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当众人得知李渊竟然只是个年仅十七岁、尚未行加冠之礼的少年时,无不大惊失色,瞠目结舌,简直难以置信!
要知道,就是这样一个年方十七的稚嫩少年,却能把偌大的大汉帝国搅得天翻地覆,从南至北皆被他祸害得不成样子,致使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就连朝廷都难以有效治理。
而更令人心悸的是,时至今日,他依然如同一柄高悬于人们头顶的锋利宝剑,不知何时便会落下,给众人带来致命一击。
正因如此,朝中有不少大臣对此心生不满。
毕竟,一个如此年轻之人就能登上这般高位,这让那些出身世家大族的子弟们情何以堪?
他们又该如何自处呢?
然而,面对这种局面,以司空袁隗为首的三公以及大将军纷纷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强行将这些不满之声暂时压制了下去。
其实,三公九卿和大将军等人心中都清楚,如今的朝廷可谓是处境艰难,内忧外患不断。
放眼望去,各地皆是烽火连天:西边有羌族叛乱肆虐;北方则是李渊大军到处攻城掠地;位于河北之地的黑山贼也是日益猖獗,频频袭扰周边郡县。
不仅如此,据传闻称,连原本相对平静的荆南地区近来也变得不再稳定,常有当地的土蛮族趁火打劫,四处烧杀抢掠,搞得百姓苦不堪言。
尽管黄巾军主力已被剿灭,但仍有零零星星的余孽潜藏于天下各个角落,不时地蠢蠢欲动,妄图再次掀起波澜。
与此同时,远在益州之地,一股势力正在暗中煽风点火、蛊惑人心,使得当地局势愈发紧张起来。
就连扬州,那些南越蛮族也开始躁动不安,频频挑衅郡县。
一时间,整个天下仿佛陷入了一片熊熊燃烧的烽火之中。
面对如此错综复杂且遍地开花的混乱局面,朝廷纵使有心将其一举荡平,却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得采取步步为营、徐徐图之的策略。
当务之急,便是先稳住位于并州的李渊。
毕竟,若任由关中地区的叛军与李渊联手发难,那对于风雨飘摇中的大汉而言,无疑将会是一场灭顶之灾。
至于为何要优先安抚李渊而非安抚关中叛军?
这里面可是大有文章啊!
朝廷为此也是煞费苦心、深思熟虑过一番的。
他们通过多番暗中探访和仔细侦查,对关中叛军与并州黄巾军的实力进行了详尽地对比分析。
这不比不知道,一比可真是让朝廷上下那些位高权重的官员们惊得目瞪口呆。
原来,那李渊竟不声不响地在不知不觉间养起了规模达数十万之众的兵马!
他手下的士卒几乎人人都能上阵杀敌,可谓是全员皆兵。
这般强大且数量惊人的军力,再加上过去这整整一年里李渊四处征战所创下的累累战功,着实令人胆寒。
以至于满朝的王公大臣们,没有一个人胆敢拍着胸脯信誓旦旦地保证能够在短期内将这李贼一举剿灭。
况且当下的大汉王朝自身情况也不容乐观,不仅兵力匮乏,就连粮草供应也严重短缺。
若想彻底剿灭那盘踞于并州一带的黄巾贼寇,起码需要集结超过二十万以上的精锐部队方可一战。
然而以大汉目前的国力而言,这无疑是一项难以承受的巨大负担。
因此权衡利弊之后,朝廷无奈之下只得选择暂时退让一步,采取权宜之计。
相比起势力如日中天的李渊,去解决那些关中叛军反倒显得相对轻松一些。
毕竟据前方战报所知,仅靠皇甫嵩所率领的区区四万兵马,便能成功抵挡住关中地区多达七八万的叛军进攻了。
而那些叛军其实完全依赖于烧杀抢掠来维持生存。
只需再咬牙坚持一年时间,这些叛军必然会因粮草短缺和内部矛盾而不攻自破。
这便是由袁隗主导,众多大臣们经过反复商议所达成的一致结论。
要知道,凉州本就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又怎能供养得起整整十万大军呢?
然而,令袁隗等人始料未及的是,这场叛乱远非想象中的那般简单。
其背后隐藏的诸多缘由,都需从凉州叛军的具体构成成分来深入剖析。
原来,他们虽打着羌乱的旗号兴风作浪,但实际上其内部成员却是错综复杂、五花八门。
这里面不但有源自凉州以及关中地区的豪强地主、地方官吏之类手握实权的人物,甚至还得到了关中一部分世家大族在暗地里提供的支持与援助。
正因如此,这支叛军才得以暂且化解了迫在眉睫的粮食危机。
而这一切变故的源头,则要追溯到皇帝从长安动身返回洛阳之后。
自从皇帝踏上归程回到洛阳城,以袁隗为首的关东籍贯的大臣们便逐渐显露出排外之意,对关中本地的世家子弟展开了一系列的打压和排挤行动。
数月之前,刘宏曾大力提拔了一批关中子弟进入朝堂为官。
然而,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这批关中子弟竟遭到了关东出身官员们的联手排挤。
他们绞尽脑汁地寻找各种借口和理由,将这些关中子弟逐出了朝堂。
如此一来,关中世家对洛阳朝廷深感失望,两者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离心离德之势愈发明显。
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关中世家竟然选择暗中支持叛军的行动,试图以此来表达对洛阳朝廷的不满和反抗。
这种情况导致皇甫嵩所率领的官军与叛军陷入了长时间的反复拉锯战之中,战局一时僵持不下。
这一系列变故自然没有逃过朝廷的眼睛。
以袁隗为首的关东士族深知,如果任由局势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他们下定决心要彻底剿灭这支叛军,并借此机会狠狠打压关中士族,重新确立自己在朝堂中的绝对优势地位。
对于袁隗等人来说,这个目标已经近乎一种执念,仿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一般。
为了实现这一计划,袁隗不惜做出巨大的让步和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