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军之中,七十五岁高龄的老将张辅战死当场。搜索本文首发: 今晚吃鸡 jinwanchiji.com成国公朱勇率军前去救援,结果误中瓦剌埋伏,同样不幸战死。”
李放摇头叹息,感慨于两员良将的去世。
“砰!”
一声响动传来,朱棣一拳砸在桌子上,这次用力有些猛,李放看着都觉得疼。
“陛下......”
朱棣咬牙切齿的说道:“这都是随咱多年的猛将!就这么坏在一个小儿和一个阉人手中!当年靖难时......”
上下嘴唇碰了碰,朱棣看了眼李放,后面话没说出来。
瞅见他一副承受巨大打击的样子,李放决定还是给朱棣一个好消息吧。
声音抬高了些许,李放开口说道:“乱军之中,早已忍受不了王振愚蠢的武将里终于站出来一人,护卫将军樊忠举起铁锤直冲王振而去,口中呼喊:‘吾为天下诛此贼。’,随后将王振锤杀当场!”
“好!”
听闻此言,朱棣击节叫好:“早就该如此了!张辅、朱勇无能之辈,世受国恩,却不敢下手为国除奸,咱真是看走了眼!”
以己度人,朱棣觉得,要是自己在当时那个情况下,早就命人杀了这个宦官了。
就算会因此恶了皇帝又如何?
堂堂国公,难不成还能给一个宦官赔命不成?
所以,对于张辅、朱勇等从靖难之中杀出来的猛将,朱棣是一边疼惜他们的下场,一边又忍不住的埋怨。
只是他却忘了,不是谁都有他这个勇气,敢于直接面对皇帝苛责的。
张辅、朱勇固然是勇将,但他们年事已高,总要考虑身后儿孙的。
他们自己确实不用太过在意朱祁镇的态度,但后辈儿孙的前程却在朱祁镇手里握着呢,他们又不知道历史,哪里敢如此莽撞?
等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时,再杀不杀王振也已经不重要了。
这个道理很容易想清楚,李放都能琢磨出来,朱棣会不知道?
只是这会儿怒意上头,他怎么会站在张辅等人的立场上考虑?
总算是听到个好消息的朱棣露出了笑脸:“咱要好生提拔这个叫樊忠的,此人现在何处?”
“您还是先消停会儿吧,这会儿这人出没出生还不一定呢,回头我把史书送过来,您老自己慢慢查。”李放劝了几句。
朱棣慢慢冷静下来,转念一想,李放说的也有道理。
摆手示意他继续。
都听到这里了,后面的结果再难看朱棣认为自己也能忍受了。
李放望着桌上肆意横流的茶水,恍惚间眼前闪过一抹血色,他幽幽的说道:“樊忠杀了王振,然而于大局终究无用。此战,明军极度混乱,骡马惊奔自相践踏,死者无算,诸军大溃,尸体蔽野塞川。朱祁镇的御营亲军挡不住瓦剌的弯刀,文武大臣自国公以下五十二人战死......”
朱棣脸色阴沉了些许,但还能控制的住。
听了前面的那些叙述,这样的下场他心中早有预料。
他本人也是惯于沙场的老将,明军身上几乎把所有行军打仗能犯的忌讳全犯了,有此下场也不奇怪。
听着李放沉重的语气,朱棣缓缓问道:“诸军大溃,那个孽障呢?他难道自己丢下大军苟活求存了?”
李放脸上露出一丝讥讽的表情,要是朱祁镇真的逃出去了,也就没有后面那档子事儿了,说不定他的风评还会好上不少。
讽刺不讽刺?
弃军而逃这种事,在朱祁镇身上竟然起到的是正面作用。
“皇帝的亲军自然是极为精锐的,虽然也有一部分被乱军冲散,但整体上还能保持建制,试图保护着皇帝突围。”
“废物!”朱棣怒骂一声,“朱家子孙,都是血雨腥风里杀出来的,哪怕是老大一向自诩文弱,靖难之时亦能独当一面,这孽障怎的如此无能!”
朱高炽在历史中的形象,就是一个胖乎乎的文人太子,聚集在太子麾下的党羽也多为文臣。
然而,靖难之时的朱高炽,可不是只能坐等父亲和兄弟打天下的主。
靖难初期,朱棣在打退了耿炳文后,朱允炆便调动了大明战神李景隆率军五十万北伐。
而此时,朱棣因为兵少,自己亲自率军在外,给其他地方解围去了,李景隆径直围困了北平城。
此时的城内,精锐几乎全被朱棣带走了,留给朱高炽的不说是老弱病残吧,起码也能说是羸弱之士。
然而就是这样不利的情况,面对朝廷五十万大军的围剿,朱高炽指挥若定,多次打退了李景隆的攻势。
甚至到了后面,朱高炽还能在夜里打开城门,时不时出城夜袭,反倒搞得李景隆十分狼狈。
不得不说,老朱家这三代人,没一个是吃干饭的。
《明史·仁宗本纪》记载: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
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
自己大儿子的本事朱棣自然清楚,他实在想不明白,人都说老子英雄爷好汉,怎么到了朱祁镇身上就不起作用了呢?
无奈的摇摇头,李放都不敢想,要是朱棣知道后面朱祁镇的举动后会怎么想。
但都说到这儿了,他也只能继续了。
李放继续开口:“可惜的是,皇帝亲军虽然勇猛,但局势败坏如此,他们也是回天无术,不仅没能救出皇帝,自身也损失惨重。见突围无望,朱祁镇不知是心理崩溃了,还是咋的了,径直盘膝坐于高岗之上,直至被瓦剌骑兵所擒。”
“废物!废物!”朱棣怒骂,“都如此境地了,连以身殉国的决心都没有吗?就这还敢率师出征?”
“他要是以身殉国了倒还好,后面就没那么多事了。”李放苦笑道。
朱棣眉头一皱:“皇帝沦于敌酋之手,莫不是那也先挟持皇帝破关夺城,直趋北平?”
“正是。”李放点点头,“也先挟持皇帝,以为奇货可居,他先后挟持朱祁镇来到宣府、大同两城,要求守将开门迎驾,结果都被守将拒绝。”
朱棣心绪稍平,总算是没有犯下不可饶恕的大错。
真让敌军借着皇帝叫开城门,那这份屈辱,历朝历代都没几个能比的了。
李放悄悄看了眼朱棣,心中放松了些。
就朱棣刚才那个反应,他哪里还敢再说朱祁镇亲自叫门的事,更别提朱祁镇那个外号了。
“叫门天子”这个称呼要让朱棣知道了,李放真担心,朱瞻基这辈子都别想翻身了。
顿了下,李放继续说道:“皇帝被俘,京师人心震动,留守的百官不知所措。此时,以翰林侍讲徐有贞为首的一群官员提议南迁,建议朝廷返回旧都南京,以避也先锋芒。”
朱棣眼睛一眯:“此贼其心可诛!”
要真迁回南边,去的容易,再想回来可就难了。
帝都南移,人心震动,一个弄不好就要重演北宋旧事,这是任何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帝王都不能接受的。
不过朱棣并未紧张,想到日后崇祯皇帝还是在北京,朱棣就知道,这次的迁都之议没成。
果然,随后李放的话就让他眉头稍稍为之舒展。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兵部侍郎于谦站出来坚决反对,留守的孙太后也不愿做这个千古罪人,因此提拔了于谦为兵部尚书,将京师防务尽数委托给他。”
李放语气激昂了起来:“随后,以于谦为首的大臣们,共同拥立朱祁镇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继位,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以稳定人心。同时朝内万众一心,开始清算王振党羽,众志成城守卫京师。”
“最终,也先的谋划落空,瓦剌大军数次进攻京师,均被击退,无奈之下,也先只好挟朱祁镇北返。”
“哼!”朱棣冷笑一声,“区区蛮夷,如何懂得攻城之术?”
说完,朱棣抬头看看天,话锋一转:“就先如此好了,之后的事咱自己去看史书吧,你且说说此战我大明损失如何?”
知道了京师没有沦陷,朱棣心中还算是平稳。
被朱祁镇这个不肖子孙一再打击之下,朱棣的下限也往下拉了很多,丧师失地也算平常,只要京城没有沦陷就好。
看看时间不早了,朱棣决定再聊上两句,就去处理家事了。
今天知道的消息太过震撼,朱棣要留下时间好好思考一番,以后自己该何去何从?这个天下究竟要如何治理?
“嗯~~~”
李放沉吟片刻,调动起记忆深处的回忆:“据后来户部清点阵亡及失踪者,前后多达二十余万......”
朱棣下意识的握紧了拳头,口中喃喃:“瓦剌!”
“这二十万还是不计百姓的,若是计算百姓,伤亡更是不可计数。”李放深吸一口气,沉重的说道,“除了人员损失之外,还有骡马二十余万,并大批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
“之后为了赎回皇帝,朝廷前后又送给也先赎金八万两,其他珍玩、玉器无算,这些东西最后都成了之后也先再次入寇的资本。”
朱棣面露厌恶之色:“此等昏君,赎他作甚!”
说完这句话后,朱棣忽的又平静下来,略带些茫然的抬起头来,心中暗道:“爹,这些也在你的考虑里吗?”
他想起了朱元璋时期的一件事。
在朱元璋的《皇明祖训》里,虽然并未规定宦官不能干政的具体条例,但朱元璋也曾在其他地方对宦官干政做出限制。
首先,他规定了入宫的宦官必须不能识字,也就是文盲。
不是文盲,宫里不收。
朱元璋这一招旨在从制度上直接切断宦官干预朝政的途径,让整个宦官群体难以接触到核心权力。
毕竟不识字就很难被皇帝委以重任。
难不成皇帝在派一个宦官处理政事的时候,还要再给宦官配个秘书不成?
真要有这样的
权宦,那掌权的是那个宦官还是那个秘书呢?
这一招大大增加了宦官掌握政治权力的难度。
其次,朱元璋干脆立下了明文规定,阻拦后世子孙用宦官。
洪武十七年,朱元璋特地铸造了一块铁牌置于宫门内,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朱元璋自觉自己办的很好,有这两个东西拦着,难不成后世子孙还能公然违背祖训不成?
可惜的是,朱元璋忘了一句话,那就是:人亡政息。
他活着的时候当然没人敢说什么,但他死后,就没人把他当回事了。
先是他一心扶立的朱允炆朝令夕改,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答应的好好的,可等亲爷爷一死,立刻就把自己对爷爷的承诺抛之脑后。
朱棣也是一样,在他任上出了一个知名的宦官——郑和。
但总归朱棣还记着,虽然用宦官,但还没有公然打自己亲爹的脸。
可到了宣宗朝,朱瞻基就受不了了,朱元璋留下的这个朝廷,一般的皇帝根本忙不过来啊。
不是谁都是朱元璋那样的工作狂的。
于是,从朱瞻基宣德四年开始,宦官不能识字的规矩被打破了,之后便理所当然的执掌起了权利。
伴随着内阁票拟的制度化,司礼监秉笔太监的“批红”制度也应运而生。
日后明朝那些权倾一世的大权宦,如刘瑾、冯保、魏忠贤等人,都要感谢朱瞻基的改革。
朱棣一时失神,想起自己亲爹定下的规矩,不由得改变了心思。
不同于朱元璋,朱棣对宦官并没有多严防死守,但听到了王振带来的惨重后果,他不免又想起了自己的父亲。
正在走神呢,李放开口叫了他两声:“陛下?陛下?”
朱棣回过神来,支起身子:“今日就先如此吧,你这小子可真给了咱一个大‘惊喜’!且去用饭,然后你早些回去吧,明日别忘了给咱把史书带来!否则咱要追去现代找你小子的麻烦!”
“是,是,不会忘的。”李放连连点头,“只是,那边好像有人找你有事,我看那人等了好一会儿了,你要不叫他来问问?”
“嗯?”
顺着李放指示的方向看去,在那群忠诚的将士中间,有个宦官站在那,时不时抬头看向朱棣这边。
对上朱棣投来的目光后,此人急忙躬身施礼。
“过去看看。”朱棣眉头一动,大步流星的赶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