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三百零八章
天气 夏收的好天气 心情 去走走也看看
改土归流越深入,
矛盾越发压不住。
下令派兵打蒲甘,
转移矛盾稳局势。
大理国的夏收时节,金黄的麦浪在微风中翻涌,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气息。这本该是个充满喜悦与希望的季节,然而,我却隐隐感到一丝不安。
随着改土归流这一国策的不断深入各方的消息也都如潮水般的涌来,为了搞清楚真实的情况,我决定微服出巡看看各地改土归流的实施情况也顺便视察各地夏收。这一次,我只带了新上任的侍中杨景宇。
我们一路前行,看着田野里农民们忙碌的身影,心中本应欣慰。可刚踏入大理国本土的秀山郡,我便察觉到了异样。
随着改土归流政策的深入推行,各个部族首领和长老等特权阶层的不满情绪愈发浓烈。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抗拒与怨愤,而这种抗拒和怨恨伴随着各地之间水源的争夺和各族之间的械斗爆发了出来,把原本和谐的乡村氛围被一种无形的紧张所取代。
大理国本土都是如此,那高棉的情况只会更加的糟糕。
我深知,若不及时处理这些矛盾,一场大的爆发在所难免,这对于正求稳发展的大理国而言,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无奈之下,我只能折返,匆匆回到大理王都。一回到王宫,我便立即召见了左丞相刘文海、右丞相俞法晨、保皇司指挥使高敬之、礼部尚书李达文,两位侍中楚启明和杨景宇也一同参与讨论。
宽敞的议政厅内,气氛凝重得让人窒息。众人围坐,面色沉郁,我将在秀山郡的所见所闻详细道出,众人皆陷入沉思。
许久,左丞相刘文海率先开口:“陛下,改土归流乃是利国利民之举,可这些部族特权阶层只看重自身利益,不愿放弃旧有特权,实在棘手。”
老刘这话说了等于没说,在我看来他也就是为了缓和一些一直没有人开口的尴尬。
右丞相俞法晨微微点头,接着说道:“确实,强行推进恐生变故,但若放缓步伐,又恐错失改革良机,影响大理国的长远发展。”
好吧,两位丞相都开始打官腔了,我不由的有了一些火气。
礼部尚书李达文也忧心忡忡地补充:“如今边境局势尚不明朗,内部再出乱子,大理国怕是腹背受敌。”
李达文算是说到了点子上,他的话立马让众人讨论了起来。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却始终未能找到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一时间,厅内再次陷入沉默,只有沉重的呼吸声。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时,一直沉默的高敬之突然站起身来,神色冷峻,语出惊人:“陛下,臣有一策,可转移矛盾。我们不妨发动一场战争。”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原本寂静的厅内瞬间泛起一阵轻微的骚动。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高敬之,眼中满是震惊与疑惑。
高敬之却神色自若,继续说道:“当下,蒲甘屡屡骚扰我国边境,百姓苦不堪言。我们正好以此为借口出兵。那些部族首领和特权阶层,平日里养尊处优,在部族中也能做到一呼百应。通过这场战争,让他们参与其中,既能消耗他们叛乱的能力,又能将国内因改土归流产生的矛盾转移出去。待他们在战争中死伤大半,即便再有不满,也无力影响大理国的稳定。”
厅内再度陷入死一般的寂静,众人沉默不语。我能感受到,每个人都在内心深处权衡着这一计策的利弊。
这一招,的确毒辣,以战争为手段,解决内部矛盾,看似简单有效,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战争一旦爆发,生灵涂炭,无数家庭将支离破碎。但是我作为一国之君,最不愿看到的还是战争变得不可控,一旦战事变的不可控那么我大理国要付出的可能更多。
高敬之的方略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豪赌。
我的内心在痛苦地挣扎着。一方面,我深知高敬之的计策或许是当下解决危机的最快途径,若不及时化解内部矛盾,大理国必将陷入内乱,百姓同样会遭受苦难;另一方面,战争的不可控让我不敢轻易的做出决定。
犹豫再三,我缓缓开口:“此计虽能解燃眉之急,却太过残忍。战争一起,多少百姓将流离失所,朕于心不忍。”
高敬之微微躬身,说道:“陛下宅心仁厚,臣深知陛下爱民如子。但如今局势危急,若不采取果断措施,待内部矛盾爆发,其后果将更加不堪设想。这场战争只要把握好尺度,或许能以一时之痛,换取大理国长久的和平与稳定。”
高敬之显然是知道我的于心不忍只是一个托词。
众人依旧沉默,我知道,他们都在等待我的决定。此时的我,仿佛置身于悬崖边缘,每一个选择都关乎着大理国的生死存亡。
最终,我长叹一声,沉重地点了点头:“罢了,事已至此,也只能如此。高敬之,此事便全权交予你去办。务必做好周全部署,把握好尺度。”
高敬之领命退下,其他人也纷纷告退。待众人离去,后叫住了两位丞相。
刘文海走到我身边,轻声说道:“陛下,做出这个决定,您定是艰难万分。但臣相信,这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我的这位老伙计,看样子这条毒计他也是想到了,只是不愿意自己说出来而已,高敬之替他说了,他也就轻松了。
我苦笑着摇了摇头:“刘丞相,朕虽为一国之君,却也有诸多无奈。这战争一起,不知要背负多少人命。”
俞法晨也上前一步,说道:“陛下,高敬之的计策虽狠辣,但从大局来看,确有其道理。蒲甘骚扰边境已久,此次出兵,也是为了保卫百姓,师出有名。只要高指挥使能像陛下说的那样把握好尺度就行了。”
好嘛,感情你们两个老狐狸都想到了,就是不自己说。看来高敬之还是太年轻了啊。
我微微颔首:“朕明白,只是这心中的负担,实在沉重。两位丞相,你们要协助高敬之,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切不可让士兵们寒心,更不能让百姓受苦。”
那既然你们装迷糊,我就做圣人吧。
刘文海和俞法晨齐声应道:“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
接下来的日子里,大理国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战争。高敬之迅速调兵遣将,制定作战计划。他一面派人深入边境,搜集蒲甘的军事情报,一面组织将领们商讨战略战术。那些部族首领和特权阶层,在朝廷的号召下,虽心怀不满,但也不得不派出自己的兵力参与战争。
高敬之也是一个聪明人,为了不让那些部族首领记恨自己,把兵部尚书林墨推了上去,林默怎么可能来接这么个烫手的山芋呢?
最后,这些从大理国本土与高棉郡调往蒲甘边境兵城的五万人,由多罗刀担任主帅、黑豹、崔浩虎、旦当驻军指挥使乌瑞鑫三人为副帅。
这个人员配置,我也表示赞同,同时也发现高敬之越来越毒辣了。
林墨也在官场浸染了这么久,发现自己推脱不掉,最后就负责给大军押运粮草了。
几日后,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王都的宁静,信使快马加鞭,呈上一份沾染着征尘的军报。展开军报,只见上面详述着我大理国五万大军进驻边境的后续情况。
我军进驻边境的消息,如疾风般迅速传入蒲甘境内。蒲甘也不敢懈怠,立刻调兵遣将,修筑防御工事,准备与我军一决高下。
初次交锋,战场之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彻云霄。烈日高悬,映照着士兵们坚毅的面庞与寒光闪烁的兵器。
我军士兵士气高昂。蒲甘军队也不甘示弱,依托着提前构筑的防线,顽强抵抗。一时间,刀光剑影交错,双方陷入了激烈的鏖战。箭矢在空中呼啸而过,不断有人倒下,但士兵们毫不退缩,奋勇向前。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夜幕降临,双方暂时收兵。
接下来的几天双方也陆陆续续的交战了几次,双方互有胜负。战场上横七竖八地躺着双方士兵的尸体,鲜血染红了土地。然而,我军凭借着顽强的斗志,成功向前推进了八十里。
主帅多罗刀迅速整理战果与损失,上报朝廷。他详细记录了歼敌数量、缴获物资,以及我军将士的伤亡情况,行文严谨,条理清晰。
与此同时,乌瑞鑫也密报了这一战的实际战果与战损。待我仔细比对两份报告,发现内容竟毫无差别,心中不禁对多罗刀的坦诚与尽职感到欣慰。
这不仅体现了多罗刀的正直,也意味着我军内部信息传递的准确与通畅,为后续作战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更让我放心的是,多罗刀已经知道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了,但是他依旧不打折扣的执行,这让我对他的信任不断的加深。
随着军报的不断传来,战争也在不断的推进,国内的矛盾似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那些原本心怀不满的部族首领和特权阶层,因兵力的损耗,说话的底气也是越来越弱了,各地实施改土归流的官员上报的情况也都是顺利实施。
尤其是吴其平,这位高棉郡的总督。他上书说:朝廷此举实在英明。崔浩虎的族兵在战场上折损了一小部分的消息刚传到吴哥城,占族的首领因陀罗就找到了他,表示愿意服从朝廷的决定。
看到这些好消息,我也是松了一口气。但我深知,这只是暂时的平静,战争结束后,如何安抚这些部族,如何重建边境,如何恢复百姓的生活,将是摆在我面前的又一系列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