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菜不蒸 作品

第203章 晋阳起兵,谁为主谋?

脚下加快了步伐,李世民还不忘吩咐一声:“速去传太子与魏王来此,朕有急诏。”

宫人应诺,急匆匆的去找李承乾和李泰了。

到了目的地,前面早就吩咐了下去,殿内的晚膳已经布置完了。

打发走了闲杂人等,就等剩下两个儿子来了。

李世民看向李治:“稚奴,此物该如何观瞧?”

“阿耶,若是这般,恐怕就只能您一人看了。”李治看了下周围的环境,无奈的说道。

唐时大都是分餐制,李世民坐在上首,下面分列桌案,一部小手机,显然不足以让他们同时观看。

李治拿出手机来,点开了视频,示意给李世民。

手机屏幕虽大,可对于这距离来说,也是远远不够的。

“既如此,那便不必拘礼了。”李世民也是果决,“咱们父子围坐便是。”

趁这个机会,让几个儿子亲身感受一下自己创业的艰难,这样的教育机会,李世民如何能错过?

平日里空口白话,他已经说的很多了,今天换个形式,李世民也希望儿子们能有所感触。

“来小兕子,到阿耶这里来。”李世民轻声呼唤女儿。

抱着女儿坐在那里,让李治给自己放视频。

示意了一下旁边的空位,李世民说道:“稚奴也来吧,来朕身侧。”

“兄长们尚未到来,儿岂敢自专。”李治恭谨的回道。

“嗯,也是。”

对于李治的态度,显然李世民很是满意。

等了不一会儿,门外通禀,太子和魏王在门外候旨。

“快传!”李世民早就迫不及待了。

“阿耶!”

李承乾和李泰联袂而来,一齐向着李世民施礼。

礼毕,那边李治又朝着两个兄长行礼。

李世民打断了他们:“都是自家人,私下里就不必如此客气了,快来,快来!那位李先生可是给朕带了个新奇的玩意。”

李承乾和李泰闻言有些愕然,看李世民那意思,是想让他们俩也坐过去?

“阿耶,这,这于礼不合。”李承乾拱手上奏。

李泰也不落于后:“阿耶若是如此,传到外朝,儿岂不是要被千夫所指了?”

瞪了他们一眼,李世民拉下脸来:“朕让你们上来,就速速上来,莫非要违逆君父不成?”

天子威仪,尤其是李世民的威仪,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受得起的。

早年征战沙场的煞气,多年登临至尊之位的威严,凝聚在一起的气势,自能夺人心魄。

李承乾心里有鬼,被李世民这一呵斥,当下就怂了。

拱手应了一声,缓慢的向李世民那边移动。

李泰本想再进谏两句,可太子都听命了,他一个人也是独木难支,而且他更不愿意落于李承乾之后。

略一思索,李泰也就不再多言。

等来到李世民身边,二人又是一番互相谦让。

这个说自己是兄长,自当友爱兄弟,应该让李泰坐李世民旁边。

那个说自己只是魏王,太子乃是储君,自然没有让储君远离天子的。

李治看着他们虚伪的样子,心里只觉得好笑。

或许日后他也会变成他们那个样子,可至少现在还年轻的李治暂时没有被政治侵染的太深。

他在另一边站起身来:“弟为小辈,二位兄长都是国之栋梁,自当居于阿耶左右聆训。弟年岁不长,侍立于后便可。”

说着,李治站到了李世民的身后。

李承乾和李泰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对答。

那边李世民早就等的不耐烦了,对于两个儿子的心理活动,他再清楚不过了,不就是想在自己面前表现一番吗?

李治的行为反而更让他欣赏。

“都别争了,如此就好。”李世民回头赞许的看向李治,“稚奴若是累了,便去一旁休息,此物本就是李先生送你的,日后私下里再看也不晚。”

“嗯。”李治点点头,“阿耶放心便是,儿立于身后,也好帮着父兄操作这手机。”

等人全部安分下来,李治把画面调了出来。

伴随着一阵强劲的bgm,屏幕上的黑色渐渐亮起,一个个人物闪过直至最后定格为一张地图,地图中央写着一个“隋”字。

之后,四个大字在屏幕上闪出:晋阳起兵。

看到这熟悉的四个字,李世民的脑中也不禁回想起了多年以前的那些往事。

“公元616年,大业十二年七月,心态彻底崩了的隋炀帝决定离开洛阳,前往江都避祸,寄希望于能偏安一隅。可正是杨广的这番举动,彻底为北方大地的动乱再添上一把柴火。”

看到画面上代表杨广的小人从天下之中,移动到了江南,李世民感慨莫名。

按理来说,自己还应当称杨广一声叔父,若不是此人的好大喜功,自家恐怕也坐不上此等大

位。

“这‘公元’之号,是什么意思?”

好学的李泰,忍不住询问道。

李世民也不太了解,父子一同看向了李治。

李治开口解释道:“现代人为了方便纪年,统一规定了公元纪年法,如视频中所言,大业十二年便是公元616年,而我所穿越的年代,如今是公元2024年。”

“一千余年嘛......”李承乾脸色忽然煞白。

之前他并没有反应过来李放意味着什么,毕竟此前他也没有接待穿越者的经验,如何能想到自己的谋划会被未来人泄露。

可现在被李治这么一提醒,他反应过来了,既然李放那里有晋阳起兵的历史,那自己的历史呢?会不会也存在?

不管自己起兵成不成功,历史必然会留下记载,可为何现在父亲都没有动作?

小心翼翼的看了眼李治、李世民,李承乾并未发现有任何异常。

“莫非是我最后并未举兵?”李承乾心中微动。

起兵之事,说到底也是他未雨绸缪之举,身为太子他从李世民身上得不到足够安全感,为了自身前途,不得已而为之。

现在他们并未有动作,或许是自己的行为最后也没暴露,甚至于,自己最后顺利继位了?

李承乾心中又充满了希望。

“起事还需谨慎,待下去之后,暂缓行事再看看。”

打定了主意后,李承乾的精神才返回到屏幕上。

此时,屏幕上刚好讲到了第一个关键的问题:晋阳起兵,谁为主谋?

“在《新唐书》、《旧唐书》以及《资治通鉴》中,晋阳起兵的主谋,是李渊的次子,日后的唐太宗李世民。而在温大雅所著的《大唐创业起居注》一书中,李渊则一改前面几部史书中的‘窝囊’形象,变得英明果决起来。”

视频里,先以李世民的视角,剖析了一番晋阳起兵之事。

李渊为太原留守后,李世民意识到天下已然大乱,便开始阴图大事,四下里结交豪杰,其中有一人,名曰刘文静。

刘文静为李世民做出了谋划:“今李密长围洛邑,主上流播淮南,大贼连州郡、小盗阻泽山者,万数矣,但须真主驱驾取之。诚能应天顺人,举旗大呼,则四海不足定也!”

“今太原百姓避盗贼者,皆入此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朝啸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领之兵,复且数万,君言出口,谁敢不从?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盈半岁,帝业可成!”

刘文静的这番话,是妥妥的反贼言论,但也确实指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谋取天下的战略,对此李世民是如何反应的呢?

史书记载:太宗笑曰:“君言正合人意。”

看到这里,李世民情绪有些低落,叹息一声,不无遗憾的说道:“文静纵横之略,王佐之才,奈何与裴寂不能相容,以至于英年早逝,实在可憾。”

刘文静不仅是李世民最早的追随者之一,私下里二人的关系也极为不错。

如果刘文静没被李渊冤杀,贞观之后的宰执之臣,必然有其一个位置。

历史上,贞观三年,在彻底打消了突厥的威胁真正坐稳皇位后,被李渊下旨以谋反罪处死的刘文静就被李世民平反。

此时,李渊可还是太上皇呢。

李世民不仅不顾自己尚在人世的父亲的面子,平反了刘文静,还追赠其官爵。

让刘文静的儿子袭爵鲁国公,并尚公主。

于此同时,李渊的老友裴寂也在同年被李世民处置,褫夺了官爵,流放静州。

不知这时的李渊心中是怎么想的。

李世民叹息可怜刘文静的遭遇,对此,一旁的几个儿子只能闭口不言。

再怎么样,那是他们爷爷下的令,李世民能说上两句,他们却不能胡言。

视频进度条继续向前,李世民与刘文静议定大事,却不敢告诉李渊,因此犹豫不决之下,二人决定强行拉李渊下水。

史书是如此记载的: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已决,而高祖未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

之后,便是裴寂的登场了。

时太宗将举义师而不敢发言,见寂为高祖所厚,乃出私钱数百万,阴结龙山令高斌廉与寂博戏,渐以输之。

李世民豪举百万钱结好裴寂,故意让人赌钱输给裴寂,让他出手帮忙。

裴寂得了好处,又同样看出天下形势,欣然应诺。

在好儿子与好兄弟的安排下,李渊睡了晋阳宫内的宫人,被迫踏上了反贼之路。

然而这个时候,史书中的李渊还是一副愚忠的模样。

在李世民向李渊揭露实情后,并向他陈述了自己起兵方略,而李渊的反应却出人意料。

高祖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未有以发。

这段记载很值得玩味,李渊绑了儿子

要送官这无所谓,重要的是前面这个“阳”字。

在这里“阳”是个通假字,通“佯”。

李渊是佯装不同意,而不是真的勃然大怒,要大义灭亲。

最后在老友裴寂的劝说下,李渊这才不得不听从了李世民的安排。

(裴)寂白状曰:“二郎密缵兵马,欲举义旗,正为寂以宫人奉公,恐事发及诛,急为此耳。今天下大乱,城门之外,皆是盗贼。若守小节,旦夕死亡;若举义兵,必得天位。众情已协,公意如何?”

高祖曰:“我儿诚有此计,既已定矣,可从之。

之后便是斩杀王威、高君雅,李渊正式以匡扶隋室举兵。

在这些以李世民为主视角的史书记载里,晋阳起兵的李渊是一个十分被动的形象。

面对儿子的密谋造反,李渊一无所知。

甚至于,当李世民对他摊牌时,他还要坚持向朝廷检举揭发。

若不是裴寂、刘文静等人的“阴谋”,李渊也不会走上造反之路。

“那么,这些都是真的吗?李唐的开国之君李渊真的就是这么个形象?在这其中,又有没有李世民的曲笔改史呢?”

随着视频里的这句话传出,李承乾几人的脸色变了又变,偷偷去看李世民的表情。

坐在李世民怀中的李明达,好似也感受到了这不正常的气氛,小脸低沉着,没敢再乱动。

而对于这番讲述,李世民面无表情,并未发表什么意见。

“认真看吧,其中曲直,非是你们这些小辈仅凭臆测就能猜到的。”

目不斜视的说出这句话来,李世民不再多言。

李承乾和李泰闻言坐直了身子,继续看了下去。

接下来的视频里,又介绍了《大唐创业起居注》里的这段历史,在温大雅的笔下,李渊一扫前半段视频里的窝囊、犹豫的性格,处事果决,行动迅速。

李渊不仅早有雄心,甚至于刚刚到任太原后,便暗中喜形于色,自以为是天赐自己起兵之机。

在这段记载中,李渊才是晋阳起兵当之无愧的主角,至于李世民,他只是听李渊的命令行事罢了。

“这个形象,和我们大众所知的李渊形象大相径庭。或许是因为李世民的光芒太过耀眼,以至于让人们将唐朝建立的原因都归功于他,从而忽略了李渊这位开创之主。”

“又或许是因为玄武门之事,唐朝的史官受到了李世民的暗示,为了强调李世民的皇位正当性,有意无意的将许多功劳‘移花接木’到了李世民身上,为他的皇位再添一份合法性。”

“总之,两份记载的不同,也为李世民改史之论,又添了几分悬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