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不是我 作品

第三百三十六章

第336 章 三百三十六章

天气 白天热晚上凉

心情 如此便好

学宫整顿已完成,

文海邀我去看看。

黄源介绍三学子,

反正看着都还行。

最近这几天,我完全被俞法晨那充满野心与创造力的海运规划给点燃了热情,满脑子都是大理未来在海上贸易领域大展宏图的景象,兴奋得有些过头了。

然而,这股兴奋劲儿还没过去,就碰上了一件让我不得不冷静下来思考的事儿。

保皇司指挥使高敬之已经上路去蒲甘了,他这一走,身边一下子就没有了能办秘密事情的得力人手。

为什么突然会有这样的担忧呢?起因是昨日李达文呈上来的奏疏。奏疏里提及,有部分南宋学子对南宋朝廷的现状深感不满,似乎都有来我大理的想法。广南郡与泸州府也纷纷上书,说近来大批南宋学子以游学为名进入我大理境内,而且丝毫没有离开的意思。

这事儿听起来就透着古怪,不得不让人警惕。这些学子究竟是单纯的游学,还是另有目的?他们背后是否有南宋朝廷的授意?这一系列的疑问在我脑海里打转,所以,我迫切地想派人去好好调查一番。

正发愁的时候,突然想到在打击俞家财之时,我设立了龙鳞。高敬之出任保皇司指挥使后,龙鳞便由俞家兵掌管。俞家兵跟随我多年,忠诚可靠,办事也十分得力,想到这儿,我心中一喜,便立刻召来了俞家兵。

俞家兵脚步匆匆地走进御书房,还没来得及行礼,我就快步上前,一把扶住了他,脸上带着亲切的笑容,说道:“你我主仆也这么多年了。没人的时候就随意一些吧。”俞家兵听我这么说,眼中闪过一丝感动,随后拱手谢恩,他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欣慰的笑意,似乎对我这份信任感到十分温暖。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继续说道:“高敬之去蒲甘了,保皇司的事务现在有谁负责啊?”我看着他,眼神中带着询问和期待。俞家兵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回答道:“臣自从接手龙鳞以来,就与高指挥使商量好了。高指挥使一旦不在王都,保皇司臣便统一指挥,以便保皇司能高效运行。”他说这话的时候,胸脯挺得高高的,眼神中透着自信和坚定,仿佛在向我表明他完全有能力挑起这份重担。

我满意地点了点头,心中对他的安排十分认可,接着说道:“现在有件事要交由你去办。”说着,我便把李达文奏折中提及的事一五一十地说给了俞家兵听。

俞家兵听得很认真,眉头微微皱起,眼神专注,听完后,他双手抱拳,声音洪亮地说道:“臣遵旨,一定替陛下把这事办好咯。”他的脸上写满了决心,仿佛已经在脑海中勾勒出了调查的计划。我看着他,心中的担忧减轻了许多,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他退下。

等到俞家兵走后,我也站起身来,走出了御书房。这几日为了各种事务忙得焦头烂额,身心俱疲,听说御花园最近新培育的菊花十分好看,正好趁着今天有空去放松放松,看看新鲜。

一走进御花园,清新的花香便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抬眼望去,便能看到那一片新培育的菊花。这些菊花形态各异,有的花瓣细长,如丝如缕,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是仙女的发丝;有的花瓣层层叠叠,簇拥在一起,形成一个饱满的花球,像一个个精致的绣球;还有的菊花花瓣呈卷曲状,像一个个小巧的鸟巢,里面似乎藏着什么秘密一般。

它们的颜色更是五彩斑斓,红的像火,娇艳欲滴,在阳光下闪耀着热烈的光芒;黄的像金,灿烂夺目,仿佛是太阳洒下的光辉;白的像雪,纯洁无瑕,宛如冬日里的初雪,散发着清冷的气质;粉的像霞,温柔婉约,如同少女羞涩的脸颊。这些菊花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娇艳动人,每一朵都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我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看得入神,仿佛忘记了所有的烦恼。就在这时,随侍太监急匆匆地跑来,尖着嗓子说道:“陛下,左丞相刘文海求见。”我微微皱了皱眉头,心中有些不悦,这美好的时光又被打断了,但还是挥了挥手示意带过来。

没有多久,刘文海便来了。他一见到我,便拱手行礼,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说道:“陛下好兴致啊。”我转头看向他,也笑着回应道:“丞相何事啊?”刘文海笑着说:“臣奉陛下旨意整顿学宫,现整顿完成,请陛下前往学宫,参与今年的考核评审。”

我听后,思索了片刻,学宫之事关乎国家未来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便点了点头同意了。虽然心中对这美景还有些留恋,但还是跟着刘文海离开了御花园,向着学宫走去,心中又开始盘算着学宫考核的事情 。

我与刘文海并肩前往学宫,一路上阳光正好,微风拂面,倒也惬意。可一踏入学宫,那浓厚的学术氛围便扑面而来,瞬间让我收起了轻松的心情。

学宫内,今年的考核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始了。众人见我到来,在学宫祭酒黄源的带领下,整齐划一地躬身行礼,那场面,庄重而肃穆。我微微颔首,示意大家免礼,然后稳步走上主位坐下,抬手示意考核继续。

今日考核的策论主题是“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主题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治国理政哲学,我满怀期待地想听听这些年轻学子们的见解。

第一位学子站起身来,他身姿挺拔,眼神中透着自信。他朗声道:“陛下,诸位大人。学生以为,治大国若烹小鲜,在于一个‘稳’字。治国如同烹饪小鱼,需小心翼翼,不可操之过急。政策的推行应循序渐进,就像小火慢炖,慢慢入味,方能让国家稳步发展。如今我大理国,疆土不断扩大,更应稳扎稳打,在民生、经济、文化等方面均衡发展,不可顾此失彼。”他说得条理清晰,可我听着,总觉得少了些新意,不过还是微微点头,以示鼓励。

接着,第二位学子发言。他稍显紧张,声音微微发颤,但言语间满是热忱:“学生认为,‘治大国若烹小鲜’,关键在于把握火候。火候太过,鱼则焦糊;火候不足,鱼则生涩。国家治理亦是如此,法律的严苛与宽松,政策的力度与节奏,都需精准把握。比如在税收方面,过重则民不堪负,过轻则国库空虚,需根据国情,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他的观点中规中矩,倒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在学子们论述的过程中,祭酒黄源今日显得特别的沉稳,他微微前倾着身子,眼睛紧紧盯着发言的学子,时不时地见缝插针给我介绍这些学子的出身。从他的介绍里我能知道,黄源对黄科达、阳江泉、洪匠三位学子青睐有加。

终于轮到黄科达发言,他不紧不慢地站起身,先是向我和在场众人行了一礼,然后缓缓说道:“陛下,学生以为,治大国若烹小鲜,除了稳和把握火候,更重要的是用心。烹饪小鱼,需用心挑选食材,精心调味,细心掌控火候。治国亦需如此,关心百姓疾苦,倾听民众声音,用心制定政策。就拿我大理国的民生来说,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需求,在发展农业时,应根据各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因地制宜,用心规划,才能真正让百姓受益。”他的论述有一定深度,我微微挑眉,对他多了几分关注。

阳江泉紧接着站起来,他的声音洪亮,充满激情:“陛下,学生觉得,治大国若烹小鲜,还需懂得创新。烹饪小鱼,若总是按部就班,难免口味单一。国家治理也一样,不能因循守旧。如今时代变迁,我大理国应积极学习他国之长,在教育、军事等方面大胆创新,才能在列国中脱颖而出。比如在教育上,可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国家培养更多栋梁之材。”他的观点让我眼前一亮,心中暗自点头。

洪匠最后发言,他神色淡定,语气沉稳:“学生认为,治大国若烹小鲜,在于协调各方。烹饪时,各种调料需相互配合,才能调出美味。国家治理中,各个部门、各个阶层也需相互协作。就像我大理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协调,不能顾此失彼。只有各方协同发展,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他的论述面面俱到,展现出了一定的大局观。

我听着这三个名字,努力在脑海中搜索对他们论述的印象,可这场考核给我的感觉就是不温不火,没有特别的亮点,虽有个别观点可圈可点,但整体上还是差了些火候。

我微微皱眉,心中有些失望,本期望能听到一些石破天惊的见解,看来还得再等等,期待未来这些学子能给我带来更多的惊喜 。

唯一让我满意的就是这一批学子中寒门学子的人数多了很多,虽说他们表现都不亮眼,但下放去各州郡出任吏员问题也是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