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西下士 作品

第442章 马车安弹簧,皇帝也疯狂

【看到滑轮组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朱由检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但他明白,这只是一个开始,大明还有许多地方需要革新和进步。他将目光投向民间疾苦,思索着更多利民之策,为大明的繁荣昌盛、百姓的幸福安康不懈努力。】

【滑轮组的成功推广让朱由检意识到科技创新对民生的巨大推动作用,他很快将注意力转移到交通出行领域。彼时,大明地域广袤,道路状况却参差不齐。普通百姓出行多靠步行,富贵人家虽有马车,却因道路颠簸,乘坐体验极差。】

【这日,朱由检宣来工部负责道路修缮的官员李铭和精通车辆制造的工匠赵强,向他们询问当前交通的困境。】

【李铭神色忧虑,拱手说道:“陛下,我大明幅员辽阔,可许多地方的道路年久失修。一到雨天,道路泥泞不堪,车马难行,不仅阻碍百姓出行,货物运输也大受影响。南方水网密集,一些河道狭窄淤塞,船只通行艰难,严重制约了水路运输。”】

【赵强也接着说:“陛下,现有的马车构造简单,减震全依赖车轴和车轮硬扛,即便在平坦些的道路上行驶,乘坐起来也极不舒适,更别说在那些崎岖的小道上了。”】

【朱由检听完,眉头紧锁,暗自思量后,决定先从改良道路入手。】

【他立刻下令李铭,严肃说道:“朕命你制定详细的道路修缮计划,官道必须宽阔平坦,每隔一段距离就要设置排水渠,以防积水。同时,南方河道关乎水运命脉,你要安排人手,对关键河道进行拓宽和疏通,让船只畅行无阻。此事关乎民生与商贸,务必尽快落实。”】

【李铭领命而去,组织人手,日夜勘测规划。在修缮道路时,又遇到了难题。一些地方山石坚硬,开凿艰难;还有些地段缺乏合适的修路材料。】

【李铭再次进宫向朱由检奏报:“陛下,修路工程困难重重。部分路段山石坚硬,人力开凿进度缓慢;有些地方缺少石材和黏土,不知如何是好。”】

【朱由检沉思片刻,说道:“对于坚硬山石,可招募精通爆破之术的工匠,采用火药爆破的方法。至于材料短缺,可发动当地百姓,以工代赈,让他们协助寻找材料,如此既能解决工程难题,又能让百姓获得生计。”】

【在朱由检的指导下,道路修缮和河道疏通工程有序推进。】

【解决了道路问题,朱由检又开始琢磨改良马车。他整日查阅古籍,参考其中关于车辆结构的记载,结合力学原理,提出在马车底部安装弹簧装置以减震的设想。】

【他找来赵强,详细阐述自己的想法:“朕设想在马车底部安装弹簧,利用弹簧的弹性来缓解颠簸,你觉得此方法可行否?”】

【赵强面露难色:“陛下,此想法虽妙,但制作弹簧对钢材要求极高,普通钢材制成的弹簧韧性不足,容易断裂。而且,如何将弹簧稳固地连接到马车上,也是个难题。”】

【朱由检鼓励道:“莫要退缩,朕命人寻找优质钢材,你全力钻研连接之法,朕与你们一同攻克难关。”】

【此后,寻找优质钢材的队伍奔赴各地。他们西处打听,终于在山西发现了一种特殊的铁矿石。工匠们将其带回,反复冶炼试验,在其中添加不同的矿物质。经过上百次的尝试,终于找到了合适的配方,制成的弹簧弹性良好,能承受较大压力。】

【与此同时,赵强带领其他工匠在连接问题上绞尽脑汁。他们尝试了多种连接方式,可效果都不理想。】

【一日,赵强突然灵机一动:“陛下,咱们可否打造一种特制的连接件,一端紧扣弹簧,一端稳固地安装在马车底盘上,再用精钢螺栓加固?”】

【朱由检点头赞同:“此法可行,速速试验。”】

【经过反复调试,他们设计出一种L型的精钢连接件,将弹簧牢牢地固定在马车底部。】

【当第一辆改良后的马车制作完成,朱由检迫不及待地让人在皇宫的道路上进行测试。他亲自乘坐,随着马车缓缓前行,以往那种强烈的颠簸感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平稳舒适的体验。】

【“妙哉!”朱由检兴奋地赞叹,“如此一来,百姓出行和货物运输都能轻松许多。”】

【他立刻下令批量生产改良马车,并优先供应给驿站,以提高公文传递和人员往来的效率。同时,鼓励民间工匠学习制作技术,让更多人能用上这种舒适的交通工具。】

【然而,新事物的推行总会遭遇阻力。一些经营传统马车生意的商家联合起来,向朝廷上书,称改良马车造价高,会扰乱市场秩序,导致普通百姓买不起马车。】

【朱由检不为所动,他召集这些商家代表,耐心解释:“诸位,改良马车虽造价稍高,但其使用年限长,乘坐舒适,长远来看,利大于弊。朕会引导工匠优化工艺,降低成本。而且,这也为你们提供了新的商机,只要用心学习制作技术,不愁没有生意。”】

【在朱由检的坚持下,改良马车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道路的修缮和交通工具的改良,使得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货物运输更加便捷,商业活动愈发繁荣。】

【但朱由检并未满足于此,他深知,想要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教育的普及至关重要。他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教育改革,提高百姓的文化素养。】

【这日早朝,朱由检提出自己的想法:“朕认为,国家兴衰,系于人才;人才培养,源于教育。如今我大明教育现状堪忧,许多百姓子弟无学可上。朕决定在各地广设学堂,聘请良师,让更多孩子接受教育。众爱卿有何看法?”】

【礼部尚书王忠面露难色:“陛下,此举虽好,可兴办学堂需要大量资金,师资也难以保证。而且,传统观念认为‘学而优则仕’,百姓可能更希望孩子走科举之路,对新式教育心存疑虑。”】

【朱由检目光坚定:“资金方面,朕会从国库拨款,同时鼓励地方乡绅捐资,给予他们相应的嘉奖。师资问题,可从各地选拔有学识的举人、秀才,加以培训后任教。至于观念,朕会让人宣传新式教育的好处,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能走科举之路,还能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

【随后,朱由检任命王忠负责教育改革事宜。王忠领命后,即刻着手制定详细计划。他首先对全国的教育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发现各地教育水平差异巨大,南方相对发达,北方则较为落后。】

【王忠再次向朱由检奏报:“陛下,各地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南方学堂较多,师资相对充足;北方则学堂稀少,师资匮乏。而且,教材也不统一,教学内容陈旧。”】

【朱由检思考片刻后说:“对于北方,可先设立几所学堂作为试点,从南方调配优秀教师前往支援。教材方面,朕命人编写统一的教材,涵盖经史子集、算术、天文、地理等内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朱由检的推动下,教育改革逐步展开。各地纷纷设立学堂,新教材也陆续发放。然而,一些守旧的文人对新式教育不满,他们认为新教材内容繁杂,偏离了传统的儒家之道,会误导学生。】

【面对这些质疑,朱由检召集这些文人代表,耐心解释:“传统儒家经典固然重要,但时代在变,我们不能固步自封。算术、天文、地理等知识,对国家的发展同样关键。新式教育并非摒弃传统,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更广阔的视野和实用的技能,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式学堂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他们有的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为朝廷效力;有的投身商业、科技领域,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朱由检站在皇宫的城楼上,俯瞰着繁华的京城,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改革之路充满艰辛,但为了大明的未来,他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断探索更多的革新之法,让大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洪武位面

朱元璋一拍大腿,嗓门震得殿梁上的灰尘首落:“这朱由检,脑袋瓜就是灵光!修路、造车、办学堂,桩桩件件都是实在事儿!咱当年打天下靠刀枪,他治天下靠脑子,不愧是老朱家的子孙!”

刘伯温捋着胡子点头:“陛下,交通畅则商贸兴,教育兴则人才出。不过改革总会动了旧规矩,还得防着有人暗中使绊子。”

徐达咧嘴笑道:“俺带兵最盼着路好走!要是把这弹簧马车配到军队,运粮草、送伤员能快上一大截,打胜仗更有把握!”

常遇春猛灌一口酒,大声嚷嚷:“等俺回老家,非得让族里娃娃都进学堂不可!念不好书,以后连地都种不明白!”

永乐位面

朱棣兴奋地在殿内踱步:“好!这才是大明该有的气象!朕当年下西洋开海路,他如今修官道、办新学,把陆地上的事儿也盘活了!”

郑和眼里闪着光:“河道疏通后,商船能走得更远。要是把滑轮组用到船上,装卸货物能省不少人力,船队效率能大大提升!”

解缙激动得首搓手:“新式教材里还有算学、天文,这下学子们可算能学点真本事了!臣请命参与编纂,保准写得明白易懂!”

姚广孝双手合十:“陛下,交通与教育双管齐下,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新旧观念冲突难免,还需慢慢引导。”

宣德位面

朱瞻基皱着眉拍案:“早就该整治这些破路和老学堂了!传令下去,先在京城附近试点,看看效果!”

杨士奇忧虑道:“陛下,修路、办学都要花不少钱粮,还需谨慎筹划。臣建议先从富裕地区开始,再逐步推广。”

于谦抱拳请命:“臣愿去北方督办学堂试点!让边疆的孩子也能读上新书,将来既能保家卫国,也能建设家乡。”

杨溥点头补充:“师资是个大问题。或许可以从各地选拔人才,集中培训后再派往各地任教。”

嘉靖位面

朱厚熜摸着胡须沉吟:“这朱由检,想法倒是新颖。修路造车能办实事,但办学堂动了老学问,得看着点。”

徐阶恭敬道:“陛下,臣建议循序渐进,先在小范围试行,等有了成效,再慢慢推广,减少阻力。”

戚继光眼神发亮:“这弹簧马车要是装备军队,行军速度能快很多!末将请命在蓟州先试用,看看效果!”

胡宗宪皱眉道:“河道疏通涉及多方利益,臣担心地方上有人阻挠。需派得力官员督办,才能顺利推进。”

隆庆位面

朱载坖一拍桌子:“张居正,这改革之策正合朕意!立刻拟旨,让各地官员速速落实,不得拖延!”

张居正目光坚定:“陛下,臣建议设立专门机构,统筹交通建设和教育改革,确保政令畅通。”

高拱严肃道:“推行新政难免有阻力,对那些故意刁难的官员,必须严加惩处,以儆效尤。”

王崇古激动地说:“九边将士早就盼着修路了!道路修好,粮草运输方便,边疆防御也能更稳固!”

万历位面

文华殿内,万历皇帝斜倚在龙椅上,把玩着手中的玉扳指,眼睛盯着天幕投影,嘴角勾起一抹笑意:“这朱由检,倒是比朕敢折腾。修路、造车、办学堂,看着倒像是模像样。”他顿了顿,声音提高些许,“不过,朕当年支持张居正变法,也是为了大明好,可惜……”话未说完,己轻轻叹了口气。

申时行捻着胡须,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此等革新虽利国利民,但牵扯甚广。就像当年的一条鞭法,推行时也遭诸多阻力。还望陛下三思,徐徐图之。”

戚继光的族孙戚金握紧腰间佩刀,满脸向往:“若我军能装备改良马车,运送火器、粮草便能更快捷。爷爷当年抗倭时,若是有这等便利,定能更快痛击倭寇!”

李贽站在一旁,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新式学堂教授算学、天文,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桎梏!这才是培养经世致用之才的正道,老学究们那些陈腐论调,早该改改了!”

赵志皋则皱着眉头,满脸忧虑:“办学堂耗费巨大,国库本就吃紧。且新教材混杂诸学,恐乱了学子心性,于科举不利啊。”

万历挥了挥手,打断众人议论:“先看着吧,若真能成,朕也不介意学学前辈,支持一把。只是这其中门道,还得多琢磨琢磨。”说罢,又陷入沉思,目光深邃而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