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整顿六部
陈明远、杨威、刑部尚书赵德全三人走出御书房,面色铁青。他们争取了半个时辰,却未能撼动萧瑾设立督察院的决心。
"林焱这厮太狡猾了。"陈明远咬牙道,"借督察院之名,实则要整顿六部。若让他得逞,我等这些老臣都要被架空。"
杨威沉声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依我看,该联合各部衙门上书反对。"
赵德全摇头:"单纯反对没用,要抓住关键。督察院名为监察,实则是要染指各部职权。我们要从这个角度做文章。"
三人走到偏殿,正巧遇到吏部右侍郎范世卿。范世卿向来与陈明远交好,见状凑了过来:"三位大人这是?"
陈明远与另外两人交换了个眼色,把范世卿拉到一旁:"范大人可知督察院之事?"
范世卿面色微变:"刚听说了。此事若成,只怕六部都要受制。"
"正是此理。"陈明远压低声音,"范大人在吏部任职多年,可否写份奏折,详述督察院对吏部选官权的影响?"
范世卿迟疑道:"这...未免太过直接了吧?"
赵德全道:"无妨。你就从制度层面分析,不涉及私人。只说督察院如何妨碍吏部正常运转即可。"
范世卿想了想,点头应下。
与此同时,林焱正在自己的书房中翻看各地呈报的奏折。他早料到保守派不会善罢甘休,所以留了后手。
"大人。"管家进来禀报,"江南漕运使周大人遣人送来密信。"
林焱展开信件,看完后露出一丝笑意。他立刻修书一封,交给管家:"派可靠人手,连夜送到周大人手上。"
管家领命而去。林焱踱步沉思,忽然想起一事,让人去请萧瑾。
不多时,萧瑾便来到书房。
"何事这么急?"萧瑾问道。
林焱将周漕运使的密信递过去:"陛下请看。"
萧瑾看完,眉头微皱:"户部克扣漕运银两一事当真?"
"千真万确。"林焱道,"而且不止漕运,盐铁、茶马各处都有账目出入。臣已让周大人整理详细清单,想来很快就有结果。"
萧瑾露出思索的神色:"你是要用这个制住陈明远?"
"不止是制住他。"林焱解释道,"漕运、盐铁、茶马这些要害处,都是因为户部与工部职权不清,才让一些人有机可乘。有了这些证据,整顿六部的理由就更充分了。"
萧瑾点头:"此计甚妙。不过老太师那边..."
"已经请示过了。"林焱道,"老太师也觉得应该整顿,只是建议稳妥行事。"
正说着,外面又传来禀报:"陛下,李大人求见。"
"宣。"萧瑾道。
李光远快步进来,行礼后道:"启禀陛下,刚刚得到消息,有十三位言官联名上书,反对设立督察院。"
"十三位?"萧瑾看向林焱,"比预想的要多啊。"
林焱不以为意:"正常。这些言官大多与六部有关系,自然要为主子说话。"
李光远继续道:"他们说督察院僭越六部职权,有违祖制。还说此举动摇国本,请陛下三思。"
"祖制?"林焱冷笑,"当初设立都察院时,不也说违背祖制?现在都察院可是朝廷重器。"
萧瑾沉吟道:"言官们既然上书了,总要给个说法。"
"依臣之见,"林焱道,"不妨让这些言官与六部官员当面论一论何为祖制、何为国本。臣倒要看看,他们如何解释眼下的弊端。"
萧瑾眼睛一亮:"你是说..."
"臣以为可在殿前开一次廷议。"林焱解释道,"让支持和反对的双方都说个明白。如此一来,是非曲直,自有公论。"
萧瑾点头:"准。就定在三日后。李爱卿,你去安排。"
等李光远退下,萧瑾问道:"你就不怕他们借机生事?"
林焱胸有成竹:"正要他们生事。越闹得欢,越说明现行制度有问题。到时候整顿六部,反而更顺理成章。"
就在这时,管家又来报:"大人,周漕运使的回信到了。"
林焱展开信件,看完后递给萧瑾:"陛下请看,这是近五年来户部克扣漕运银两的详单。光是漕运一项,就有二十多万两银子去向不明。"
萧瑾仔细看完,冷笑道:"好一个陈明远,难怪这么急着反对督察院。"
林焱道:"这还只是漕运,其他各处的账目还在清理。臣估计,总数只会更多。"
"那就等廷议时..."萧瑾意味深长地说。
林焱点头:"臣明白。"
三日后,金銮殿上,群臣济济。
萧瑾高坐龙椅,环视群臣:"诸位爱卿既然对督察院有异议,今日朕就听听大家的高见。"
吏部右侍郎范世卿第一个出列:"陛下,臣以为督察院有三大弊端。其一,干预六部职权,打乱行政秩序。其二,监察过度,有碍政务推行。其三,权责不明,易生新的弊端。"
林焱站出来:"范大人此言差矣。督察院的职责是什么?是在现有体制下,研究如何防范弊端。这与六部职权并不冲突。"
"此言差异。"兵部侍郎何正道出列,"若真如林大人所言,为何不把这个职责交给都察院?何必另立衙门?"
"何大人有所不知。"林焱解释道,"都察院主要是纠劾,而督察院重在治理。好比一个人生病,大夫要开两个方子,一个治标,一个治本。都察院和督察院,就是这两剂药。"
这个比喻让不少人点头。但反对的人显然不会轻易罢休。
礼部侍郎张明德站了出来:"林大人说得好听,可若督察院染指六部职权,岂非喧宾夺主?"
"张大人此言差矣。"林焱道,"臣倒要问问,现在六部职权可有明确界限?以漕运为例,户部管钱,工部管河道,可每年亏空的银两却不知去向。"
此言一出,满朝震动。陈明远脸色大变:"林焱,你这是何意?"
林焱从袖中取出一份文书:"陛下,这是江南漕运使周大人呈报的账目。近五年来,光是漕运一项,就有二十余万两银子去向不明。"
"放肆!"陈明远厉声道,"漕运账目向来由户部经管,哪轮得到你林焱置喙!"
林焱不慌不忙:"正因由户部经管,所以臣才要问个明白。这二十多万两银子,究竟去了何处?"
陈明远还要分辩,萧瑾开口了:"把账册拿来朕看看。"
林焱将账册呈上。萧瑾仔细翻看,脸色渐渐沉了下来。
"陈爱卿,"萧瑾冷声道,"这些银两可有解释?"
陈明远额头冒汗:"这...容臣查明后再..."
"不必查了。"林焱打断他,"臣手上还有盐铁、茶马各处的账目。若陈大人不信,大可一一清查。"
满朝哗然。支持设立督察院的官员纷纷出列,开始诉说六部职权不清导致的种种弊端。
就在争论最激烈时,老太师忽然开口了:"都别吵了。依老夫看,要害不在督察院,而在六部职权不清。不如趁此机会,好好理理这笔账。"
众人一愣。林焱心中暗喜,知道机会来了。
果然,萧瑾接过话头:"太师说得对。既然如此,朕决定,即日起全面清理六部职权。督察院就设在太师门下,专责此事。"
满朝震惊。所有人都没想到,一场关于督察院的争议,最终竟演变成整顿六部的契机。
散朝后,老太师把林焱叫到跟前:"你小子打的好算盘。借督察院之争,逼出六部弊端,为整顿铺路。"
林焱拱手:"太师过奖。此事若无太师相助,臣也难以成事。"
老太师捋须道:"且记住今日一事。要推行新政,光靠强行推动是不够的。要让反对者自己露出破绽,才能事半功倍。"
林焱郑重点头:"臣谨记教诲。"
走出殿门,林焱看到候在一旁的萧瑾,会心一笑。新政第一战,他们赢了。而这,仅仅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