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 章 三百三十四章
天气 晴空万里 心情 又办了一件大事
蒲甘城外来祭天,
天竺吐蕃来庆贺。
吐蕃和善求互市,
天竺不屑还挑衅。
盼了好些日子,终于到了祭天的日子。蒲甘城外的祭天台早在三天前便已建造完成,这祭天台由巨石垒成,庄重而肃穆,高高耸立在原野之上,仿佛在与天对话。
今天一大早,我便起身,穿戴好那身象征着皇权与神圣的祭天礼服。礼服上绣着金色的龙纹,每一针每一线都透着皇家的威严,头戴冕旒,步摇轻晃,整个人都被这庄重的氛围笼罩着。
我领着德妃白鹿、礼部尚书李达文、蒲甘总督乌瑞鑫、侍中杨景宇、楚启明,还有新任的蒲甘转运使悉度,一同在秦统与一千重甲的护送下出城前往祭台。
走出城门的那一刻,阳光洒在身上,暖融融的,像是上天的恩赐。
皇帝仪仗浩浩荡荡,场面极其壮观。一千重甲士兵身着锃亮的铠甲,手持陌刀,步伐整齐有力,“哒哒哒”的脚步声震得地面微微颤抖。
他们排成整齐的队列,护卫在我们周围,那气势,仿佛能震慑住一切邪祟。戴字皇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五彩的旌旗上绣着腾飞的五爪金龙,随风舞动,十分夺目。
蒲甘的百姓们从未见过如此盛大的场面,纷纷从四面八方涌来,跟随着队伍一同前往祭台。
他们的脸上满是好奇与敬畏,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着。孩子们兴奋地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大人们则伸长了脖子,想要一探究竟。一路上,百姓们自动让出一条道路,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仿佛在见证一场伟大的仪式。
到达祭台后,在李达文的主持下,祭天仪式正式开始。
李达文身着华丽的礼服,神色庄重,声音洪亮地宣布各项流程。
首先是净手焚香,我在侍从的引领下,来到一旁的案几前,缓缓伸出手,侍从将清水轻轻浇在我的手上,我仔细洗净双手,随后拿起一炷香,在烛火上点燃,香烟袅袅升腾,带着我的敬意飘向天空。
接着是敬献三牲。三头被精心饲养的牛羊猪,被摆放整齐,它们的身上装饰着鲜花与绸缎,象征着我们对上天的虔诚与尊崇。看着这些祭品,我心中默默祈祷,希望上天能庇佑大理国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
然后是诵读祭文。我站在祭台中央,深吸一口气,展开手中的祭文,声音洪亮地诵读起来:“皇天在上,后土在下,今我大理国,承天命而治,抚万民以仁。平蒲甘之乱,安四方之民,皆赖上天之恩赐,祖宗之庇佑。愿上苍垂怜,护我大理国祚永昌,五谷丰登,百姓安康。边疆无患,外邦来朝,文治武功,代代相传。我等君臣,必当勤勉为政,不负苍生,不负上天之厚爱……”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我的诚意与期望,声音在旷野上回荡,传向远方。
最后是焚烧祭文。我将祭文小心翼翼地放入祭台中央的铜鼎中,火焰熊熊燃起,瞬间将祭文吞噬,化作袅袅青烟,带着我的祈愿飘向天际。看着那升腾的烟雾,我心中满是虔诚与期待。
完成祭天大典后,我便带着已经完成赈灾任务的李达文、杨景宇、楚启明回到了大理王都。
一路上,我心情愉悦,看着车窗外熟悉的风景,想着蒲甘终于平定,心中满是成就感。
同时也期盼着乌瑞鑫能尽快的让这片广袤且肥沃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回到王都后的第一次大朝会上,朝堂上一片庄严肃穆。群臣身着朝服,整齐站立。当我走上朝堂的那一刻,众人纷纷下跪行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那声音整齐而洪亮,在朝堂上回荡。
礼部尚书李达文率先出列,满脸笑容地说道:“陛下圣明,此次彻底降服蒲甘,我大理国疆土又得以扩大,整个东南半岛尽在我手,实乃我大理之福,万民之幸啊!”他的脸上洋溢着兴奋与自豪,眼中满是对我的敬仰。
我知道李达文这话是替我说的,那些朝堂之上说我穷兵黩武的家伙一个个脸色铁青,尤其是梅卫道。
我也知道李达文这话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平民出身的李达文,也看到了梅家、黄家、洪家的崛起,所说官职不高,但门阀士族打压寒门学子的情况已经有发生了。李达文坚定的站在我这边,也是在为大理国的寒门学子们守住入仕的大门。
随后,太子戴寿宁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启禀父皇,吐蕃和天竺使者三日后到来,儿臣特来询问,用何规格接待?”太子如今主政越发成熟稳重,看着他的样子,我内心极为欣慰,脸上不自觉露出了笑容。
我思索片刻,缓缓说道:“吐蕃此次前来,想必是求和的。这个天竺嘛,之前一直未曾打过交道。至于接待规格,全部平等对待,以国礼待之。”我一边说着,一边扫视着群臣,眼神坚定而自信。
太子领命后,脸上露出认真的神情,说道:“儿臣定当安排妥当,请父皇放心。”看着太子有条不紊地处理着事务,我知道,后继有人了。
三日后,阳光明媚,大理王都一片热闹景象。吐蕃的使团与天竺的使团先后踏入城门。城门口,百姓们纷纷驻足观望,好奇地打量着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
太子戴寿宁与左丞相刘文海早早等候在那里,他们面带微笑,举止得体,尽显大国风范,负责招待这些贵客。
吐蕃的使者是赤德祖赞,我对他并不陌生,之前就打过交道,算是个老熟人了。而天竺的使者则是一个叫泰米尔的家伙。
两国使团的到来,让原本就繁华的大理王都变得更加熙熙攘攘,大街小巷都在议论着这两个神秘国度的使者。
翌日,大殿之上庄严肃穆,金色的阳光透过琉璃瓦洒在地面,映照出一片辉煌。我高坐龙椅,看着下方站立的两位使者,心中既有对两国来意的好奇,也带着几分自信与从容。
两人先是恭敬地送上其君主手书的国书。我接过吐蕃的国书,脸上露出笑容,说道:“尚论大人,我们又见面了啊。”
赤德祖赞也微笑回应,他的眼神里透着一丝熟稔:“三月不见,陛下彻底降服蒲甘,当真可喜可贺啊。”
我半开玩笑地说道:“哦,可不知尚论大人是否真心来贺啊。”
赤德祖赞听后,仰头大笑:“哈哈哈,陛下多虑了。吐蕃的国书中写的很清楚,吐蕃愿意与大理结万事之好。还有我吐蕃的曲珍公主可还是陛下的淑妃啊。就是不知陛下何时赐淑妃娘娘一个皇子啊?”
听到这话,我差点没忍住呛了一下,心里想着,我以前觉得自己偶尔也会开些玩笑,今天看来真是人外有人啊,赤德祖赞竟然在这么严肃的场合关心起了我的宫闱之事。
我尴尬地笑了笑,脸上微微有些发烫,说道:“一切顺应天意。”说完,我赶紧转移话题,看向左丞相刘文海:“左丞相刘文海,与吐蕃通商互市之事就全权交与你负责了。”刘文海听后,神色庄重,躬身领旨:“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
随后,我又看向天竺使者泰米尔,温和地问道:“贵使前来所为何事啊?”
之所以这么问,一是这是我大理与天竺第一次打交道,他们国书上写的都是些客套话,根本没说重点;二是天竺使团来访前也并未与我大理国礼部有所沟通,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泰米尔仰着脑袋,鼻孔都快朝天了,一脸傲慢地说道:“如今大理国与我天竺在领土上有交界,我们自然要看看新邻居是什么样的啊。”那语气,就好像他是来视察的领导,而不是来交好的使者。
我心里一阵无语,脸上却依旧保持着礼貌的微笑,看向礼部尚书李达文说道:“礼部尚书李达文,你全权负责与天竺使团的沟通。”李达文也躬身接旨,眼中透着一丝谨慎,想必他也察觉到了这个天竺使者不太好对付。
到了晚上,国宴在宫殿中盛大举行。宫殿里张灯结彩,华烛高照,丝竹之声悠扬悦耳。桌上摆满了珍馐美馔,酒香四溢。
吐蕃使者赤德祖赞举止优雅,与周围的大臣们交谈甚欢,时不时还举杯向我敬酒,尽显友好。
可这天竺使者泰米尔,简直就是这场宴会的“活宝”。他一边毫不客气地大口吃着桌上的美食,一边还不停地挑刺。“这道菜怎么这么淡,你们大理人都不会做饭吗?”他一边说着,一边把嘴里的食物喷得到处都是。周围的大臣们都皱起了眉头,面露不悦,可他却浑然不觉。
过了一会儿,他又盯上了舞女们的表演。“这跳的是什么呀,软绵绵的,一点力气都没有。我们天竺的舞蹈那才叫精彩呢。”
说着,他竟然站起身来,手舞足蹈地模仿起天竺舞蹈,那夸张的动作和扭曲的表情,活像一只退了毛的猴子在手舞足蹈,逗得旁边的人忍不住偷笑。他还非要拉着旁边的大臣一起跳,大臣一脸尴尬,拼命推辞。
见到没有人配合他,泰米尔似乎觉得扫兴。他朝我一拱手说道:“大理国人不善舞蹈,那我出个对子,看看大理国有没有人才能接住啊。”
泰米尔的自信让所有人都有一种如临大敌的感觉。看到众人的表情,泰米尔也是有些得意。
“天竺大象大过天”泰米尔自信的开口。
听到是这么一个对子原本如临大敌的朝臣一个个都忍不住的掩面而笑。
“东瀛小蛇小于蝇”一位年轻的官员带有一丝调侃的回应道。
他天竺自以为比天大,但是在我们眼里他和东瀛海盗一般,不足挂齿。
我也频频点头表示赞赏。
国宴继续进行,我实在是被泰米尔的种种行为弄得有些头疼,便先回后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