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不是我 作品

第三百三十八章

第338 章 三百三十八章

天气 日头正好

心情 有种改天换地的感觉

带着寿昶去私访,

一路西行到山南。

城内城外两世界,

深聊询问欲何求。

在这皇宫的高墙之内待得久了,只觉得周身都被一种无形的沉闷所笼罩。每日面对堆积如山的奏折,处理着朝堂上错综复杂的事务,虽然忙碌充实,但也难免心生疲惫。于是,我和各方打好招呼,决定来一次微服私访。

这次与以往不同,随行人员我只带了昶王-戴寿昶,就连一个明面的护卫都没带。当然,我心里清楚,暗中保护我的保皇司成员肯定是有的,他们就像隐藏在暗处的影子,时刻守护着我的安全。

这次的路线是保皇司提前送来给我参考的,一路向西到山南。

选择这条路线,一来能看看本土秋收的情况,感受一下百姓们辛勤劳作一年后的收获喜悦;二来顺道视察一下山南的军务。虽说大理与吐蕃已经签订了和约,但我深知,军务之事绝不能有丝毫放松。

山南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过重要了,无论是对我大理还是吐蕃而言,谁占领了山南,谁就在军事上掌握了主动权。

出发那天,我和戴寿昶都身着便装,看起来就像两个普通的旅人。我们骑着马,缓缓踏上了西行之路。

一路上,阳光明媚,微风拂面,心情也格外舒畅。刚出城不久,便看到了大片大片的农田。金黄色的麦浪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农民们在田间忙碌着,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们有的手持镰刀,熟练地收割着麦子;有的则在一旁将收割好的麦子捆绑起来,动作麻利而有序。

孩子们也在田间嬉笑玩耍,时不时地帮着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看着这一片欣欣向荣的秋收景象,我心中满是欣慰,脸上不自觉地露出了笑容。

“父皇,您看这丰收的场景,百姓们的日子过得真是越来越好啦。父皇自从掌管大理后,这大理国就是蒸蒸日上啊。”戴寿昶在一旁笑着说道,眼中也闪烁着喜悦的光芒。

我摆了摆手,谦虚的说道:“寿昶啊,这都是百姓们辛勤劳作的结果,也是我大理国繁荣昌盛的象征。看到他们如此幸福,朕也就放心了。”

就这样,我们一路缓行,欣赏着沿途的美景,感受着民间的烟火气息。

这一路我都在思考找一个合适的机会与自己这个一直没怎么关注的二儿子聊一聊。毕竟俞家财的叛乱是以他为引子,也就是那次叛乱后,本就不怎么亲密的父子关系,变得更加的生疏了。

所以,这一次带他私访有一个原因就是解开我们父子心间的这个疙瘩。

五日后,终于抵达了山南。我并没有急着去找谭新宇,而是决定先去城外转转,尤其是吐蕃的边境附近。

当我走出山南,站在城门口向外望去,眼前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山南城这边,一片太平富庶。街道上车水马龙,店铺林立,各种商品琳琅满目。百姓们穿着整洁的衣服,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孩子们在街头追逐打闹,老人们则坐在街边悠闲地聊天。城门外的农田里,也是一派丰收的景象,农民们正忙着将收割好的粮食运往家中。

而看向吐蕃方向,却是一片萧条。田野里杂草丛生,看上去荒废了不少。路上行人稀少,且个个面带疲惫之色。远处的村落里,房屋破旧不堪,烟囱里也很少有炊烟升起。偶尔能看到几个牧民赶着瘦弱的牛羊,在贫瘠的草地上放牧。与山南城这边的热闹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看到这样的景象,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小骄傲。我大理国在众人的努力下,发展得越来越好,百姓安居乐业。而吐蕃那边,不知是何原因,竟如此萧条。

“陛下,看来我们大理国的发展确实远超吐蕃啊。”戴寿昶在一旁轻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

我微微皱眉,神色变得凝重起来:“虽说是如此,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吐蕃如今虽显萧条,但他们实力犹存,我们还是要时刻警惕。而且,我们发展得好,更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不断提升国力,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我心里清楚,如果只是单纯的比财货的话,那吐蕃根本算不上一个对手,但是这也是吐蕃可怕的地方。一个如此贫弱的地方,军队却出奇的悍勇。两年前山南的守卫战的惨烈就是最好的证明。

说完,我转身望向山南城,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这片土地永远繁荣。

“进城吧,我们去找谭新宇。”我回头看了看吐蕃的方向便大步的再一次走进了山南城。

谭新宇早就在山南总督府的大门口等候我了,走进谭新宇的总督府时,便察觉到这里气氛不同寻常,戒备格外森严,想必是得知我和戴寿昶来了,谭新宇做足了安保措施。

吃过晚饭后,我屏退了左右侍从,只留下戴寿昶一人。屋内的氛围有些沉闷压抑,像是被一层无形的纱幕笼罩着,于是我提议和戴寿昶去总督府的后花园走走。

月光如水,洒在蜿蜒的石子路上,将我们的影子拉得长长的。

花园里花香阵阵,微风拂过,枝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什么。我们来到一处有石凳的地方坐下,四周静谧祥和,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虫鸣。

一开始,我只是想让戴寿昶放松放松,便随意地说道:“寿昶,这一路走下来,你也看到了不少风土人情,说说你的感想吧。”我微笑着看向他,眼神里带着一丝期许。

戴寿昶立刻坐直了身子,脸上堆满了笑容,语气略带夸张地说道:“父皇,这一路下来,儿臣可真是大开眼界。看到咱们大理国百姓安居乐业,秋收一片繁忙,到处都是繁荣昌盛的景象,这可全都是父皇您英明领导的结果啊!儿臣打心底里佩服父皇,有您这样的君主,是大理国百姓的福气,也是儿臣的福气。”说着,他还重重地点了点头,眼神里满是崇敬。

我听了,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淡淡的笑容,心中虽对他的马屁有些受用,但也清楚这不过是场面话。

不过,我也不想扫他的兴,只是轻轻摆了摆手,说道:“好了好了,别光说这些好听的,说点实在的。”

我觉得是时候解开心中的疙瘩了,便清了清嗓子,以上次太子戴寿宁出征让他押送粮草一事开头:“寿昶啊,上次太子出征,让你押送粮草,你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我紧紧盯着他的眼睛,试图从他的眼神里捕捉到一丝真实的想法。

戴寿昶微微一愣,脸上闪过一丝紧张,但很快就恢复了镇定。他眼神坚定地看着我,说道:“父皇,儿臣当时就想着一定要把粮草安全送到前线,不能耽误了战事。儿臣一直都渴望能为国家出力,为父皇分忧,押送粮草虽然没有亲自上阵杀敌那么凶险,但是责任依旧重大,幸好儿臣不辱使命。”他一边说,一边比划着,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神情。

这家伙还是挺会来事的,我这刚开始起了个头,他就给自己邀上功了。

说到这里,他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主动提起了俞家财的叛乱:“父皇,说起为国家分忧,儿臣也得跟您坦白一件事。当初俞家财叛乱的时候,儿臣确实有过觊觎太子之位的想法。”

他低下头,脸上露出一丝羞愧之色,声音也低了下来,“但是叛乱失败后,儿臣在家闭门思过,想了很多。儿臣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太幼稚,太自私了。不管有没有太子之位,儿臣都愿意为父皇、为国家肝脑涂地。至于太子之位,儿臣不争。但如果太子一旦失德,做出有损国家和百姓的事情,儿臣也绝不会袖手旁观,定会当仁不让。”他抬起头,眼神里透着一股坚毅和决心。

我静静地听着,心中五味杂陈。听到他承认有过觊觎太子之位的想法时,我心中一紧,眉头微微皱起,脸上的笑容也瞬间消失了。

但看到他一脸坦诚,又主动提及要为国家出力,我又感到一丝欣慰。

我微微叹了口气,说道:“寿昶,你能坦诚地跟父皇说这些,父皇很欣慰。父皇也知道,你们这些皇子,难免会有自己的想法。但你要记住,无论什么时候,国家和百姓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

戴寿昶重重地点了点头,说道:“儿臣记住了,父皇教训得是。儿臣以后定当以国家为重,为父皇分忧。”他的眼神里满是感激和坚定。

和戴寿昶的这番对话,让我心中既有欣慰,又有担忧。欣慰的是他能坦诚相待,担忧的是他的野心。

作为帝王,我深知平衡皇子之间的关系、掌控朝堂局势是多么的重要,却又是多么的艰难。这帝王的烦恼,就像这夜晚的迷雾,看似平静,实则暗藏玄机 。

好在戴寿昶现在在朝中没有结党,没有结党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没有任职,但是戴寿宁似乎有意无意的在给他的弟弟制造机会。

戴寿宁看中兄弟情谊,戴寿昶也不掩饰自己的野心。看来这中间的尺度,只能我来把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