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瞐 作品

第393章 公输经济学(二)

第393章 公输经济学(二)

中堂内外,众人都听的十分认真,有的人在快速做着笔记,也有人在盯着黑板蹙眉沉思。

等众人消化片刻之后,秦从龙再次发言,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按照大帅的说法,通过银行吸储放贷,扶持工商,的确可以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但这似乎只存在于理论上,老臣对于官府放贷,还是持谨慎态度。

“官府放贷,宋元就有,前宋有王荆公的青苗法,搞得海内沸腾,今有暴元虏酋亲设斡脱所,以色目胡贾代放阎王债,同样搞得海内沸腾,流民遍地,高利贷本就是大帅三令五申要重点打击的恶政之一,大帅这法子是个好法子,但怎么才能避免重蹈前人覆辙呢?”

鲁锦闻言当即笑道,“先生若是说别的,我不一定能答上来,但要说到王安石的青苗法,我年少读书时还真研究过,我认为,青苗法,斡脱所,银行,这三种机构有本质的不同,区别还是挺大的。

“谁来说说,这三者有何不同?”

众人微忖片刻,杨宪当即说道,“臣以为,此三者设立之初衷不同,虽然都是官府放贷,但胡酋的斡脱所只为自己一己之私而敛财,不顾百姓死活。

“而王荆公的青苗法,本意是为了帮扶小农,避免百姓因青黄不接而破产流亡,本质上是‘常平仓制度’的一种延伸。

“而主公所说的银行,并非是为了助农,而是为了扶持工商,以及节制发钞所引起的通货膨胀问题,利用利差赚点小钱只是顺势而为,并非真正的目的所在。”

鲁锦点点头,“说的很好,不过你只说对了一半,谁还有要补充的?”

杨宪愣了愣,“居然只说对了一半吗”

众人又微忖片刻,来了之后还从未说过话的詹鼎这时突然举手说道,“臣愿试言一二。”

鲁锦闻言看过去,发现是这位方国珍麾下的首席幕僚,当即说道,“国器先生请讲。”

“是。”詹鼎先是朝鲁锦拱了拱手,然后又朝着杨宪抱了抱拳,然后才说道。

“臣对斡脱所的看法,与杨御使的观念相同,但是对王荆公的青苗法,则另有看法,余私以为,青苗法虽有扶农助农之意,但其本质上还是为了敛财,区别只是斡脱所是为了皇帝一人敛财,而青苗法是为了朝廷敛财。

“当时宋国朝廷已陷入三冗之害无法自拔,朝廷开支无度,财政入不敷出,急需新的财源,而青苗法就是开源节流的一部分,裁撤冗官冗员是节流,官府放贷则是开源。”

鲁锦再次点评道,“你也只说对了一半。”

看着众人皱眉茫然的样子,鲁锦顿时叹息道,“其实你们不是不懂,而是不敢说罢了。

“王安石的青苗法的确有扶农助农的用意,也有为国敛财,开源节流的用意,但它还有一样打压豪强,抑制土地兼并的用意,你们却不敢说。”

众人闻言顿时默然无语。

鲁锦则是继续说道,“宋朝当时积弊已深,又何止是三冗之害,都说财政入不敷出,需要开源节流,可财政不够用也需用‘开源节流’的视角来辩证分析,三冗只是开支大,豪强兼并土地,给朝廷纳税的户籍减少,导致财政收入也跟着减少,你们却装着看不见?

“一边是开支大,一边是收入减少,这才逼得王安石不得不用青苗法来跟豪强抢这个‘放贷’的生意,因为豪强兼并土地的主要手段,就是放高利贷,待小民还不起时,则趁机兼并其土地。

“要我说,王安石还是胆子小了,只敢用青苗法跟豪强争抢放贷权,本质上是抑制兼并,却不敢直接朝豪强本身下刀,让他们把兼并的土地都吐出来!当然,就前宋那个与士大夫共天下的体制,他就算有这个心,也别想做成这件事”

众人闻言有人皱眉沉思,也有人频频点头,秦从龙就再次说道,“土地兼并导致财政减少,也的确是个原因,所以大帅才设立九等阶梯税法,目的就是为了让土地兼并变得无利可图,豪强为了避免交重税,只得推恩于下,主动析户分田,此法虽不敢说一劳永逸,但也称得上行之有效。”

“不错,这正是九等阶梯税设立的初衷,打压豪强,抑制土地兼并,把财政收入的基本盘稳定下来,这才是真正的目的。”鲁锦点点头,然后再次说道。

“阶梯税且先不提,我们说回青苗法的成败,和青苗法与银行放贷之间的区别。”

鲁锦一边说着,一边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几行字。

“青苗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要跟豪强抢夺放贷权,抑制土地兼并,因此无法获得满朝士绅官员的支持,不仅无人支持,那些满嘴仁义道德的士大夫们还要想尽办法破坏,这是第一条。

“第二,青苗法本意是想让官府放低息助农贷款,帮助小农度过青黄不接的难关,顺便打压豪强的高利贷,但这个所谓的‘低息助农’还是太高,据我所查的资料,青苗法的年利足有20%到40%,这算哪门子低息贷款?

“在我看来,年利超过20%都应该算高利贷,农民只靠种地收的那一点粮食,糊口尚且艰难,怎么还得起这么高的利息?

“第三,借粮还钱,青苗法的借贷资本源于朝廷的常平仓,农民借贷时,拿到的是粮食,还贷时却需要用钱还账,这就导致还款易受粮价影响。

“我举个例子,一石是十斗,假如这个农民借了一石粮,当时的粮价是80文一斗,也就是说他总共借了800文,按20%的年息来算,来年就得还960文。

“但是第二年是个丰年,粮食大丰收,导致粮价大幅下跌,变成了40文一斗,那么他想要还清这960文,就得卖24斗粮食。

“明明是20%的年息,如果是借粮还粮,当初借了10斗,加上利息只需还12斗即可,可现在借粮还钱,农民就得自行承担粮价波动造成的杠杆效应,变成了借10斗,还24斗,这哪里还是20%的年息,加上粮价波动,里外里变成了240%的年息,比阎王债还阎王债,这他妈谁还得起?!”

众人闻言顿时恍然大悟,原来只是一个‘借粮还钱’就会产生如此恶劣的影响!

陈遇还嘟囔道,“难怪青苗法无法推行,若是用这个‘借粮还钱’的法子,即便没有人捣乱,没有官员贪污,也注定推行不开啊.”

鲁锦则继续道,“第四,用人不当!自汉武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以来,儒生还有几人读过管子?又有几人懂得经济为何物?天下儒生,大多连算帐都算不明白,只从这个‘借粮还钱’来看,就说明前宋朝中重臣压根对经济一窍不通,以至于从政策制定的时候就出现如此巨大的纰漏。

“政策本身有误,还要交给下面各地的地方官来执行,这些地方官同样对经济一窍不通,纯把青苗法当作政绩来执行,为求政绩,在地方上搞强行摊派,不管百姓有没有借贷需求,都逼着百姓借贷。

“哪怕是那些不曾欺压贫民的‘好官’,为求政绩,为了将来能收回本金和利息,不使青苗法成为坏账,于是故意将常平仓之粮借贷给有能力偿还的富户,导致富户被迫贷款,而真正需要借贷青苗的贫民想借却借不着,以上这还是说的所谓的‘好官’。

“第五,贪污腐败,和前面几条相比,贪污腐败简直不值一提,无非是基层官吏为了敛财,把朝廷规定20%到40%的年息,擅自提高到60%到160%,再加上粮价波动造成的金融杠杆,真实的年息甚至可能达到300%到400%左右,这已经不是借贷了,说是抢劫都显得太过仁慈,这压根就是吃了人还不吐骨头!

“再加上缺乏监管机制,更有些贪官污吏和豪强士绅勾结,把常平仓的粮食拿去给自己搞借贷谋利,和刚才说的那些相比,这更加不值一提。”

寂静!在场众人顿时鸦雀无声,没想到经过鲁锦的分析后,青苗法居然暴露出这么多如此严重的问题,高利贷还他妈加杠杆,百分之几百的利息听着就吓人.

就按鲁锦刚才说的算法,你自己算嘛,80文一斗的粮价时,借十斗,总共借贷800文,按贪官搞的160%的年息来算,来年就需要还1280文,但是加上‘借粮还钱’的杠杆,假设还钱时的粮价是40文一斗,那农民就得卖32斗粮食,才能凑够这1280文。

借10斗粮,还32斗,年息320%,这辈子都别想还清.

陈遇奋笔疾书,将鲁锦总结的这五条问题全都记下来后,这才拱手感慨道,“主公这番分析,真是让臣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受教了。”

鲁锦却摆摆手说道,“受不受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能从青苗法的失败中,总结到什么教训,今后我们的银行放贷要怎么做,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我认为,第一,放贷权不能交给地方官,一群根本不懂经济学原理的儒生,你却让他们管理银行,这肯定是不行的,再加上行政系统特有的层层加码现象,一旦基层地方官有了放贷权,即便他不搞贪腐,但把放贷当成政绩来做,也肯定会出现摊派,强迫贷款等现象。

“放贷权应该只限制在银行内部,由朝廷开办学校,比如国子监之类,培养一批专业的财会人才,用来管理银行。

“考虑到专业人才稀缺的问题,我们初步可只开设一两座银行,比如在京师,开埠的港口大城,或者工商业比较发达,商贾有大量借贷需求的省份。

“等培养的人才多了,有经验了,再逐步扩大银行范围,比如华北,华东,中原,西北,西南,东南各开一间,如果运行良好,没出问题的话,再继续推广到每个行省一间,接着是每个府,每个县,根据人才培养的进程,和实际经验的总结和完善,层层推进。

“第二,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经济金融理论的匮乏,实际上还不足以支撑朝廷亲自开设小额信用贷款业务,没错,我说的就是这类无抵押物的小额助农贷款。

“朝廷亲自做这个,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而且天下那么多百姓,只靠银行也根本管不过来,所以银行贷款应该只针对工商行业,特点是借贷数量大,有对应的抵押物,且需要银行对客户的还款能力进行评估,以减少死账坏账的风险,而且经商有赔有赚,商贾普遍更能接受风险。

“有人会问,那小民的借贷需求我们就不管了吗?我只能说,暂时真没那个技术条件来管,这部分借贷需求还是应该放给民间,而朝廷只需要设置一个借款利率的最高标准,来给农民减轻还款压力,谁放高利贷就用法律制裁他就行了,虽有推卸责任之嫌,但目前只能这么做。

“针对农民的普遍贫穷和困难,朝廷应该做的不是天天想着怎么放贷,而应该是想办法解决农业方面的难题。

“种田最大的风险还是靠天吃饭,老天爷不下雨,地里的庄稼就要绝收,那能不能多修水利,扩大‘水浇地’在农田中的占比,有多少田是靠天下雨的,能不能改造成人工水利灌溉?如果能人工控制灌溉,这不就降低农民的风险了吗?

“这才是地方官真正应该抓的政绩!”

众人听的频频点头,同时也在飞快做着笔记,鲁锦等他们记的差不多了,这才继续说道。

“当然,以上我们说的这些,尤其是开设银行,发放贷款,根本目的并非是为了敛财,放贷只是维持银行运行的一种手段,和经济调控工具,我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造银行这样一个应对通货膨胀的工具,你们懂吗?

“如果没有银行,那当你面对通货膨胀时,就几乎毫无应对办法,你就算想管都无处着手,这是开设银行和前宋青苗法的本质区别!

“我打个比方,就好比我为了应对敌人,找铁匠打了一把剑,平时给剑上油养护,那只是为了不让这把剑生锈,虽然我平时用不上,但等我真的遇到敌人的时候,这把剑必须有,否则你没有兵器自卫,就只能被敌人杀死。

“有剑不用和手中没剑是两回事,明白吗?”

“明白!”众人齐声回答,也对新朝的银行制度有了个大概的印象,开设银行是为了应对通货膨胀,而不是为了学宋朝搞什么扯淡的青苗法。

当然,应对通货膨胀只是一方面,鲁锦的真正目的还是为了用银行贷款扶持工商业。

什么农业贷款都是扯淡,都不如把工业搞好了,再反补农业带来的效果好。

比如明朝的小冰河,北方长期干旱的问题,把滴灌带(橡胶水管)、可降解地膜(秸秆造纸)、深孔灌井这三样技术搞出来,起码能节约70%以上的农业用水,以前能浇一亩地的水,现在能浇四亩地,即便是滴雨未下,抽地下水浇地也能勉强支撑一两年,让农民度过难关。

而滴灌带,地膜,输水管,钻井设备,水泵,这些工具的生产都需要工业来完成。

只靠农业贷款,没有这些先进的农业技术,你就是贷给农民再多的钱,也根本扛不住连年的大灾,到头来还是只能破产。

有这个钱放贷,还不如拿去扶持几个造地膜和滴灌带的工厂,然后把剩下的钱砸到农业补贴上,降低农资的使用成本,让农民舍得用地膜和滴灌带。

明明是穿越者,为什么还要死脑筋的等着农民快破产了,才借钱给他们呢,明年来了天灾不还是要破产,都不如重仓砸科技,用技术手段减少天灾对农业造成的损失,让农民别混到需要借钱的那一步.

讲完了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以及统计局和银行放贷的问题,鲁锦又给他们讲起了金银和货币锚定可能造成的影响。

中国本身缺少金银,而如果大力发展外贸,势必会吸引国外金银大量流入,除了会引发通货膨胀外,还会产生什么影响?

由此又引申出了入超和出超的概念,即贸易逆差和贸易顺差。

鲁锦又提问道。

“传统儒生认为中国地大物博,我有瓷器,茶叶,丝绸,铁器,这都是硬通货,不愁卖,我也不需要番邦蛮夷的东西,我只要金银。

“这样的贸易开始是可行的,但是长期来看,你一直卖货,番邦一直掏真金白银来买你的东西,纵使他们的金银再多,也终有山穷水尽,入不敷出的一天,因为你只卖给他东西,却又不买他的东西,他的金银还大量外流,你们说会发生什么?”

众人想了想,陶安率先说道,“外贸会难以为继,番邦抵制中国的商品?”

鲁锦当即点头道,“回答的非常好,那么这会对我们国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众人闻言再次思索起来。

见众人不说话,鲁锦这时又引用生物学食物链的概念,来给他们解释产业链是什么东西,分析上下游产业,然后才说道。

“以陶瓷产业为例,瓷器是耐用型消费品,我买一个碗,只要保护的好,我能用一辈子,而这种耐用型消费品的性质,就注定了国内的瓷器市场终有一天是会饱和的,也就是家家户户都有瓷器了,够用了,也就卖不出去了。

“如果这个时候,国内消费乏力,外销的瓷器也卖不出去,那国内烧瓷的工厂就会停业倒闭,原本瓷器厂的工匠就会失去工作岗位,继而流离失所,大量无业流民充斥民间,就会多生盗匪,治安混乱,民生开始凋敝,对不对?”

“对。”

“是这个道理。”众人再次连连点头。

鲁锦这时又问道,“那如果一直贸易逆差的番邦,他们的金银都被中国赚走了,你又不买他们的东西,番邦的武力还比中国强盛呢?”

众人闻言一愣,“这怎么可能?”刘璋脱口而出道。

鲁锦反问,“为什么不可能?就以宋金为例,金国有什么东西值得宋国购买的?双方的互市贸易中,是不是宋国出超,金国入超,而且金国还比宋国的武力强盛?

“你跟我说,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众人闻言顿时张大了嘴巴。

鲁锦这时又说道,“假如我是番邦君主,我的武力又比你强盛,轻则,我可以挑起战争,将你击败,以武力逼你开埠通商,让我在你的国家随便倾销商品。

“重则,我直接打到你的京师城下,逼你签城下之盟,让你年年给我交岁币,是不是这么回事?”

众人张了张嘴,陈遇又说道,“非是中国不愿意购买番邦货物,不是主公说的,番邦除了金银,没有我们需要的商品,我们这才不买番邦货物的吗,他即便武力逼迫通商,又能往中国卖什么呢?”

鲁锦叹了口气,“卖什么?能卖的多了,实在没东西可卖,我还可以往你的国家倾销毒药,一种让人上瘾,沾上了就欲罢不能,还久食必死,形如骷髅,状如恶鬼的毒药,把你从我这里赚走的金银再赚回来。”

众人又张了张嘴吧,汪广洋诧异的问道,“世上真有这种东西?”

鲁锦面色严肃的点了点头,“有,就算没有我也能造出来,若是面对如此情况,你们怎么应对?”

鸦片战争不就是这么来的,后世埋怨满清的点是什么,是满清防汉甚于防洋,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帮鞑子和洋人一起奴役汉人,把中国当作他们共同的殖民地。

更埋怨的是,满清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刻意排斥工业化。

德国和法国同样不是第一批工业化的国家,可他们积极学习,并没有被英国落下太远,相反的,德国还在内燃机和电力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反超了英国。

落后不是错,落后了还不去追赶才是大错特错!

你满清年年贸易顺差,赚来那么多金银,你好歹也买点英国货,让他们见到点回头钱呢,那鸦片战争也不至于那么快打起来。

我就不信英国的资本家什么都不卖给你,你买铁轨,买火车,买工业设备,甚至买那个年代的风帆战舰,你看英国佬卖不卖?

德国和法国刚开始的铁路,也是从英国买来的,人家愿意跟进,而满清固步自封,这才是他最大的错。

归根结底,满清这个殖民统治者,他害怕汉人强大起来,掀翻了他的统治。

什么洋务运动,那也是被洋人打了之后,国内舆论实在压不住了,才不得已让几个汉人高官主持洋务运动,比如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李鸿章的北洋水师,这是满清向汉人的妥协。

听到世上竟有如此恶毒的东西,詹鼎想都不想的当即说道,“当然是将其打出去!”

鲁锦却道,“我说了,是番邦武力比你强盛的情况下,你要打不过呢?

“好,就算你能打过,可还是治标不治本,我说过,这场战争本质上是因为番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引起的,只要贸易逆差始终存在,就肯定有一方赚钱,一方亏钱,只要不平衡,早晚都要打起来,你们怎么解决?”

刘璋也发言道,“那就想办法让它平衡,看看番邦有什么我们能用的上的商货,我们多少也买一点,让他们也赚些钱。”

陈遇想了想也说道,“还可以减少外贸的数量,想办法增加国内的消费能力,或者引导那些失业的工匠转从其他行业。”

啪啪啪,鲁锦当即鼓掌夸赞道,“很好,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不论怎么说,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武力永远是保证自身不会吃亏的第一手段,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你们要记住,祖宗传下来的话,能流传至今的,多少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蛮夷畏威而不怀德。

“你跟禽兽是讲不通道理的,只有先用皮鞭大棒将其打服,它们才肯坐下来听你讲道理,而当你的武力不如他们,又比他们富有时,就如同小儿持金于闹市,他们想到的绝不是和你贸易,互通有无,而是直接抢!

“你都贸易顺差赚到那么多金银了,不拿去提升武力,整训军队,打造兵甲,难道非要等到蛮夷兵临城下,再拿这些银子给蛮夷交岁币吗?”

众人闻言顿时连连点头。

鲁锦这时继续说道,“好了,我们说回金银,如果用金银做为货币,而我之前说了,中国本身就金银稀缺,而番邦却掌握大量金银。

“如果他们凭着手中的金银,操弄中国经济怎么办?或者番邦不操控中国经济,只是单纯的输入大量金银导致国内通货膨胀,货物贬值,怎么办?”

已经初入经济学门径的陶安当即道,“那就不用金银做货币,让纸币与金银脱钩。

“货币、货币,按照主公的说法,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是用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如此看来,金银也应该算作一种商品,而不是货币本身。”

鲁锦当即夸赞道,“很好,那么就会引出一个新的问题,汇率,即金银与我们的纸币互相兑换的价格,汇率的高低,会对国内的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众人闻言再次思索起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