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虽然手无缚鸡之力,但他们的笔杆子和嘴巴可厉害得很,要是被他们在舆论上声讨,那对大将军的名声可是有着极大的损害。
所以,无论如何,钟繇都要拼尽全力阻止此事的发生。
李渊听闻钟繇的话,不由得横眉一竖,目光如电般扫向钟繇。
只见钟繇满脸焦急,额头都冒出了细密的汗珠,神色慌张,这可是他来到自己麾下这么长时间以来,第一次出现如此失态的模样。
以往的钟繇,总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平日里说话做事都是温文尔雅,举手投足间颇有一种君子如玉的感觉,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他都能沉着冷静地应对,仿佛没有什么能让他乱了分寸。
可如今,为了这些儒生,他竟如此失态。
李渊静静地看向钟繇,眼神中带着几分审视,缓缓开口问道:“那你有何见解?”
钟繇听闻李渊的话后,原本紧绷着的身体瞬间放松下来,大大的松了一口气,那原本紧皱的眉头也舒展开来。
在他看来,大将军能听进去自己的话就最好不过了,这意味着事情还有转圜的余地。
他微微欠身,一脸诚恳地看着李渊,语气带着几分急切地说道:“大将军,此次儒生们之所以如此激动,全是因为今日所考之题并无经典。那群儒生苦研大半生经典,将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那些经书上,经典于他们而言,就如同生命的支柱一般。如今考试不考经典,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啊。他们寒窗苦读多年,就盼着能通过这考试一展抱负,可现在考题不对路,他们怎能不心急如焚、群情激奋呢?依在下之见,不如大将军您出面安抚一番,也好解了儒生们的心头之忧!”
说罢,钟繇目光紧紧地锁定在李渊身上,眼神中满是期待,迫切地想要让李渊表态。
李渊轻轻看了看手中的答卷,那纸张在他宽大的手掌中显得格外单薄,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仿佛隐藏着无数的玄机。
他微微眯起眼睛,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脑海中不断权衡着这其中的利害关系。
儒家经典,影响深远,儒生们视其为圭臬,尊崇有加。
片刻后,李渊缓缓摇了摇头,那坚定的动作仿佛是在宣告着某种不可更改的决定。
钟繇见状,心里再次“咯噔”一声,刚刚放松下来的心情又瞬间紧绷起来,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李渊看着钟繇,眼神中透着一丝威严,缓缓开口道:“儒家经典,本将自然知晓其中利害。儒家思想教化民众、规范礼仪,对社会的稳定和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将并非不喜儒家。只是此次考试,乃是州牧府为了选官用人。要知道,这些被选拔出来的官员,可是要安排到地方去治理一方百姓的。这就需要懂得治理地方之人去赴任,他们要面对的是繁杂的民生事务、棘手的地方难题,若只懂满口之乎者也,却没有实际的治理能力,又如何能造福一方百姓呢?所以本将所考之题,皆出自实用之学,就是希望能选拔出真正有能力、有担当,能够为百姓办实事的官员。”
李渊一边说着,一边观察着钟繇的表情,见钟繇正仔细聆听,眼神专注,便接着说道:“只有让那些真正懂实用之学的人去治理地方,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地方繁荣昌盛,这才是此次选官的根本目的。”
“你去将本将刚刚这番话说给那群儒生听,听后若还有儒生闹事,那就别怪本将乱棍将之打出!”
李渊一脸威严地说道,他的声音在府衙内回荡,让人不禁心生敬畏。
说完这句话后,李渊便定下了结论,他低下头,不再理会钟繇。
钟繇站在一旁,看着李渊的反应,面露苦涩。
钟繇心中暗自思忖着,他觉得李渊的处理方式似乎有些不妥。
然而,面对李渊的威严,他也不敢再多说什么。
于是,他对着李渊躬身一拜,然后带着陈琳缓缓地退出了府衙。
当钟繇走出府衙的大门时,他的心情愈发沉重。
他的脚步有些踉跄,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的眼前变得模糊不清。
他不知道自己这样做究竟是对是错,但他总感觉李渊的决定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自从李渊被朝廷正式册封为并州牧后,钟繇的心中就一直有些不安。
尽管朝廷并不是真心册封李渊,但从这一举动中也能看出,大汉已经江河日下,四处漏风,已经无力处置并州的李渊了。
这一情况让天下的世家都看到了李渊的潜力,他们开始对李渊另眼相看。
钟繇原本只是想暂时委身于李渊麾下,等待朝廷大军来剿灭李渊时,再顺势回归朝廷。
以他钟家的身份,朝廷应该不会对他过于追究,甚至如果他能在这个过程中立下一些功劳,说不定还能成为自己晋升的阶梯。
然而,如今朝廷的软弱无能让钟繇对其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他开始思考是否应该投靠李渊,毕竟在李渊身上,他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和未来。
钟繇在成为李渊的书吏后,逐渐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并与长社的本家取得了联系。
他将自己的处境和想法如实地告诉了家族的族老们。
族老们听后,经过深思熟虑,都建议钟繇暂时为李渊效力,等待时机。
他们之所以这样决定,一方面是因为在李渊身上看到了潜力和发展空间,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投资的机会;另一方面,即使钟繇回到大汉,也未必能像在李渊这里一样掌握如此大的权力。
在大汉,竞争异常激烈,钟繇要想出人头地并非易事。
经过一番权衡,钟繇终于下定决心,先为李渊效力。
他决定只要李渊尚未败亡,他就会全心全意地辅佐他。
然而,面对李渊的强势,钟繇感到有些无力。
在整个并州,除了黄都和阎忠能够对李渊进行规劝之外,几乎没有人能够动摇李渊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