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神书问世
“三哥,这条路在明年开春前一定能修通。这次多亏有你,如果光是凭寨里的人力,恐怕到后年都不一定能完工。”
王松林见了方唯,忍不住感慨了一番。
他说的是实话,在这个干工程主要靠人拉肩抗的年代,人多就是力量大。
方唯由于身份不同,而且下塘大队还承担着全县的稻种供应,所以他一句话就能调来上千人的劳动力。
要是换做王松林自己,即便是开出每天一元的补贴,估计也拉不来人。
队里不同意的话,社员也没办法外出干活。
“这条路对瑶寨很重要,咱们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把事情办成,不是哪一个人功劳,而是所有人的功劳。松林,你先忙,我去寨里看看稻子的情况。”
方唯笑着摆了摆手,仅凭他自己是不可能完成修路的任务的。
瑶寨付出的人力、金钱还有粮食,加起来也是一笔庞大的开支。另外,公社愿意提供援助,也是因为瑶寨是县育种基地的杂交水稻材料的主要供应者。
他不愿意把所有的功劳都归到自己的名下,这不公平。
随后,他去了寨里,查看了水稻的生长情况。
稻子已经进入了结实期,沉甸甸的稻穗预示着丰收在即。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种粳稻杂交水稻,意义重大,他不来看一眼心里不踏实。
实际情况比他预料的还要好,这一波稳了!
方唯回到家,已是傍晚时分。
堂屋里很热闹,关崇阳、孙道人、吴茂盛和高青山以及方平等人正在聊天,一个个兴奋的不得了。
“老三回来了我们正在讲今天下午的趣事。河里的水位不是下降了吗结果到处都是鱼,一网下去,拖都拖不动。”
方唯和大家打了招呼,关崇阳笑呵呵的说了今天下午发生的事情。
位于队里的河段突然涌来了的大量的鱼虾,赵金生带人撒网捕捞,起码捞了几千斤活蹦乱跳的鱼。
其他的生产队也差不多,听说都大有收获,也不知道这些鱼从哪里来的。
活鱼不好储存,郑虎决定各个生产队自己分了就行,不用上交大队。分了鱼,他们几个就到了方唯这边,晚上准备吃“全鱼宴”。
“还有这么好的事情那值得喝两杯。”
此时田桂和阿姐王竹韵正在厨房里忙活,盘莲在外面招呼客人,看到男人回来了才进屋歇息。
方唯也搞不清楚这是啥状况,有些事不必刨根问底,反正河里的鱼虾都是无主的,有得吃就行。
晚饭还真是吃“全鱼宴”,有【剁椒鱼头】、【香辣鱼块】、【鲫鱼豆腐】、【酒糟鱼】等等,大家都吃的很开心。
方唯拿出了米酒,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储存,米酒的口感更加醇厚。
“老三,这酒越来越好喝了。”
方平砸吧砸吧嘴,又给自己添了一杯酒。
阿公和关老爷子不能多喝,两人都是浅尝即止,孙道人现在对他俩的要求可严格了呢。
高青山和吴茂盛多了几杯,吴茂盛有些上脸,脸色通红。
“吴老,你也少喝两杯吧,等吃完饭我还找你有事,你喝醉了可不成。”
方唯不好硬劝,只好说自己还有事找吴茂盛。
对方果然放下了酒杯,问道:“你找我能有什么事莫非有人大发慈悲,准许我回城了”
回城当然是开玩笑,他们这些人要走肯定会一起走,没道理让吴茂盛一个人回去。
其实吴茂盛也知道这个道理,开个玩笑而已。
“我这边历经多年撰写的【杂交水稻育种手册】,基本完稿,这不第一时间请您看看,还望您老多提意见。”
方唯笑了笑,揭开了摸底。
一听是这事儿,吴茂盛顿时来了精神,酒也不喝了直接把酒杯扣在了桌子上。
“赶紧的,现在就拿给我看看。”
对于他来说,这事最重要,吃饭喝酒算什么都得往后排。
方唯没说话,结果关崇阳和高青山都急了,一个劲的催促他去把手稿拿出来。实际上到了这会儿,大家都基本上吃好喝好了,一个个哪还耐得住
方唯很无奈,随即起身去把手稿拿了出来。
大家也不吃喝了,都离开了桌子去洗手。他们对方唯的手稿都怀着一种朝圣的心情,生怕自己手上不干净,碰了手稿就会弄脏。
几个女人也随即把桌上的东西撤下去,然后仔仔细细的把桌子擦了几遍。
方唯将手稿递给了吴茂盛,在座的只有对方是农业方面的专家,也是最识货的那个。
吴茂盛很有耐心的一页一页翻看,看完一页随手递给了高青山,以便让大家传阅。在座的,比如像关老爷子就可能看不懂,但并不妨碍他观看手稿的热情。
“方支书,你的手稿这么厚,一时半会也看不完。但我就看了一少部分,已经深受震撼。这本书要是能出版发行,对于咱们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可是一件大好事。”
吴茂盛翻看了半个多小时,终于停了下来。
这份手稿可不一般,需要细细的体会,这点时间哪能看得完当然,他也不会把人家的手稿拿走,这点边界感还是有的。
“支书,你是不是还没有抄写我建议你赶紧多抄写几份,要是一不小心弄坏了手稿,那可是天大的损失。”
高青山建议方唯先不要忙着修改,当务之急是赶紧誊写几份出来。
或许是他多虑了,他总觉得只有一份手稿不保险,万一出了意外使得手稿受损,那简直是一场灾难。
他虽然不是搞水稻育种的,但基本的常识还是有的,知道这份手稿的珍贵。
“嗯,老高你说的有道理。这样,吴老,我明天就开始抄写,等手稿有了副本之后,我再拿给你看。”
方唯从善如流,接受了高青山的建议。
此时,大家都见识了这份手稿,便将手稿整理好交还给方唯。
“老三,你准备出书吗”
方平能看懂一部分,毕竟也从事了那么长时间的育种工作。
出书对于农民来说实在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所以问这句话的时候也充满了不确定的意味。
“我会试一下,到底能不能出版发行还不好说。”
方唯笑了笑,没有给出肯定的答案。
稍后,大家便起身告辞,时间不早了人家也该休息了,更何况盘莲还有身孕。
方唯把手稿放进了里屋,然后把关崇阳和孙道人送了回去。
翌日。
方唯一早去了二队的知青宿舍,让姜霞找几个字写得漂亮的知青,帮自己抄写几份手稿。
“我和琳琳就行啊,我俩的字都写的不错,你看行吗”
姜霞毛遂自荐,同时还捎带上了楚琳琳。
方唯点点头,便带着两人去了大队部,让她俩在办公室抄写手稿。
他自己也没闲着,手稿每一页都有编号,三个人分开抄写,每一页手稿抄写三份,合起来就是完整的三本副本。
刚好于浩从外地跑业务回来,在厂里也没啥事,盘莲就让过来帮方唯抄写手稿。
四个人一直忙活到傍晚,中午饭都是阿姐送到大队部吃的。
然后第二天继续,前后用了五天的时间才完成了手稿的抄写工作。
除了方唯的底稿,抄写出来的手稿就有四份。方唯拿了一份给吴茂盛看,另外邮寄了一份去京城。
他当时在京城开会的时候认识了科技出版社的一位主编,当时两人聊到过【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手册】,人家很感兴趣,说会尽力帮助方唯把此书出版的。
出版社接到了方唯的手稿,主编立刻请农科院的相关专家提供一些专业意见。
农科院的专家细细审核了这份手稿,无不感到非常的震惊。
尽管方唯已经尽量贴合这个时代了,但有些东西却已经超越了专家们的认知。难怪人家起的书名叫【杂交育种技术手册】,这份手稿完全可以当做杂交水稻育种的技术指南。
其内容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可做操作性,而且理论体系也很完备。
“真是不可多得优秀著作。”
专家给出的专业意见高度一致,那就是出版社淘到了一本用优秀都不足以形容好书。
出版社的主编大喜,马上决定出版此书。
不久后,方唯接到了这辈子的第一笔稿费,一共是400元。
这年月也是有稿酬的,50年代的稿酬要高一些,反而是到了60年之后,稿酬还降低了,降低的幅度大约有一半。
一本足以改变大多数人命运的科技著作,稿费只有区区的400元,这要是在方唯的前世,说出去谁信
方唯不在意这些,他还挺高兴。要真是在乎能赚多少钱,他就不会公开发表这本手册。
当然,这本手册严格说起来应该叫入门篇,后续应该还有基础篇、进阶篇、精华篇等等。也就是说这本手册涵盖的只是最基本的东西,方唯并没有把全部干货拿出来。
一下子拿出来的干货太多了,反而不是啥好事。
这本手册对于当前的农业生产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等效果不断地衰减之后,方唯会适时地放出更多的东西。
“三哥,你成为大作家了啊!不对,不应该叫作家,应该叫农业领域的科学家才对。”
出版社在寄来稿费的同时,还寄来了几本样书。
方家这两天热闹非凡,不断有人来欣赏方唯的“大作”,都快把他捧上天了。
盘莲尤其高兴,自己的男人有本事,她也会觉得脸上有光彩,不管走到哪儿都会提一句男人出书的事情。
出版图书,对于偏远地区的农村来说,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
大家在替方唯感到高兴的同时,对他的崇拜之情愈发的热烈。就一本书,让方唯的威望达到了顶点,他不仅仅是瑶岭公社的骄傲,也是全县人民的骄傲。
年轻的大队支书、全国代表、南光系列高产稻种的发明人、农业科学家,大作家等等,一连串的头衔被大家按在了他的头上,走到哪儿脑后都自带光环的。
“莲,别人触碰你男人也就算了,怎么家里人也跟着吹捧啊”
方唯无奈的翻了个白眼,想让盘莲冷静一些。
“我乐意,你管得着吗”
盘莲才不怕方唯呢,她这几天高兴得很,同样也十分享受男人带来的荣耀。
第二天。
国家级媒体报道了方唯的事迹,也特别提到了这本【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手册】。
这本书成为了当下的“神书”之一,各地的农业部门大批量的购买,除了科研院所之外,要保证每个生产队至少有一本。
在方唯的记忆中,当下只有【赤脚医生手册】、【民兵训练手册】的发行量可以和自己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手册】相媲美。
如果是前些年,他绝对不会选择出版这本书。但现在的形势又有所不同。
狠抓工农业生产成为了主流,各行各业都在“大干快上”,所以方唯才趁此时机出版了他的书。
主要不是为了给自己捞资本,方支书也是一个有情怀的人好吧
方唯是早上看到了报纸上的报道,结果仅仅隔了一天,他就被省内的各大媒体堵在了办公室。
【手册】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他自己的预料,随口应付了媒体,他便落荒而逃。
有道是祸从口出,他不希望接受任何的采访。
接下来几天,他都是早出晚归。天不亮就钻进了深山老林,直到天黑之后才敢回家。
“三哥,你一个人在山里一呆就是一天,都干什么了”
盘莲在这种时候不会和男人唱反调,方唯进屋,她就端上来了茶水,然后很好奇的问了一句。
“还能干啥,继续寻找珍稀草药呗。我今天往一号草药培育基地,移栽了21株草药,很厉害是吧”
方唯不愿意接受采访还有一个问题,上级并没有这样的安排,仅仅是之前国家级媒体的报道的跟风而已。
他已经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儿,现在只想安静下来。
还好,这样的局面只持续了三天。也不知道是哪位说了话,要求大家不要影响下塘大队的正常生产秩序。
世界顿时安静了下来,方唯终于可以准备好好过个中秋节了。
端午节没杀猪,中秋节前直接杀了120头猪,让大家好好过个节。
【养猪场】的宁乡猪基本上都达到了出栏标准,这一次分的猪肉全部都是这种猪猪肉。
【产出生猪,点数+27600,总点数:4201940点。】
养猪场还剩下1789头猪。
宁乡猪的饲养周期短,平均到180斤左右就可以出栏。不过,队里养的猪长得更好,这一次杀的猪平均体重达到了230斤。
但还是比不过之前的品种,以前养的猪平均体重都超过了300斤。
但大家回到家迫不及待的尝了尝,这种猪肉的口感却更好,肉质松软,肉香味十足,而且猪肉本身的腥臊味根本吃不出来。
方唯和家里人也对这种猪肉的评价很高,不说别人,看看小宝的吃相就知道了答案。
“老三,这个猪还能继续育肥不”
阿公吃了几块猪猪肉,同样是赞不绝口。
不过,这种猪哪都好,就是体型小了点。
“那就要更长的时间饲养才行,其实不合算,超过了一定的重量线之后,成本加大,性价比太低”
方唯随口回答了阿公的问题。
阿公虽然听不懂啥叫性价比,但对方的总体意思他能明白。
第二天就是中秋节,一大早,蒋玉芬、郭永清、农机公司的刘经理,县育种基地的王亮等人,不约而同来到了下塘大队。
他们赶在节日这天来,毫无疑问都是来买物资的。
前些年的形势比较紧张,大家都来的少,万一被当做投机倒把抓住,就很麻烦。这两年的大环境宽松了一些,大家也就少了很多的顾虑。
“玉芬姐,恭喜你荣升收购站站长。”
方唯有一段时间没见蒋玉芬了,对方前不久当上了站长,混的挺不错。
“有啥好恭喜的,芝麻大的官都算不上,整天还累的贼死。不像你,你现在可是名满天下,以后要多关照姐姐我哦。”
收购站的站长的确算不上“官”,但手里权力可不小。
不过蒋玉芬这人脸黑,不爱跟人拉关系攀交情,否则也不会过节还得自己买物资。
“今儿要买点什么”
一堆人坐在他的办公室,他得一个个的打发,所以也顾不上多聊。
“我要100只鸭子、100只鸡、100斤鸡蛋,可以吗”
“可以!你去找郑队长。”
方唯写了一张条子,交给了蒋玉芬。
蒋玉芬道了一声谢,就拿着条子去找郑虎。她要这么多的鸡鸭和鸡蛋,要给站里的人分还要给亲朋好友分,其实并不多。
“郭叔,你需要什么”
接下来轮到郭永清,他今年额心情好,所以跑来帮单位采购一些物资。
别看他已经靠边站了,但随着大环境的逐渐宽松,他在县里又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单位领导见了他总是陪着笑脸,所以他才会帮单位搞点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