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美稷的缴获

听到李渊的命令后,高志立刻抱拳应道:“诺!”

然后转身快步退下,开始着手安排相关事宜。

而站在李渊身旁的文吏们,听完李渊所言之后,其眼眸深处迅速地闪过一丝思索之色。

就在刚才,李渊所说的那一番话语,他们可是真切地听到了其中传递出的一些关键信息。

显然,从李渊的言辞之间能够推断得出,这位大将军似乎并不打算将战兵和亲兵留在西河驻守,反倒是准备把那些千户所迁移至此,并将他们安置在西河郡内。

稍微一想便能知晓,这些千户所大概率会被安排在沿途的那些河谷地带。

要知道,每一座千户所里起码都有着三四千人口之多,而且其中的青壮年更是不在少数。

若是让他们移民到这边疆之地,既能够开垦农田、从事耕种劳作,同时又能作为士兵,守护边地,在此落地生根。

如此一来,确实能够有效地掌控住这些区域。

此时,钟繇不由自主地将目光投向李渊的后背,一时间竟有些失神。

因为这个男人常常会冒出一些稀奇古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念头。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想法,却每每都能够在李渊的运筹帷幄之下变为现实。

这无疑正是李渊最为令人匪夷所思之处。

钟繇凝视着李渊那副胸有成竹的背影,脑海中不禁开始回忆起颍川郡中的那些世家豪强们。

无论他怎样绞尽脑汁去思考,都始终未曾在颍川听闻过李渊这个人的名号。

虽说李渊自称乃是庄户出身,其家族世世代代皆以务农为生。

然而,对于这番言辞,钟繇却是半信半疑。

他心中暗自思忖:区区一介庄户,如何能够拥有如此广博的见识和非凡的谋略?

更何况李渊此前的种种作为,更是让钟繇觉得此人愈发神秘莫测。

“难道这世间当真存在生而知之之人吗?”

钟繇低垂着脑袋,静静地站立在原地,双目失神,思绪早已飘向远方。

正在此时,身旁忽然传来一声呼唤:“元常,你在想些什么呢?”

原来是一位青年见钟繇神情恍惚,便伸手轻轻拉扯了一下他的绣袍,出声提醒道。

“哦,没什么,只是一时走神罢了。”

钟繇如梦初醒般回过神来,应了一句后,赶忙跟上前方众人的步伐。

自李渊入主美稷以来,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下令清扫战场,并妥善处理城中堆积如山的尸体。

尽管此时已至十一月,天气渐寒,爆发大规模瘟疫的可能性相对较低,但李渊深知凡事不可掉以轻心,故而绝不会心存侥幸地去冒险赌博。

毕竟,经历过一次惨痛教训之后,他对于此类细微琐事变得愈加谨慎小心起来。

因为他最担心的莫过于在取得胜利之后被喜悦冲昏头脑,从而忽略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最终酿成难以挽回的大祸。

经过整整一天一夜紧锣密鼓的粗略统计,李渊发现此次在美稷城中的缴获物资数量并不算多。

像那黄澄澄、白花花的钱帛之类的财物实在是稀少得可怜,少到根本就不好意思拿出手来赏赐给那些浴血奋战的士卒们。

不过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中的牛羊马数量却是多得惊人!

特别是羊群,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一眼望去竟然足足有十多万只!

而牛群也颇为壮观,粗略估计下来也有一万多头呢。

只是这里面的大部分牛都是以肉用为主的肉牛,并不能派上耕种农田的用场。

而那些马匹,其中能够充当战马来使用的,大约也有四千多匹。

至于乘马和挽马加起来,则差不多接近一万匹之数。

除了宝贵的战马之外,其他所有的马匹统统都被李渊毫不吝啬地发放给了辅兵营。

毕竟这些牲畜可以在运输粮草和军械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当李渊巡查羊群以及俘虏时。

只见那十余万头牲畜聚集在一起,散发出阵阵令人难以忍受的恶臭味,直直地钻进了李渊的鼻中。

他强忍着不适,目光又转向了另外一边。

那里有着两万多名匈奴的妇女儿童、年迈的老人,当然也不乏一些身强力壮的青年男子。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那些部落的首领头目们早就被李渊毫不留情地拖出去砍掉了脑袋。

因为在李渊看来,这些人留着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

相反,如果让他们活着,很可能会成为这些被俘匈奴人的精神支柱,让他们更容易团结起来闹事。

因此,只有除掉这些领头人物,才能使得这群被俘的匈奴人群龙无首。

如此一来,李渊在后续安排处置这些俘虏的时候,自然也就能够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不仅如此,为了永绝后患,李渊甚至狠下心肠,连那些孩童也不放过,一并下令处死。

这一幕场景令人胆寒,李渊在这群匈奴人眼中仿佛化身为恐怖至极的魔鬼。

他们甚至不敢抬起头来与李渊对视一眼,一个个全都战战兢兢地匍匐在地,生怕稍有不慎便会招来灭顶之灾。

此时,天气愈发寒冷起来,凛冽的寒风如刀割般吹刮着人们的面庞。

李渊身穿着厚实的裘衣,那裘衣上还披着一层柔软的绒毛,然而即便如此,他依然能够感受到丝丝凉意穿透衣物,侵袭身体。

他不禁皱起眉头,转头看向自己麾下的士卒们。

尽管李渊早就未雨绸缪,提前准备好了足够的冬衣发放给士卒们,以抵御严寒的侵袭。

但受限于当前的条件和技术水平,这些防寒手段相对来说还是显得颇为薄弱。

此时棉花尚未得到广泛普及,而且现有的棉花品种远不及后世的优良,其花蕊细小且稀疏,保暖性能自然大打折扣。

因此,若想真正解决军队的防寒问题,就必须努力培育出更优质、更耐寒的棉花新品种。

值得庆幸的是,当初李渊率军洗劫洛阳之时,曾从那里带回了大量原本被朝廷用作装饰之用的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