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蒲坂

他宁可放弃河东地区,也要换取李渊的支持和安抚。

只是,所有的这一切谋划和交易,远在前线的李渊却全然不知。

时光匆匆流转,转眼已到了八月中旬。

此时正值盛夏时节,烈日炎炎,酷热难耐。

李渊所率领的大军浩浩荡荡地抵达了蒲坂城外,并在此安营扎寨。

经过董卓此前长达三四个月的肆意破坏和掠夺,蒲坂城如今民生凋敝。

城中百姓纷纷逃离家园,人数锐减至不足一万。

不过,这样的状况倒也恰好给李渊的十万大军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所以蒲坂城了河东临时治所,李渊将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在了蒲坂。

而剩下的兵力分散开来,分别驻扎在周边的各个县城以及一些坚固的坞堡当中。

河东地区的坞堡数量众多,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只因与河东仅一河之隔的地方便是南匈奴的领地。

尽管如今的南匈奴已选择归顺,但谁能保证他们不会在某一天突然反叛呢?

这样的事情并非没有先例。

因此,河东实际上可算作边陲地带,众多坞堡矗立于此也就不足为奇了。

特别是那些世家大族,几乎每家每户名下都拥有至少一座坞堡。

然而,自从这些世家大族向李渊投诚后,他们所拥有的坞堡便顺理成章地落入了李渊之手。

对于李渊来说,他绝不允许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存在任何有可能形成军事武装力量的因素,尤其是来自那些世家大族的潜在威胁。

此时此刻,李渊正漫步于蒲津渡口之上,目光凝视着那一河之隔的冯翊郡,并遥望向长安城所在的方向。

跟随着他的,还有刚刚从太原匆匆赶来、负责主持河东分田事宜的黄都。

李渊面色凝重地对初来乍到的黄都说:“此次在河东,将会有多达三万士卒参与分田,这可是我们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庞大的一次行动。你务必要妥善安排各项事务,确保整个过程万无一失,绝不能出现任何差错!”

黄都恭敬地点头应诺,表示一定会全力以赴完成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黄都此番前来并非孤身一人,他还带来了其麾下六百余名精明能干的文吏,以协助他顺利推进河东的分田工作。

这些文吏皆是黄都身边的左膀右臂、得力干将,在此之前,无论是上党还是雁门的土地,皆由他们全权主持打理。

细细算来,李渊所分配出去的土地情况如下:在上党一地,他划拨出了一万名亲兵和两千名战兵;于太原,则安排了五千名亲兵与三千名战兵;至于雁门,仅有一千人的亲兵和两千名战兵驻守。

如此累加下来,亲兵总数不过一万六千人,战兵则仅有七千人,两者相加总共不过区区两万三千人罢了。

然而,此番河东之行又新增了一万名亲兵和两万名战兵,总计达三万人之众。

将这前后两次的数据合并计算,亲兵与战兵的总和方才五万三千人而已。

反观李渊麾下军队的实际规模,其亲兵人数多达四万五千人,战兵更是高达十三万人,二者相加已然超过十七万五千人之巨!

也就是说,尚有十二万两千余名士兵正翘首以盼着能够分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田地。

所幸其中绝大多数乃是战兵,所以此事倒也无需操之过急。

即便如此,目前仍有一万九千名亲兵尚未被分配到土地,但关于这些土地的归属问题,李渊心中早已有了通盘考量。

此时此刻,李渊的目光开始缓缓转向西北方向,并遥遥凝望着阴山所在之处。

因为在那里,还有最后一块令人垂涎欲滴的肥美“肉”尚未落入他的口中呢!

河套平原,这片广袤的土地,因黄河水的滋养而富饶丰美,被誉为塞上江南。

自古以来,它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对于胸怀大志之人而言,更是志在必得的战略要冲。

此刻,黄都紧紧跟随在李渊身后,两人一同眺望着西北方向。

只见那位大将军,正凝视着远方,似乎在沉思着什么。

黄都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心中却如同翻江倒海一般,难以平静。

黄都的脸色略显纠结,经过一番内心的挣扎之后,他终于鼓起勇气,拱手向李渊进言道:“大将军,如今关中地区局势混乱不堪,各方势力纷争不断。我们何不趁此良机,率领大军杀入关内,一举攻占长安呢?一旦成功拿下长安,大将军便可坐拥并州和关中两地,形成如昔日强秦般的强大态势。到那时,您顺势建制称帝,也是顺理成章之事啊!”

这些话在黄都心中已憋闷了数月之久,今日总算得以一吐为快,顿时感觉胸口的闷气消散了许多。

压抑在心底大半年的冲动,在此刻又一次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令他激动不已。

当黄都刚一开口时,李渊的思绪便被迅速拉回到现实中来。

他静静地倾听着黄都的建议,没有打断对方,只是表情依旧沉稳冷静。

待黄都说完,李渊缓缓地摇了摇头,然后用平静如水的目光注视着黄都,轻声问道:“若是真能占领如此广阔的地盘,那么应该派谁去管理呢?这个问题,你可有仔细思量过?”

黄都闻言,原本脱口而出的话语瞬间卡在了喉咙里,他只说了一半便戛然而止。

因为当他看到大将军那张波澜不惊、沉静似水的面庞时,突然间恍然大悟——自己之前确实未曾深思熟虑过这个关键问题。

究竟应该让麾下的那些世家豪强子弟,还是那些落魄寒门出身的人来负责管理呢?

亦或干脆让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们来承担此重任?

然而,无论选择哪一方,别说是大将军本人了,即便是他本人也难以安心啊!

世家豪强和那些落魄寒门之人是否真的会忠心耿耿地效忠于大将军呢?

他们难道就不会见风使舵、转换门庭,转而投靠大汉吗?

这种可能性实在让人担忧不已。

再说说那些将领吧,那更是不太可能的选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