见过纸钞的他们又不懂其中的经济原理,滥发纸币的结果就是导致市场上的钱越来越多,而真正有价值的货物并没跟着增多,这就会导致纸钞贬值,商品涨价,从而导致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了通货膨胀。
“如果只是轻度的通货膨胀,也不完全是坏事,百姓手中的钱逐渐缓慢的贬值,会使他们不敢储蓄,从而大量消费,反而会促进商贸繁荣,但如果一下子放出大量的货币,而商品又没有增加,就会导致恶劣的通货膨胀,这就完全没有好处了,只会导致国家的经济崩溃。
“没错,我说的就是暴元的开河变钞。”
鲁锦把重点都写在黑板上,众人则是围着几张八仙桌唰唰唰的抄着笔记,等抄完了笔记,负责印钞的刘璋才说道,“所以今后我们发钞,就要根据社会上的物价来判断是否有通货膨胀,如果物价升高了,我们就减少发钞数量?”
“不。”鲁锦当即摇了摇头,“物价升高或降低,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简单来说就是,物以稀为贵,当货物数量减少,不足以满足百姓需求的时候,它自然就会涨价。
“而货物数量减少的原因也有很多,比如棉花,也许今年的主要产棉区遭灾了,棉花大量减产,价格自然就会升高,也可能是棉花没有减产,而是某处河道或道路断了,导致运输停滞,棉花被卡在某个地方,短时间内无法运到需要它的地方,那么该区域内就会形成短期的物资紧缺,也会导致物价上升,同样的,奸商囤积居奇也会导致物价上升。”
刘璋闻言顿时皱眉道,“那我们该怎么判断究竟有没有货币超发导致通货膨胀呢?”
鲁锦再次解释道,“当然是看物价,不过不是看某一种商品的物价,而是整个社会上各类商品的物价,衣食住行,各种材料。
“而且我刚刚说过,单一区域内会受到各种影响,可能无法反映出正常的真实物价,那该怎么办?这其实是个数学统计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从全国各地收集数据,对比各地相同品类的物价。
“而且只对比各地当年的物价也不行,你还要每年坚持收集统计数据,对比往年和今年的物价差距,如果出现了差距,你还要分析出现差距的原因,是否跟货币发行数量有关。
“我举个例子,比如现在是战乱时期,物价肯定要比正常情况下略高,假设一匹棉布是200文吧,那等到天下统一的承平年月,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恢复生产,棉布肯定会降到150文一匹的正常价格。
“但是又过了两三年,你发现一匹棉布变成50文一匹了,甚至30文一匹,你如何判断?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棉布大幅度降价?”
“这,怎么可能?”刘璋想都没想的说了一句,不过想到鲁锦只是打个比方,于是又分析道。“如果棉布一下降价三四成,按照物以稀为贵的理论,要么棉布的产出数量极大的增加了,要么是社会上的货币少了,货币比以前更值钱了,这样物价才会降低。
“但按照大帅说的,还要对比其他商品的物价,比如粮食,如果粮食价格和往年一样,还是那么多,只有棉布大幅降价,那就不是货币多寡的问题,只可能是棉布变多了。”
啪啪啪,鲁锦当即鼓掌赞道,“没错,这就是综合分析,不仅要对比同一种类商品各地和往年的物价,还要综合对比其他常用品的物价,才可以判断货币是否超发。”
众人闻言都点了点头,刘璋则又说道,“那这调查各地物价和统计的活可不轻松,朝廷岂不是还要专设一个衙门来做这件事?”
鲁锦当即说道,“如果为了更好的管理国家的经济发展,让朝廷对民间的经济活动有个清晰的认识,那的确该设这么一个衙门,就叫国家统计局,放到政务院直属那种,位比九卿,然后在各省派驻统计分局衙门,当然这只是个设想,具体怎么搞,我们还可以再讨论。
“另外这个统计局不应该只统计物价,如果只是为了调查物价,让地方官或派驻各地的巡按御史抽空逛逛街,写一份报告递上来就行,没必要增设一个衙门,反而增加冗官冗员。
“因此如果一定要设统计局,就应该统计的更详细些,除了各地物价,还应该统计全国各地的工农业生产活动,最后汇总数据,称为全国工农业生产总值。
“我打个比方,如果把治国比作治病,那这个统计局的作用,就相当于郎中的望闻问切,朝廷如果有了各行各业的生产数据,只需和往年的一对比,就能发现是哪个行业在发展,哪个行业在退步,就好比用望闻问切查看人的五脏六腑,究竟是哪里出了病灶,这样朝廷才能辨证治疗,对症下药。
“比如朝廷要在辽东移民,而辽东冬季十分寒冷,需要大量的棉衣,可看到统计数据,今年的棉花产量却比去年减少了,那么我们就要分析减少的原因,解决问题,并且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生产更多的棉花。”
这番治国如治病,统计相当于望闻问切的理论着实新颖,众人也听的不住点头,秦从龙这时也说道,“那看来这个统计局的作用还是不小的,如果确定将来以纸钞为主要货币,那为了避免重蹈宋元两朝的覆辙,确实有必要设立。”
汪广洋这时也提问道,“主公,那假如设立了这个统计局,朝廷及时发现了通货紧缩,或者通货膨胀,又该如何应对呢?”
鲁锦则继续讲解道。
“如果是通货紧缩,那自然就是社会上的货币变少了,或者货币没有增加,但是生产的货物变多了,这种情况下,自然是要多发钱啊,但可不是按人头直接发,而是由朝廷来花这个钱。
“比如大兴土木,修建基础设施,哪个府县的城池需要修缮,可以找朝廷申请修缮经费,朝廷印钞批复下去,官府再组织百姓修缮城池,算是以工代赈的另一种形式,这叫以工赈穷。
“若是各地的城池才修好没几年,不需要修缮,还可以把这些钱拿去投资其他的基础建设,比如修水利设施,修驿道官道,然后将这个钱以工钱的形式发到百姓手里。
“如此一来,百姓赚到了钱,社会上的货币增加了,国家也增加和翻新了基础设施,应对灾害的能力变强了,朝廷还放水解决了通货紧缩的问题,此一举三得也。”
众人闻言又连忙奋笔疾书,将这种通货紧缩的解决办法记录下来。
汪广洋又问道,“那若是通货膨胀呢?”
鲁锦再次解释道,“通货膨胀,顾名思义,要么是社会上的商品少了,要么就是钱发多了,这个时候想要解决,只有一种办法,加息吸储!”
“加息吸储?这是什么意思?”陈遇不解的问道。
鲁锦又解释道,“应该由朝廷成立一家钱庄,或者叫银行,负责给百姓兑换货币,或者本地存储,异地汇款,甚至还有借贷等业务。
“这是交子诞生之初就有的功能,商人觉得出远门行商带铜钱不方便,于是十几家商户联保,出具交子,可以在这十几家商铺凭交子任意提取对应的钱币,银行也应该有这种业务。
“还有就是存储和借贷的业务,比如百姓可以将自己的积蓄存到银行里来,银行给百姓支付一定的利息,比如存一百两,年息百分之二,第二年还给百姓102两。”
陈遇有些傻眼,“那朝廷不就亏钱了吗?要是百姓都这样存进来吃利息,朝廷得亏多少?”
鲁锦连忙抬手打断,“你先听我说完,银行又不止是吸储,还可以对外放贷啊,比如商贾经营生意,需要用钱,银行就可以借给他一笔钱,但需要有实物抵押。
“比如商贾用一处房屋的地契做抵押,找银行借一百两银子,定下期限和利息,假设银行从民间吸储是年息2%,那往外借的时候给年息5%,商贾借一百两,来年就要还105两,这样银行不仅吸储不会亏钱,还能用百姓的钱借鸡生蛋,再借给商贾,赚来一年3%的差价,这便是银行的利润。”
众人顿时听的目瞪口呆,还能这么玩?
鲁锦则是继续说道,“我说办银行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赚钱,而是把银行当作控制通货膨胀的手段。
“咱们说回通货膨胀,那就是社会上的钱多了,商品少了,所以才会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物价上涨,那么如果朝廷手里有银行的话,就能加息吸储。
“比如银行平常收储的年利是2%,百姓觉得利息少,不愿意存进来,但是我现在把利息增加到3%,甚至5%,不过是定期的,比如存死期三年,存一百两,三年后连本带利还115两,百姓见有利可图,就会把钱存进银行,那社会上流动的钱不就能变少了吗?通货膨胀自然也就解决了。”
汪广洋皱了皱眉,“增加利息,吸纳储蓄,的确可以把多余的钱收回来,可是这个钱都是要利息的啊,三年之后朝廷可是要还一大笔利息,朝廷哪来的这笔钱。”
鲁锦则继续道,“我刚刚说了,通货膨胀是钱多货少,加息吸储只是解决了钱多的问题,但是货少你还没解决啊。
“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看看统计局的数据,看看哪个行业还有欠缺,你就可以鼓励这个行业的商贾去发展壮大,他们要是没钱扩大生意,你就把银行刚收的这笔死期储蓄借给他们,让商贾赚到更多的钱,三年之后连本带利还给银行。
“这样三年之后,银行付清了储户的利息,国家还发展了落后的产业,朝廷还解决了通货膨胀的问题,又是一举三得,银行甚至还能从中再赚一笔。”
众人闻言全是一副瞠目结舌的样子,没想到这样居然也能赚到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