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西河兵卒

呼喊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青壮年们骑着战马,争先恐后地向着中阳县狂奔而去。

这些青年们精神抖擞地骑坐在战马上,每一匹战马都是他们精心挑选和训练过的良驹。

每个人的腰间都悬挂着一柄锋利无比的环首刀,那闪烁着寒光的刀刃透露出一种令人胆寒的气息。

没错,如今并州牧有意收复我们失去的土地,与那匈奴展开一场大战,咱们终于可以报昔日血海深仇啦!

人群之中传来一阵激昂的呼喊声。

原来,在这些年轻人里,不少人的亲人朋友曾惨遭匈奴铁骑的蹂躏,对匈奴可谓恨之入骨。

此刻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他们毫不犹豫地踊跃报名参军。

从大家对李渊的称呼便能略窥一二众人对他的看法。

尽管李渊自封为冲天大将军,但实际上他被朝廷册封为并州牧不过短短两三个月而已。

然而就是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个消息却如野火燎原般迅速传遍了整个天下。

有趣的是,虽然李渊麾下的文武官员都尊称他为大将军,但是普通老百姓们却更喜欢称他为并州牧。

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这一称号乃是来自朝廷的正式册封。

由此不难看出,在广大百姓心目中,大汉历经四百余年风雨所铸就的辉煌历史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不可撼动的正统象征。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到了金秋十月。

此时天空湛蓝如宝石,秋风送爽,让人倍感舒适惬意。

李渊身披着一袭华丽的战袍,威风凛凛地屹立在校场高台之上,目光炯炯地注视着下方正在操练的西河兵卒。

此次募兵行动已经持续了整整七天,成果斐然,共计招募到了不少于七千人的兵力。

其中竟然有近乎三分之一的人自行准备好了甲胄、锋利的兵器以及战马。

如此一来,李渊仅仅只下达了一道募兵令,便成功招募到不少于两千名英勇无畏的骑兵。

这些人的骑术可谓精妙绝伦,更有许多人擅长骑射之术,实乃世间罕有的卓越人才。

只需稍作训练,他们必定会成为一支无坚不摧的精锐之师。

此时,只见仓曹张溪步伐匆匆地走了过来,恭敬地向李渊禀报:“大将军,所有的粮草皆已筹备妥当,我军已然整装待发!”

原来,在过去的整整一个月时间里,李渊之所以未曾即刻发兵出征,其原因正是在于等待这批至关重要的粮草。

须知西河郡与中原和河北大不相同。

此地地势险要,三面皆是高耸入云的山峦环绕,唯有一面紧邻着汹涌澎湃的黄河。

若想从河东或是太原向此处运送粮草,就必须穿越那重重叠叠的群山峻岭。

这般艰难险阻的后勤运输路线给军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据粗略估算,平均每耗费两石粮食用于运输途中,最终能够顺利抵达西河郡的仅有一石而已。正因如此,这严重地拖慢了大军行进的速度,使得李渊不得不率领众人在此处滞留多日以等待粮草充足。

所幸如今正值金秋时节,迎来了丰收的喜悦时刻。

西河郡本地本就储存有相当数量的粮食,再加之当地众多豪强地主田亩中所收获的大量谷物,方才勉强满足了这支庞大军队的粮草需求。

足以供应李渊所率领的十万大军吃喝之需了。

在这支规模宏大的军队之中,人员组成颇为复杂多样。

其中,有多达四万之众乃是来自河东地区身强力壮、血气方刚的青壮年;另有两万为辅兵,他们虽然战斗力相对较弱,但在后勤保障等方面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再有两万则是久经沙场、经验丰富且能征善战的战兵;此外,还有一万作为李渊亲信的亲兵,时刻护卫着他的安全;更有四千精锐无比的亲骑,这些骑兵往往能够在关键时刻冲锋陷阵,扭转战局;最后,队伍中还包含了一部分随军出征的工匠,他们负责修理兵器、打造攻城器械等等。

正是这样一支由各种不同类型兵员共同构成的十万大军,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威慑力。

此时,李渊缓缓地转过身子,目光如炬地看向了站在一旁的张溪。

只见他神情严肃,语气坚定地开口说道:“既然一切都已准备就绪,那便即刻出发吧!想必那些匈奴人已然早早获知了我们即将出兵的消息。此番征战,我们要全力以赴,将整个河西郡彻底收复回来,一路打到美稷城,随后再经由雁门关凯旋而归太原!”

李渊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决心想要收复河西之地,其背后的缘由其实非常简单明了——尽快打通河套平原这条战略要道。

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为后续顺利占据河套地区铺平道路,并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然而,可千万不要天真地认为只要成功攻下河套,李渊就能高枕无忧了。

事实上,当今的河套地区遍布着一望无际的草原,若想要将这片土地逐步转化成为肥沃富饶的良田,那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这不仅需要动员数十万的老百姓投入到艰苦卓绝的开垦荒地工作当中去,而且这个浩大的工程至少也得耗费数年之久方可初见成效。

而在这漫长的数年时间里面,这数十万百姓的生计问题全都依赖于李渊一人来承担解决。

毫无疑问,这对于李渊而言无疑是一项极其沉重的负担与巨大的压力。

因此,面对如此艰巨繁重的任务,切不可操之过急,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地慢慢推进实施才行。

毕竟,相比起凶悍残暴的匈奴人来说,真正令人感到畏惧的并非敌人本身,而是匮乏短缺的钱粮物资啊!

“诺!”

得到命令后的张溪毫不犹豫地转身离去,迅速着手准备相关事宜。

此次出战,李渊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仅出动四万兵马。

其中包括七千名西河兵、一万名河东兵、一万名辅兵、一万名亲兵以及四千名亲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