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管家

第300章 管家

夕阳如同一幅巨大的画卷缓缓铺展在天边,那璀璨的余晖给整个大地都染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光辉。

然而,在地委行署大院东厢房的小会议室内,气氛却是异常沉重压抑。

党斌静静地站立在房间正中那幅气势磅礴的泼墨山水画屏风之前,他的面色犹如被乌云遮蔽的天空一般阴沉。

陈东莱则默默地站在他的身后,同样紧闭双唇,一言不发。屋内一片死寂,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起来。

赵乾坤刚刚离开了这个房间,但他所带来的那片浓重阴云却远远没有随之消散。尽管他已经做出了深刻的检讨,并表示愿意接受相应的处分,可是那笔高达六十八万元的巨额款项,还是已经如同泥牛入海般打入了柴机厂的账户之中。

如今,事情已然发展到这般地步,想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东莱啊!这回是不声不响吃了个闷亏。"

党斌突然打破沉默,他狠狠地吸了一大口手中的香烟,然后转过身来,将燃烧殆尽的烟屁股用力地掐灭在了会议桌上那个满是烟头的烟灰缸里。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陈东莱赶忙起身安慰道:“事已至此,先想想怎么亡羊补牢吧。”

党斌的眼神充满忧虑。就在几天前,他已经正式挂上了行署党组成员以及秘书长这的头衔,不再只是相对弱势的办公室主任,成为了行署内部名副其实的大管家。

作为领导身边的 "大秘",如何妥善地做好对行署下属各个大局行部委办等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工作,乃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面对当前财政局出现的巨大资金缺口问题,他深知自己必须尽快想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才行。

除此之外,大秘还有一项最主要和最根本的任务:严格督促各大职能部门,时刻追踪他们对大领导批示的落实情况。

今天党斌亲自出马,与赵乾坤会面,就是为了协调财政局的资金支出问题。这六十八万的拨款原本是推进滨江大道甲标段建设的费用,这下被财政擅自挪用,肯定会拖累石梁的市政建设进程。

相比较而言,陈东莱的任务就要轻松得多;说起来忙,无非也就是跟在大领导背后做服务工作罢了。这就是体制内“大秘”和“小秘”的区别。

“我过会儿就得去向专员汇报这件事情。财政支出这块必须要狠狠管起来!从今往后,每一笔资金的流向动态都务必上报给行署办,绝对不容许再有援引所谓‘惯例’,私自挪用资金的恶劣情形发生!”

党斌满脸愤恨之色,咬牙切齿地说道。

陈东莱瞧着老领导那因为愤怒而变得有些扭曲的面庞,心里暗自思忖道:看来财政局这次的所作所为,怕是已然触碰到行署的核心利益底线了。

像这种违反规定的财政拨款操作,但凡有了第一次,那就必定会有人心存侥幸,妄图尝试第二次、第三次……长此以往下去,行署对于财政大权的掌控力度将会被逐渐削弱乃至蚕食殆尽。

这恰恰便是党斌今日态度如此坚决强硬,甚至不惜直接撕破脸皮扬言要向行署请示,给赵乾坤严厉处分的根本缘由所在。

当然,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与他个人内心的一些盘算息息相关:就在上个星期,他才好不容易才成功戴上了秘书长这顶至关重要的帽子,可谁曾想这周竟然就被下面的直属单位这般公然挑衅,简直是骑到脖子上来撒野!

倘若任由事态这样发展下去,自己又该如何跟江自流交代?

大家都心知肚明,他党斌可不是江自流的心腹亲信,能够顺利斩获这个负责协调行署内部事务以及对外联络的关键职务,归根结底还得多谢岳望北的大力举荐。

这就意味着如果不能及时把工作抓起来,他将会很快失去江自流的信任。

“秘书长,恕我直言,这件事情的根子并非出在财政局的拨款制度上。”

陈东莱见他似乎有些情绪失控的表现,只能用尽量沉稳的语气提醒道:“问题的核心在于财政局的一把手。解决办法最好是直接撤换赵乾坤。”

行署对财政支出的审批属于大方向的把控,在很多细节上,显然是做不到面面俱到的程度;这就需要财政局负责具体执行收入与支出的管理。

这种时候,对下属业务部门的控制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身为执行部门,如果财政局想要给行署领导上点眼药的话,是能够做得到的。

“不可能轻易换。赵乾坤走了康乐的线,这时候肯定是换不掉的。”党斌毫不避讳地对陈东莱谈及地委行署内部的派系斗争。

一般而言,这种话是极其不符合政治正确的,交谈时只能点到为止;但陈东莱已经被党斌看作了自己人,因此说话时也少了几分心眼。

见到领导否决了自己的提议,陈东莱也不气馁,只是略微思索了片刻,就提出了新的方案:

“我建议学习永安时候的经验,成立一家城投公司,负责出售两江口工厂搬迁后空出的地块。”

“按照撤地办的估算,这两块地卖出一千多万的价格不成问题。如果到时候这笔钱能由城投公司控制,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财政局失控对我们的影响。”

陈东莱的建议自然暗含深意。像教育、医疗和工资这种占大头刚性支出,财政局在资金拨付上,是绝对不敢打折扣的。

至于零星的小支出,则完全可以由新成立的城投公司负责。这个崭新的钱袋子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行署的另一大助力。

党斌沉吟了片刻,又点燃了一根烟,过了好一阵才说道:

“确实是标本兼治的办法,可以按你说的来。”

他思索片刻,弹了弹烟灰,神情似乎放松了一些:“行署有意组建一个‘两大厂搬迁工作组’,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挂一个副组长的名头,怎么样?”

搬迁工作组?这是一个正科级干部能挑的大梁吗?

见陈东莱面露迟疑之色,党斌马上补充道:“放宽心吧,组长我来挂名,交通局和建设局的一把手都是自己人,你只需要协调一下几个部门的进度就行,不会占用服务专员的时间。”

“当然,最重要的是那笔卖地款。搞一个工作组负责搬迁厂区,我们就有理由过问这卖地款的去向。”

陈东莱无奈地点了点头。“不耽误专员那边的工作就行。其他我不介意。”

把这件事情应承下来,也是不得已的选择。由于撤地设市与城建工作的开展,累积在行署办的业务已经堆得比小山还高。党斌迫不得已,只能求助于自家下属。

他手里缺人的程度,甚至已经到了每名行署的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都被安排了分管的项目。因此求到了陈东莱头上,也算是被逼到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