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李承乾想要看史书的要求,李放心中一震,知道此刻已经到了关键时刻。
他明白,不能再仅仅依靠几个人的空口白话去忽悠李承乾了。
早在李治向他透露自己的谋划时,李放就已经预见到会有这么一天。
李承乾再怎么不堪,也是李世民精心培养的储君太子,绝非那么容易就能被李治轻易糊弄过去的。
面对李承乾的请求,李放定了定心神,随后朝他摆了摆手,语气平静地说道:“你先坐下,不必如此隆重。看史书这件事,好说。”
“多谢先生。”李承乾立刻顺杆往上爬,脸上露出一丝喜色。
“欸!”李放摇了摇头,抬手示意他稍安勿躁,“你先别急着谢我,听我把话说完。”
李承乾一愣,心中疑惑,李放既然已经答应了,还要再说什么?
但他有求于人,只能按捺住内心的激动,老老实实地坐下,等待李放的下文。
“其实吧,对于一开始要不要将消息透露给你,我是很矛盾的。”李放慢条斯理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犹豫。
他斜眼瞥了李承乾一眼,眼神中并没有多少善意。
李承乾忍不住问道:“这是为何?”
“你说呢?”李放没好气地反问道,“掌握穿越之术的是你弟弟,不是你。我帮了你,我能有什么好处?万一你再把你弟弟给杀了,我不就平白损失了一个世界的资源?”
李承乾讪笑着,试图解释:“先生这是说哪里的话,我怎会……”
话到一半,他突然愣住了,怔怔地看着李放,随后缓缓将头转向李治。
李放这话里有话啊!
听他的意思,似乎是要扶持李治登基为帝?
李治那边,虽然对李放如此露骨的说法感到惊讶,但也懂得配合。
他赶忙装出一副吃惊的样子,瞪大了眼睛看着李放,仿佛对此毫不知情。
其实,他也不用怎么装,因为他的确很惊讶。
“先生此话何意?”李承乾装不下去了,脸色变得有些难看,腾的一下站了起来,话中有些怒意。
“你看?我就说你会急。”李放摆了摆手,示意他坐下,“我知道你很急,但你先别急,听我把话说完。”
见李放并没有翻脸的意思,李承乾扫视了一圈,发现周围并没有什么刀斧手之类的埋伏,这才稍稍放下心来。
他缓缓坐了下去,不过,他的身体下意识地朝李治的方向靠了靠,若有危险,他还得靠李治逃命。
而且,看李治那样子,似乎并不清楚李放的打算。
见李承乾安静了下来,李放继续说道:“本来我是这么打算的,你那兄弟魏王不是什么好玩意,但你也好不到哪里去!”
李放略带鄙夷地看着李承乾,语气中带着一丝嘲讽:“大唐太子啊!盛唐兵锋所指之处,塞外蛮夷无不束手。你身为太子,竟然去崇拜突厥?一个自己国家的手下败将。”
“我倒是想问问你,你是怎么想的?”
李放身体前倾,目光直视李承乾,过于靠近的距离给了李承乾很大的压力。
与此同时,赵祯也投来好奇的目光,他也想知道,这位大唐太子要如何解释史书上的记载。
毕竟,哪怕他们北宋在军事上屡屡失败,也没有皇室成员去崇尚契丹习俗的。
相反,契丹那边却在日复一日地被汉化,国内高层基本都穿汉服,也学儒道。
两相对比之下,赵祯更难理解李承乾的选择了。
面对二人的疑惑,李承乾脸皮再厚,也挡不住了。
他赤红着脸,胡乱摆着手,试图辩解:“这,这不过是史书曲笔而已!孤兵败而死,自然有人抹黑孤!”
说着说着,他的语气越发的坚定,到最后甚至理直气壮了起来。
只是心底又暗暗给李泰记上了一笔。
毕竟在他的视角里,李泰是胜利者,那关于自己的种种丑闻自然都是李泰炮制出来的了。
“先生还是勿要关心这些细枝末节了,继续方才的话题吧!”李承乾解释过后,生硬地转移了话题。
其实,历史上关于李承乾崇尚突厥习俗的记载,是充满了政治倾向的文学加工。
李承乾作为废太子,史书上肯定要凸显他的离经叛道,这样才得以彰显出李世民废黜其位的正当性。
而且,李承乾“突厥化”的行为,更映射了其“背离华夏礼制”的形象,加深了对其道德批判的理由。
有一个佐证就是,除了新旧唐书外,唐代笔记、墓志或是其他文献中,关于李承乾突厥化行为的直接佐证较少。
若此事真属于重大政治丑闻的话,不应该只局限于正史记载,民间记录也多多少少会提到一些的。
况且,在初唐,唐代上层贵族对于胡俗的喜好并不罕见。
比如李世民的称号“天可汗”,这本就是一个胡人的称号。
更何况,不少人攻讦唐朝皇室的一点不就是李唐有胡人血统吗?
事实上,经过五胡十六国、南北对立的四百年纷乱后,中原大地上已经有许多异族了。
许多风俗因此也变化了不少。
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中华民族是一种文化认同,而非血统。
真要让那些个扯李唐血脉的人穿越到唐朝,指着李唐皇室说他们是夷狄,看他们死不死就完了。
关于李承乾尚突厥习俗这件事,他的行为可能被单独放大了。
因为谋反事件,李承乾成为政治失败的“替罪羊”,而其他皇室成员的类似行为则未被过度批判。
见李承乾有些恼羞成怒的意思了,李放也点到即止,没有继续深挖下去。
但他还是一副不爽的表情,继续说道:“由于历史记载,我一开始考虑的是将九郎扶持为新的皇帝。正好,你造反起事,然后我们再把李泰搞下去,你父亲的嫡子就剩他一个了,我的谋划自然就成功了。”
“啊!!!”
李治大惊失色,刚才还是暗示,李放这怎么就摊牌了呢?
可面对李承乾投来的目光,李治还是尽力的在表演。
他赶忙摆手,语气慌乱:“不,不,我不行的!我怎能当皇帝呢?不成!不成!”
李治连连摇头,一脸的惊恐之色。
还不等李承乾说话,李放双手一摊无奈的说道:“可是,就你弟弟这幅模样,简直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又怎能君临天下?”
说话的同时,李放一边摇头,一边用恨铁不成钢的目光盯着李治,仿佛对他失望至极。
“本来史书对他着墨不多,我还以为他能担大事,现在看来,他还是不成器啊!”
叹息过后,李放趁着李承乾还没回过神来,对他说道:“所以,我才又考虑了你。相比李泰的阴狠,你这个太子起码占个名正言顺。故而,我才让九郎暗地里将历史透露给你,然后又对太宗陛下隐瞒此事。”
李放这一连串的话下来,李承乾早已晕头转向。
他沉思半晌,方才捋清楚头绪,目光复杂地看着自己的弟弟。
他实在想不到,有一天自己的幼弟也会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而这时,李治隐约已经明白了李放的打算。
他保持着脸上的表情,诚惶诚恐地站起身来,语气恳切:“兄长!小弟怎敢觊觎大位?自古为嗣者,若非嫡长,便是贤能,弟二者皆无,凭什么窥窃神器?”
说完,李治还半真半假地埋怨起了李放,怪他未跟自己商量,便自顾自地谋划。
“唉!”李承乾起身将李治扶起,语气中带着一丝宽慰,“我的弟弟,我又岂能不知?稚奴莫要惊慌,日后你我共享大唐天下便是!”
强行将慌张的李治按了下去,李承乾又朝着李放施礼,语气恭敬:“先生之诚,实乃世间罕见,先生所谋也是人之常情,在下又岂敢见怪。”
“太子果真不怪我?”李放坐在原地,抬起眉毛看着李承乾。
李承乾认真地回视李放,语气坚定:“果真不怪!”
“哈哈哈!”李放哈哈大笑,“看来,是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啊!”
“哪里,哪里。”李承乾同样也笑了。
方才有些紧张的气氛,霎时间荡然无存。
只是在几人的心里,刚刚生成的阴霾还在不在那就很难说了。
反正李放是不相信李承乾的心眼的。
“二位谈的如此顺畅,又怎能不把酒言欢?来,我给满上了。”赵祯此时也一脸笑容地过来凑热闹。
只是他那笑容,怎么看怎么有些奇怪。
不过此时李承乾与李放都没把注意力放在他的身上。
二人伸手接过赵祯递来的酒杯,一齐举杯。
“那就干了?”李放笑着问道。
李承乾笑容满脸,语气却十分坚定:“干!”
“叮!”
一声清脆的碰杯声,两个酒杯碰在一起。
不知有意还是无意,李放坐在那里,酒杯却还是比站起来的李承乾高上些许。
一饮而尽,辛辣的酒水让李承乾脸色变了变。
在他对面,李放将酒杯倒置,示意自己真的干了。
“唐朝史书,不日送上!太子放心便是!”
“好!先生果然快人快语!”李承乾畅快地看着李放,再次拜谢。
站直了身子,李承乾又朝着赵祯打了个招呼,然后说道:“我兄弟二人还有些事要谈,失陪了。”
李放伸手示意,语气轻松:“太子请便。”
李承乾回头看了眼李治,没说话,拔腿便走。
李治无声地叹息了下,然后用哀怨的眼神看了眼李放,迈步追了上去。
他们兄弟俩又有的聊了。
看着兄弟二人远去,等他们离开得足够远了,赵祯这才缓缓开口。
“你这招虚实结合、无中生有的手段倒是高明,一下子给那小子整不会了。不过他反应也不慢,九郎怕是被你害惨喽。”
李放丝毫不以为意:“这就叫‘假作真时真亦假’,我早就打算这么玩了。至于九郎嘛……”
他眼神深邃地看着李承乾兄弟的方向,意味深长地说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想要当皇帝,这条路可不好走。”
但很快,李放就画风大变,语气轻松地说道:“不过,我相信他能把李承乾糊弄过去。毕竟在贞观十六年,任谁也不会相信,李治能在未来登上皇位。”
李放想的不错,不管从什么角度看,这场夺嫡之战里,李治都没有上桌的资格。
这也是他两个兄长斗得再狠,都没有在意他的原因。
所以,他大胆地将自己准备助李治夺嫡的事说出来,然后再当着李承乾的面否决掉这个主意。
有很大的可能性,李承乾会相信的。
人畜无害的李治,他凭什么能当太子呢?
对于李放的推论,赵祯基本认同。
但他还是带着些疑惑看向李放:“只是,那史书你准备怎么解决?不让他看可不行啊,人家明说了要看史书原文的。”
前面李放做的还不错,可后面李放松口要让李承乾看史书,赵祯就不明白了。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除了真正的史书,其他后人杜撰的史书可是很容易被识破的。
李承乾可不是什么不学无术之人,伪作骗不了他的。
“这不是还有你嘛。”李放举杯示意,语气轻松,“史书可都要靠赵官家了,正好你家大臣差点坑了李治,你这个当皇帝的不需要还个人情吗?”
“我?”赵祯指向自己,一头雾水。
李放轻笑一声:“你大宋文人才子无数,翰林院那些编修,与其让他们吃闲饭,不如来助九郎一臂之力,编一部史书出来。”
赵祯终于明白了:“好啊,原来你打的是这个主意!”
宋在唐后,若是宋人编写史书,遣词造句肯定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
更何况二十四史中本就有一部宋朝编修的史书。
“回头我把《资治通鉴》借你,你找几个文人单独编撰李承乾造反和侯君集的生平这两段,又不用胡编整个贞观朝的历史,李承乾看不出破绽的。”
李放都计划好了,苦口婆心地劝赵祯答应下来。
但赵祯显然还有很沉重的道德包袱,剽窃抄袭他做了,现在李放又撺掇着让他编造历史。
他总觉得自己上了李放的恶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