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菜不蒸 作品

第314章 宣旨

李放颇有些玩味的看着徐钦,这个少年袭爵的国公,满脸的稚嫩之色。

可能是由于出身富贵,虽然已经十七岁了,在古代也不算小孩儿了,但行事做派还是比较情绪化。

不甘示弱的回视着李放,脸上写满了不忿。

“魏国公。”李放朝他笑了笑。

徐钦下意识的站直了身子:“先生有何见教?”

抿了抿嘴,徐钦务求不落下风,相对单薄的身躯也挺拔了些许。

谁知李放却不接他这茬,随口回了句:“没什么见教,只是打个招呼而已。”

“你!”徐钦有些恼火。

此人也忒无礼了,莫不是在戏耍自己?

只是,没等他把火气发出来,李放下一个动作就吓了他一跳。

只见李放朝后面招了招手:“那位内官是陛下派来宣旨的吧?且上前来,我看看陛下有什么旨意。”

“吓!”

徐钦是真的吓的一激灵。

皇帝的使者,岂能如此轻慢的对待?

回头指不定在朱棣耳边说些什么,这些人成事可能指望不上,但坏事可是强项。

而且,就魏国公府现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样子,本就不是横生枝节的时候。

李放这样的态度,又和徐妙锦走的这么近,真让来宣旨的太监误会了,那可就麻烦了!

“不得无礼!”徐钦赶忙厉声呵斥,“黄太监乃是奉皇命而来,你怎敢这般轻佻?如此岂非犯了慢君之罪?”

《明史·职官志》载:“宦官最高者为太监(正四品),次少监(从四品),次监丞(正五品)。”

在明初,“太监”是宦官的官职名,而非是泛指,所以以姓氏加太监二字,便足以表示称呼了。

训斥完了李放,徐钦赶忙转身朝着身后那人开口解释。

“黄太监,此人非是我府上之人!”

说罢,徐钦干脆的让开了身子,示意接下来随身后那名宣旨太监处置。

因为家世,徐钦自然不用对一个太监卑躬屈膝,但也没必要得罪他,更何况是为了李放得罪人。

所以,干脆的一句话将自己摘出去后,徐钦便让到了一旁,正好坐看李放倒霉。

至于自己姑姑,不过一内宅妇人而已,黄太监要真想拿人,她拦不住。

正好借此,断了她的念想!

如此一想,徐钦反倒轻松了不少,这下是李放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也不用脏了他的手了。

只是,李放既然敢开口,他就不会是毫无准备。

刚才徐妙锦和徐钦对话的时候,李放就发现了,这个来宣旨的太监肃立在后,不敢上前打扰几人。

不止如此,在看到李放瞧过来时,他还露出了一个讨好的笑容。

这不由得让李放心神大定,果然和自己想的一样,朱棣事前真的有安排。

在古代自己没有根基,李放也不介意狐假虎威一把。

看徐钦刚才忌惮的样子,李放觉得,自己借个势威慑一下这个“便宜侄子”还是手拿把掐的。

正自想着呢,那名黄太监便一脸媚笑走上前来:“陛下多次在奴婢面前提及先生,今日一见,先生风姿果然超群,不同凡俗之流,实是让奴婢开了眼界。”

“啊?”黄太监的态度,令徐钦大跌眼镜。

不过李放却是心中大定,悄悄瞥了眼徐钦后,李放迈步上前,堂而皇之的在中间坐下:“哪里,哪里,内官所言太过客气了。”

“先生谦虚了。”黄太监坐在李放下首,认真的回道,“先生可能不知,奴婢随陛下多年,除了姚师之外,还未曾见陛下如此看重一人。”

“今日得见先生风采,顿觉惊讶,不曾想先生竟然如此年少有为,实是令人佩服的紧呢!”

姚师,自然就是姚广孝了。

听到此人把自己和姚广孝并列,李放不由得咧开了嘴。

他连连摆手:“过誉了,过誉了,黑衣宰相天下闻名,我微末小辈岂敢与之并论?”

一个有心卖弄,一个有心结交,李放和这个黄太监之间倒是聊得火热。

见此情形,徐钦也不由得谨慎起来,见徐妙锦坐在一旁微笑的看着李放,他悄悄挪动脚步来到姑姑身旁。

“姑姑?姑姑!”徐钦小声叫了几下,等徐妙锦转过头来,他低声问道,“此人究竟是何来历?竟能得姑丈如此看重?”

他口中的姑丈,自然就是朱棣了。

虽然徐妙锦没嫁给朱棣,但别忘了,徐家还有一个皇后呢,也就是刚去世不久的明成祖仁孝皇后徐氏。

那名黄太监虽然不比郑和那位三宝太监受朱棣信重,但也是燕王府的老人了,他对李放这样的态度,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朱棣的态度。

徐钦自然要更为谨慎。

“你现在知道谨慎了?”徐妙锦见李放如此挥洒自如,内心不由得有种骄傲之感。

见侄子终于开始

认真对待李放了,她也与有荣焉。

伸出青葱玉指,点了点自己大侄儿的脑门:“整日里就知道钻营!先前大兄在时,让你好生进学你可曾听了?初见时盛气凌人,发觉不对又畏首畏尾,哪里还有半点先祖风范!”

“说的就跟你见识过祖父风范似的。”徐钦不由得低声嘟囔了句。

徐妙锦出生之后,徐达已经病入膏肓,未等徐妙锦记事,徐达就已经病逝了,她自然也没怎么见过自己的亲爹。

徐钦知道这一点,因此对徐妙锦口中所说十分不以为然。

“你说什么?”隐约听到侄子的吐槽,徐妙锦马上板起了脸。

“没,没什么!”徐钦赶忙微笑以对,讨好的上前拱手,“姑姑,侄儿如今知错了,您就大发慈悲,告诉我吧。”

白了他一眼,徐妙锦转头看向李放:“他啊,是一个神奇的人。”

“神......奇?”

徐钦有些无语,这说了跟没说一样啊。

可看徐妙锦那样子,怕是也问不出来什么了,左思右想之下,徐钦把目光锁定在了那名黄姓太监身上。

这时,李放也聊到了此人身上。

“黄太监前面说追随陛下多年,想必在北平时就服侍陛下了?”

“正是。”黄太监颇为感慨,“昔年靖难之时,国事唯艰,多亏了陛下与姚师筹划得当,这才没让奸人坏了我大明天下。一晃近十年过去了,奴婢还是又一次见陛下如此郑重,想来先生定有异才!”

听到此人靖难之时就跟随朱棣了,李放还觉得挺意外的。

“黄太监过奖了。”李放客气了句,然后问道,“说了这么多,还不知黄太监姓名是?”

“先生客气了,贱名恐污尊耳,不提也罢。”黄太监客气的说道。

推让了两句后,他方才说出了自己的姓名——黄俨。

“黄俨?不认识啊?历史上有这么个人吗?”李放想了下,记忆里没有任何印象。

对于明初这段历史,他唯一一个印象深刻的太监也就只有郑和了。

方才来前时他还在想,来传旨的太监会不会是郑和?

直到从徐妙锦那里得知,郑和此时已经二下西洋了,还没回来呢。

实际上,这个黄俨在明史中,确实不是什么关键人物。

他虽然早年就入了北平燕王府,但由于他站错了队,日后的史书上自然难以留下姓名。

在朱棣的几个儿子里,黄俨偏偏一开始就与燕王世子朱高炽不睦。

黄俨更偏向于朱高煦与朱高燧,尤其是朱高燧,黄俨更是他的死党。

《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记载:时中官黄俨奸险,素为世子(朱高炽)所恶,而高燧深结之,为己地及安持书至。俨已先遣人驰报,上曰:朝廷与世子已通密谋。上(朱棣)不信。

只是史书虽然记载了他陷害朱高炽的事迹,但黄俨却并未因此而受到朱棣的惩罚。

到了永乐年间,黄俨更是为司礼监太监,称得上一句位高权重。

此时的司礼监虽然比不得明朝中后期的威权赫赫,但在内宫已经不可小视了,足见此人深受朱棣信任。

而黄俨为何会受到朱棣的看重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黄俨的特殊性了,他的事迹虽然在《明史》中不显,但在《朝鲜王朝实录》中却有大量记载。

上面记载了,从永乐元年至永乐十八年间,黄俨曾十一次出使朝鲜。

他这是名副其实外交使臣。

能干外交这种活的人,自然要有眼力见,通过朱棣的态度,他就知道自己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李放。

因此才显得有些谄媚。

李放苦思无果之下,暂且搁置了下来,只记下这个名字,准备回去查一查。

“魏国公。”李放和黄俨谈的差不多了,转身看向徐钦,“刚才您是在质问我的底细是吧?我这会儿理清思路了,不知魏国公想不想听啊?”

徐钦本来都放弃追责李放了,准备好好探探他的底细再说,只是他没想到李放竟然反将一军,给他架起来了。

面对似笑非笑的李放,徐钦一时间有些为难。

接话吧,得罪了李放他倒不怕,可他怕的是皇帝!

不接,也不好,反而显得像是他堂堂魏国公怕了李放,怕了旁边的那个太监一样。

徐钦脸色阴一块,阳一块的,不知该如何回答。

好在还是姑姑心疼侄子,徐妙锦扯了扯李放的衣袖,开口给侄子解围。

“你多大的人了,还跟晚辈较劲!”

说完了李放,徐妙锦又朝着黄俨笑了笑:“让黄太监见笑了。”

面对徐妙锦的话,黄俨可不敢怠慢,他急忙起身行礼:“奴婢可不敢,先生乃是陛下看重的奇人,行事自有法度,岂是外人能置喙的。”

看着他们三人和谐的样子,徐钦嘴巴张了张,可最后还是合上了。

心想说自己何时成了面前之人的晚辈了?

可思前想后之后,还是没敢开口,自己父亲死的不明不白,他怎么敢这个时候冒风险去得罪朱棣看重的人?

最后,只能默默的坐了下去,不再言语。

只是看着徐妙锦和李放谈笑风生的样子,他只觉得扎眼的慌,左思右想之下,他瞅了个空隙,开口打断了几人的谈话。

“今日耽搁的够久了,想来陛下也该等的急了,黄太监还是赶紧宣旨吧!”

“不急,不急。”

黄俨的反应又超出了徐钦的预料,他看着李放和善的说道:“陛下说了,今次全凭先生吩咐,先生说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走。”

徐钦实在是不明白了,这李放到底是从哪来的?

他这个姑丈一向杀人无算,怎的就对李放这么宽容?

目光缓缓移到徐妙锦,徐钦眼神闪动:“莫非还是姑姑的原因?”

被徐钦看的浑身发毛,徐妙锦想了下,确实不好再等了。

朱棣这人是个顺毛驴,真把他惹急了,对李放也没好处。

扯过李放来,跟他说了几句悄悄话,徐妙锦回身说道:“陛下好意,妾等自然感激涕零,然更不能让君上空待,辛苦黄太监宣旨吧。”

黄俨看了眼李放,发现他没有反对,于是向后招了招手。

另有小太监双手捧着托盘,上面放着的正是圣旨。

徐妙锦与徐钦整理了下衣裳,正要下跪,黄俨赶忙拦住。

“陛下有口谕,都是自家人,就不搞那一套了,诸位肃立聆听圣训即可。”

“多谢陛下!”徐妙锦松了口气,这样李放就没那么显眼了。

徐钦那边更是夸张,他眼神晃动,一副十分感动的样子:“皇恩浩荡,实是让臣感激涕零!”

可惜的是,感激了半天,徐钦也没掉半滴泪珠。

最后只能以袖掩面,故作悲伤。

在场之人谁看不出来他,不过也不会有人拆穿就是了。

随着黄俨打开圣旨,殿内其余人是都跪下了,只有徐妙锦、李放、徐钦三人还站在那里。

李放想了想还是决定给朱棣个面子,站直了身体,准备听听他的圣旨。

黄俨正色宣读道:“晓谕李放:与卿前日相见,朕甚念之。即着尔速来见朕,不得延误。”

“另谕徐氏:徐家三女祈福日久,心意至诚。然久居外邸,非国公府仪制。着府上亲眷备齐车马,迎归魏国公府,勿使迟滞。”

宣旨完毕后,黄俨笑眯眯的将圣旨合拢:“三位,请接旨吧。”

几人互相看了看,在徐妙锦的示意下,李放上前一步接过了圣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