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不是我 作品

第三百零七章

第307章 三百零七章

天气 下了一点小雨还是太阳雨 心情 那就这样吧

午后保皇司来信,

南宋确是新皇立。

各项国策尚不明,

提议边境要提防。

大理国,这片苍山洱海间的宁静国度,向来有着自己独特的运行轨迹。然而,保皇司传来的一则消息,却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泛起层层涟漪。

只因那首只差没点名骂我的诗,竟堂而皇之地流入大理,而这背后的缘由,竟是南宋发生了皇位更迭——宋孝宗赵伯琮(赵昚)驾鹤西去,其三儿子赵惇继位。

保皇司作为大理国的秘密情报机构,在南宋苦心经营多年,其在南宋的秘密据点星罗棋布,宛如一张无形的大网,将南宋的风吹草动尽收眼底。此次送来的关于赵惇的消息,更是让我陷入了沉思。

赵惇,这位新登基的南宋皇帝,从他的过往经历来看,似乎有着想要有所作为的心思。他在继位之前,也曾展现出对政务的关注和思考,可如今身处皇位这个复杂的旋涡中心,他所面临的局势远比想象中棘手。消息中提到,赵惇有意改革政事,试图在南宋的朝堂之上掀起一阵革新之风,以重振南宋的国力,改变当下偏安一隅的局面。

这本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然而,他却没有强大的世家支持。在南宋的朝堂生态中,世家大族盘根错节,他们的势力渗透到各个角落,对朝廷决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没有世家的支持,赵惇的改革之路无疑是举步维艰。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赵惇的皇后李氏家族势力强大。这李氏,性格强势,野心勃勃,她背后的家族更是在朝堂上有着不小的势力。她凭借着皇后的身份,在后宫肆意妄为,甚至插手朝政,使得南宋朝堂的局势更加错综复杂。赵惇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之下,想要真正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难度可想而知。

看完这些消息,我不禁唏嘘万分。南宋的朝堂争斗,本与我大理国相距甚远,可如今看来,却又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决定暂且放下心中的纠结,随南宋的局势自行发展去吧,毕竟我们大理国也有自己的事务需要处理。

然而,此事并未就此平息。在御书房中,我召见了保皇司指挥使高敬之和兵部尚书林墨。御书房内,气氛凝重,烛火摇曳,映照着我们三人严肃的面容。

“高指挥使,你先说说对这南宋局势的看法。”我率先打破了沉默,目光看向高敬之。

高敬之微微欠身,脸上带着一丝不屑的神情,说道:“陛下,依臣看,这南宋如今看似换了新君,实则是换汤不换药。这赵惇,虽有改革之意,却无改革之能。没有世家支持,他的政令怕是出不了朝堂。而那皇后李氏家族,只知在朝堂上争权夺利,谋取私利,南宋朝堂怕是要被他们搅得乌烟瘴气。”高敬之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南宋的不屑,他在保皇司多年,对南宋的种种弊病早已看得透彻。

“那依你之见,这对我们大理国会有何影响?”我追问道。

高敬之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说道:“陛下,这南宋如今的局势看似混乱,但臣却隐隐觉得,他们对我们大理国怕是有了敌意。南宋一直有着北上恢复中原的想法,但是早就北上无力了,他们很可能会将目光转向我们大理。拿我们立威,以彰显他们的国威,这种可能性很大。”

我点了点头,高敬之的担忧不无道理。南宋在军事上一直有着自己的野心,而且在我之前的段氏执政期间大理都是南宋的附属国。如今南宋新君继位,内部局势不稳,他们很可能会通过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

这时,兵部尚书林墨也开口了:“陛下,高指挥使所言极是。从军事角度来看,我们与南宋交界的边境确实需要早做提防。一旦南宋有了军事行动,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力量来应对。”林墨身为兵部尚书,对军事方面的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再加上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大理和南宋交界的边境几乎都没有驻军,所以这个时候林墨的建议算是正当其时。

“那你认为我们该如何加强边境防御呢?”我看向林墨,期待着他的回答。

林墨向前走了一步,神情严肃地说道:“陛下,首先,我们需要加强边境的兵力部署,增派精锐部队驻守关键城池和关隘。同时,要加强边境的巡逻力度,及时掌握南宋军队的动向。其次,我们要加固边境的防御工事,修缮城墙、堡垒,挖掘壕沟,做好长期防御的准备。再者,我们要加强与边境地区百姓的联系,让他们成为我们的耳目,一旦有异常情况,能够及时向我们报告。”

林墨的建议条理清晰,切实可行。我转头看向高敬之:“高指挥使,你对林尚书的建议有何看法?”

高敬之微微点头:“林尚书所言甚是。此外,臣觉得我们保皇司也可以在边境地区发挥作用。我们可以在边境的城镇中安插更多的眼线,收集南宋军队的情报,为朝廷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我沉思片刻,说道:“你们二人的建议都很好。边境防御之事,事关重大,必须尽快落实。林尚书,你即刻着手安排兵力部署和防御工事的修缮工作,务必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高指挥使,你要加强保皇司在边境地区的情报收集工作,不能有丝毫懈怠。”

“臣遵旨!”林墨和高敬之同时跪地领命。

“还有,”我继续说道,“我们不能仅仅被动防御。外交方面,也要有所行动。派人去南宋,表面上是祝贺新君登基,实则是探探他们的口风,看看他们对我们大理国到底有何打算。”

“至于出使南宋的人选嘛?我要好好的想一想了。”我说完后便陷入了沉思

“陛下圣明。”高敬之和林墨齐声说完后便退下了。

在安排完这些事情后,我心中的忧虑却并未减轻。南宋的局势变幻莫测,我们大理国虽然有着自己的优势,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此次皇位更迭,很可能会成为南宋对外政策转变的一个契机,而我们大理国,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应对可能到来的危机。

我独自一人在御书房中踱步。窗外,月光如水,洒在大理城的宫殿之上,一片宁静祥和。然而,我知道,这表面的宁静之下,正隐藏着汹涌的波涛。南宋的新君赵惇,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到我们大理国的未来。

回顾大理国与南宋多年来的交往,虽然总体上保持着和平,但也并非一帆风顺。南宋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对我们大理国虽有一定的尊重,但也不乏轻视之意。如今,赵惇上台,他的改革意图以及南宋朝堂的权力斗争,都可能打破这种微妙的平衡。

夜已深,御书房中的烛火依旧明亮。我坐在书桌前,翻开了关于南宋的情报卷宗,仔细研读起来。每一个细节,每一条信息,都可能成为我们应对危机的关键。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候,大理国的命运,就掌握在我们这些人的手中。

接下来的日子里,大理国上下开始忙碌起来。林墨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边境防御的部署工作。他亲自前往边境地区,视察军队的训练情况,指导防御工事的修缮。在他的努力下,边境的防御力量得到了显着提升。

高敬之也加大了保皇司在边境地区的情报收集力度。他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密探,深入南宋境内,收集关于南宋军队调动、朝堂动向等方面的情报。每天,都有大量的情报被送回大理国,为朝廷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而前往南宋祝贺新君登基的使者也已经出发,最终我选定了楚启明作为使者出使。他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不仅要完成表面的祝贺任务,还要通过各种渠道,探听南宋对大理国的态度和意图。

在国内,我也加强了对朝政的管理。毕竟现在改土归流已经进入深水区了,国内的政局也需要稳定,不能因为南宋的变故而影响到我们自己的进程。

日子一天天过去,边境的局势依然紧张。虽然南宋暂时没有明显的军事行动,但我们丝毫不敢放松警惕。每一个夜晚,我都在思考着一旦南宋向我大理国开战,我应该如何应对才是万全之策。

终于,前往南宋的楚启明回来了。他们带回了重要的消息,南宋朝堂对大理国的态度果然有所变化。虽然表面上对使者还算客气,但从一些细微的迹象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大理国已经有了防备之心。

听到这个消息后,我更加坚定了加强边境防御的决心。同时,我也意识到,仅仅依靠军事防御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在外交上寻求更多的支持。

南宋对西夏和吐蕃的态度一直都是花钱买平安,所以我还要担心南宋伙同吐蕃一起给我来个东西夹击。

“给谭新宇传旨,让他一旦发现山南地区发现有吐蕃军队集结让他想办法给他们来一个迎头痛击。”我朝着身旁的侍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