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想铲屎 作品

第332章 “秘书”

“吃点羊肉吧,饿死了,快给我们准备个火锅,记得再来一碟冻豆腐。”

伸了伸懒腰,揉了揉发酸发胀的眼睛,长时间盯着竹简上的字来看,感觉视线都快模糊了。

熊洪从座位上站起,吩咐守在旁边快瞌睡着的白茅,“我让熊火他们白天帮我准备的食材放哪去了?把火炉提过来,让大家吃点东西再回去休息。”

“行了,今晚就到这里吧,剩下的材料,等明天,最后一天开完再整理,不用着急。”

夜晚虽然没有敲响铜钟,但滴漏已经换了十来次,熊洪估摸着也差不多快到凌晨了。

但宗庙里依旧点燃着十几盏更为明亮的油灯,被烟熏的默默流泪的族人们,听到族长发话,也停下手中的事情,纷纷从座位上站起来,揉腿的揉腿,捏腰的捏腰,原本沉默安静的氛围瞬间就热闹了起来。

“族长,这些东西还差几份就抄完了,要不我带着人再写一会吧?”熊黑持着一卷竹简,上面已经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小字,“明天集议结束,这些村长们就得回去了,这些记录着筹划和决议的竹简,今晚不抄完,就没办法让他们带回去了。”

为了防止这些刚刚“转职”成村长的部众,不熟悉现在的身份和职责,不至于过两天就把集议的一些决议给忘个精光,白天的集议结束后,熊洪又召集熊黑和今年通过考核的一些巫,趁着这两天晚上没什么事情,把这些材料给记录、抄写下来,每个村子分发一份。

这是熊部落第一份以竹简的形式正式下发的“公文”,也可能是这个时代最早的“官方”的政令。

用竹简的形式来下发“命令”,熊洪并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集议决定的计划,得依靠这些村子具体执行,熊洪又不可能每个村子再跑去说一遍,故而用竹简记录、用暴熊图腾印在上面,形成具有“部落命令”的“符文”,就很有必要了。

这也是天天翻阅这些简牍,从而产生的一个想法,熊部落需要一个类似于后世“官僚机构”的组织,来协助熊洪处理各类事务,提供相关的事实、信息以及建议,并督促族人执行。

而这种承载着“部落命令”的“符文”,或称公文、文书、文件,以后世的眼光来看,其实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生产扩大的产物。

它本身只是一种工具,是伴随着阶级、国家、文字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生产的继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的政治生活与经济活动中都要凭借文书这一工具来进行彼此间的联系。

“唔……先不抄了,明日我们集议的时候,让骨语、熊草他们来抄写吧,这些决议也没有什么好保密的,你们继续到议事堂随行记录。”熊洪摆摆手,制止了熊黑继续“卷下去”的危险想法,现在这点决议就要花大半天的时间来记录、整理,要是以后规模更大了,岂不是一天要干二十四个时辰?向天再借十二时辰?

下发传达集议决定是没错,但不是这种做法。

“不抄了不抄了,今晚就到这吧,”话音未落,白茅已经带着两个“护卫”把炉子、铜锅以及陶罐和食材都拿到了宗庙里。

“来,大家忙了这么久,该吃点东西了,可惜酒还没有酿好,不然下雪天吃着火锅唱着歌……喝着酒,也是美事一桩。”

族人已经习惯熊洪族长偶尔吐出的一些“听不懂”的词语,但加班这么久,肚皮着实有些饿了,尤其是闻到锅里冒着香气的汤底,不少巫师的肚子不争气地“咕咕”叫了起来。

护卫们将几个陶制小碳炉摆放在桌上,四个人共用一个,旁边摆满了准备好的食材,熊黑仔细看去,有羊肉、鸡肉、鱼片等肉食,还有菌菇、笋干等泡发好的食材,另外在冬天非常稀少的油菜苗、豆芽以及萝卜片也有一些作为点缀,甚至每个桌子上还有冻豆腐和豆皮豆干等豆制品。

“嗯,不错,真够丰盛的,而且熊火他们切菜的技艺越来越好了,”熊洪夹起一片鲜嫩的鱼片,放到滚烫的锅中只是稍微烫了一下,鱼片便从近乎透明瞬间就变成了奶白色。

放到装着薤末、酱油、葱花的小陶碟里,沾上一下便放到口中,品尝着舌尖传来的美味,熊洪不由地称赞道,“得让族人们好好学一学这个技术,除夕让大家都品尝品尝。”

“族长,这可不是熊火他们切的,而是骨余,”熊黑也夹起一块薄薄的羊肉,放到碗里,呵呵一笑,“熊火他们做菜还行,就是切这些肉食,尤其是切成这种小片的,可不是太熟练。”

熊洪恍然大悟,难怪,这种每片厚薄均匀的肉片,的确不是熊火他们这些“厨师们”的风格,他们更喜欢大块大块的,更加有嚼劲,当然也更省事。

“要说是片鱼,那骨余绝对是这个,”另外一个族人抹了一把胡须上沾着的薤末,伸出右手的大拇指,称赞道,“就前两天,我正好看到他在杀鱼,每条鱼身上都被用刀划了十几下,但仔细看的话,就发现刀痕的深浅几乎都一样——就是那天中午你说非常好吃的蒸鱼。”

“哦!原来如此!”坐在他旁边的族人一拍脑袋,“我就说,这肯定不是熊灶这家伙做的。”

“那倒不能完全这么说,至少蒸的时候是熊灶蒸的……”

几筷子肉片一下肚,热气腾腾的食物驱散了夜间的寒冷,也将这些族人的精神给调动了起来。

美食,总能让大家快速地找到共同话题。

熊洪听着周围巫们的讨论,时而也参与进来,说上几句大家一知半解的话,惹得众人哈哈大笑,空气中充满着欢快的气息。

熊洪在部落里的还是很“平易近人”的,本身就没有什么太大的架子,虽然“武力值”很高,但族人们对他的尊敬多于害怕,而他也觉得这种相处方式非常好,让他感觉很是舒服。

部落现在条件好了,加班也有“夜宵”供应,不像以前,秋收时连夜脱粒,又累又饿,只能等第二天吃早饭。

一顿火锅吃了快半个时辰,散场之后,熊洪泡了泡脚,便回到房间里沉沉睡去,接下来的集议以及部落发展,需要更多的精力去筹划。

从去年集议开始,熊洪就有意地引导族人承担不同的职责,并且也给大家安排了合适的岗位,而从今年取得的结果来看,这种方式很是成功,给熊洪分担了很多在具体事务的压力。

尤其是熊洪不在部落的这几个月,整个部落依旧运转如常,虽然没有熊洪在时那么多的创新,但依旧称得上良好。

当然在年初分配好任务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随着部落的不断发展,规模也会越来越大,遇到的问题肯定也会越来越多,这就需要熊部落要有个以族长、巫为首的“决策部门”,安排不同职责的“官员”,根据部落的整体情况,将各项任务、资源分配给他们。

这样一来,熊洪就得需要一些族人脱产,从事这些决策、组织、管理、监督的工作,也就是熊部落的“大脑”。

这个想法之前只是跟熊巫提过一些,系统性的内容,熊洪还没有梳理出来,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准备和筹划。不过这不影响熊洪想要将一些繁琐的工作分发下去的决心。

原本部落规模小,就像现在的貊部落和乌部落,几十上百人的,一个族长管狩猎战斗,一个巫管祭祀采集,顶多再加几个小队长,就能把整个部落管理的井井有条。

但熊部落现在就不行了,村子越来越多,工坊也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管理也得与时俱进,匹配实际的需求。比如要让熊洪再具体负责耕地的种植、牲口的养殖、工坊的生产,再给他三头六臂,也是忙不过来的。

现在这种集议的方式,只要稍加改动就能很好地运转起来,不管效率如何,总比一团乱要好,毕竟“敲出来的代码就算是一坨答辩,只要能正常运转,那也不要轻易去动他。”

况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过来也影响着生产力么,这个道理熊洪还是懂的。

集议的最后一天,熊洪能感觉到众人眼底的疲惫和如释重负。

这几天疲惫的不止是熊洪,各个村长也都很难熬,既要将整年的情况讲清楚,又要按照部落的要求制定行动计划,甚至还要考虑人员调配、物资运送、工具使用等一些具体的工作,这让各个村长们,一个头两个大。

不过不是没有村长想到了解决办法,比如水村,水草就带着山岚和石岩参与集议,这两人处理部落事务的经验要比他丰富,对村子的情况更是了解细致,唯一欠缺的就是水草这种被熊洪称为“闯劲”的想法和行为。

而类似这种带着村子里“智囊”的方法,也让其他村长直拍脑袋,这几天累的半死,为啥不让那些拿到“熊部落教授”铜牌的族人来记录、整理?

除了村长外,每个村子少说都有1-2人通过了考核,完全可以胜任这个要求,来充当一下“记录员”的角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