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进美稷

这些匈奴人的战马确实品质优良,其中不乏一些上等良驹。

要知道,在战场上,一匹好的战马不仅能够提升骑手的战斗力,更是一种宝贵的战略资源。

不过,即便是再好的马匹,也存在着优劣之分。

马匹同样被分为三六九等。

并不是所有的马匹都具备成为优秀战马的潜质和条件。

偌大的屠各部落中,真正能够充当战马使用的,也仅仅只有三四千匹而已。

张辽率领着一众亲骑,驱赶着这些投降的匈奴人和收拢来的战马,浩浩荡荡地向着美稷进发。

一路上,尘土飞扬,马蹄声响彻云霄。

张辽率领着一千骑的兵力,这场大战下来,其中还有三十六骑不幸阵亡,五十二骑身负重伤,但他们却创造出了惊人的战绩:斩杀敌军多达一千八百一十二人,俘虏更是超过了一千五百之众。

不仅如此,他们甚至成功地擒获了匈奴的右谷?王,这场战斗无疑是以张辽一方的压倒性胜利而告终。

此刻,在美稷城的城头之上,原本震耳欲聋的厮杀声已逐渐平息下来,唯有少数几处地方仍有断断续续的喊杀声传来。

那些辅兵们正将为数不多的匈奴人团团围住,并展开最后的剿杀。

尽管有些匈奴人眼见大势已去,纷纷跪地求饶,表示愿意投降,但这些辅兵却毫不留情,手中的长刀依然不停地挥舞着,无情地收割着敌人的性命。

眼中只有对战功的渴望。

只听得一声狂笑传来:“哈哈哈哈,老子就差一颗人头就能晋升成为战兵啦!”

只见一名身材魁梧的大汉手提一颗鲜血淋漓的人头,大步流星地从城墙上走了下来。

他随手将那颗人头挂在了自己的腰间,然后转身又朝着美稷城内冲杀而去,誓要夺取那最后一颗能助他升任战兵的人头。

这便是李渊大军所到之处皆呈现出尸横遍野惨状的缘由所在。

李渊所制定的军制虽然使得其麾下的军队规模如同滚雪球般不断壮大,而且士兵们在战场上也表现得越来越勇猛无畏,但这背后付出的代价却是以敌军无数生命为代价。

李渊所率之军规模庞大,其麾下亲兵数量接近五万之众,而战兵更是多达十一万人。

如此强大的兵力,意味着在他们与敌军交锋的战场上,死于李渊军队之手的敌人最少也得有四十万之多。

然而,在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杀敌数字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杀良冒功之事呢?

对于这个问题,李渊本人根本无从统计,即便他有心想要弄清楚,也是无能为力。

毕竟,若要深究此事,恐怕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一系列难以预料的后果。

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有些事情还是不要过于较真为好。

那么,是否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军法队来监督和约束士兵们的行为呢?

这个想法虽然不错,但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

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懂得律法之人寥寥无几,难道要将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们派到军队里去吗?

且不说这些文人能否适应军旅生活,单就他们对军事事务的陌生程度而言,李渊就万万不敢轻易让他们插手军队的管理工作。

至于让将领约束?

李渊军中实行的是军将分离制度。

士卒杀疯了可不会去理会这些将领。

跋扈之名就是这么传出来的。

不过,等到这场激烈的战斗彻底结束之后,进入休养生息的阶段时,李渊必须要好好梳理一下目前尚显粗糙的军制了。

他计划重新审视并调整过去这一年间军队存在的种种不足之处,以便使其更加强大、高效。

当然,这一切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就在这时,只听得一阵“吱嘎”声响起,那扇紧闭已久的美稷城门缓缓地被打开了。

紧接着,一队队训练有素、整齐划一的辅兵迈着坚定的步伐来到城门口,以恭敬的姿态迎接李渊率军入城。

此时的城内,原本驻守在此的敌军已经被全部肃清,只剩下一些年老体弱的老人、妇女以及孩童被集中在了一起。

只见司马高志向李渊抱拳施礼,高声禀报道:“大将军,城中的匈奴成年男子皆已被屠戮殆尽,如今仅剩下部分老弱妇孺,请大将军示下如何处置!”

就在这话刚刚脱口而出之际,一直紧紧跟随着李渊身侧的郭太不禁猛地倒抽了一口凉气。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朝着左右两侧望去,只见那里堆积如山的尸体横七竖八地躺着,令人触目惊心。

望着眼前这惨烈的一幕,郭太只觉得一股寒意从心底涌起,瞬间传遍全身。

要知道,这美稷城可是一座规模不小的城池,城中的成年男子少说也得将近两万人!

可如今,竟然就这样被杀光了,一个活口都没留下。

这般血腥残暴的行径,实在是令人胆寒。

而造成这一切的凶手,正是眼前的“兽兵”。

说起这“兽兵”之名的由来,还要追溯到李渊在河北的时候。

当时,他纵容手下的士卒在河北肆意屠杀,河北地区的世家大族对这种暴行深感愤怒和恐惧,于是便给李渊的军队起了这样一个充满鄙夷和憎恶的称呼。

此后,“兽兵”之名不胫而走,迅速传播开来。

“把这些人都留下来,等到明年春天,我们再迁徙千户所过来。届时,将这些老弱妇孺分别分配给各个千户所,让他们负责放牧和开垦荒地!”

其实,对于如何处置这些幸存者,李渊早就有所盘算。

因为他已经打定主意要派遣军户前来此地进行放牧、开荒和耕种等工作。

然而,由于他麾下千户所中的百姓大都是来自中原地区,对于西河郡这边独特的气候条件以及农耕方式肯定不太熟悉。

相比之下,这些土生土长的匈奴人则更了解本地情况,而且他们本身就擅长放牧。

所以,把这些人留下来还是能派上用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