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夫子

由于李渊长期在外征战,尽管他曾下令要照顾好这些遗孤,但真正落实到行动上的,还是那群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

然而,这些官吏对待这些遗孤并没有太上心,只是勉强维持着他们的生活而已。

李渊在视察的时候,目睹了一些令他愤怒不已的场景。

一些官吏竟然像对待奴仆一样,肆意驱使着这些少年,完全不把他们当人看。

李渊见状,心中的怒火瞬间被点燃。

于是,李渊毫不犹豫地命令手下将那几个最恶劣的官吏抓起来,并当场将他们处死。

这一举动不仅让其他官吏们惊恐万分,也让那些被欺压的少年们对李渊充满了感激和敬畏之情。

而义儿军的成立,是一个绝对的秘密。

除了李渊身边的亲信护卫之外,没有任何人知道这个组织的存在。

就连黄都和阎忠这样的重要人物,也被蒙在鼓里。

不仅如此,义儿军的资金并不是从阎忠的财曹调拨的。

而是直接通过李渊调拨而来的,确保了义儿军的运作不会被外界察觉。

而义儿军的主官,正是当初在安邑城下向李渊进献谗言,让他去打猎的田令。

虽然李渊当时因为愤怒而打了他一鞭子,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疏远田令。

相反,李渊看中了田令的出身低微却八面玲珑、为人机敏的特点,认为他非常适合负责打探消息。

于是,李渊将这些少年交给了田令,相信他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将这批少年训练成才。

田令对于这个任务感到既兴奋又紧张,他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也是对他能力的一次考验。

田令当即跪地磕头,如捣蒜一般发誓,一定会尽心尽力地训练好这批少年,不辜负李渊的信任和期望。

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李渊全身心地投入到政务之中,竭尽全力地完善自己麾下的各种制度。

尽管他尚未在各地安排县令和太守,但各县的官吏们已经逐渐铺开,即使没有这两个重要职位,各县的政务依然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然而,这种情况也存在一个明显的弊端,那就是各个衙门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协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渊决定先观察一年,对麾下的文吏们进行全面考察。

他打算通过观察他们在这一年里在地方上的施政表现,从中筛选出优秀者,并正式任命他们担任县令和太守等重要官职。

在完成对城外匠作坊的视察以及初步完善了麾下制度之后,李渊终于抽出时间前往晋阳学堂。

这座学堂对他来说意义非凡,是他关注的重中之重。

还未走进学堂,李渊就远远地听到了阵阵清脆的朗读声。

那是一群少年们稚嫩的嗓音,正跟着夫子齐声朗读着手中的书籍。

李渊好奇地询问了一下身旁的陈琳,这才得知这些少年们正在朗读的是《急就篇》。

这部书乃是西汉时期的史游所编撰,它以四字一句的独特方式,巧妙地排列了众多常用汉字。

《急就篇》是这个时代最普遍的蒙学教材,其中涵盖了常见的姓氏、生活中的服饰器物,还包含了一些文学常识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它的编排方式由浅入深,非常适合初学者。

陈琳自己小时候也是从学习《急就篇》开始接受启蒙教育的。

李渊拿起《急就篇》随意地翻看了一遍,然后就像从来没有见过这本书一样,从头到尾认真地读了起来。

这一举动让一直跟在李渊旁边的陈琳感到十分诧异。

钟繇成为法曹主簿后,陈琳就接替了他的位置,成为了李渊身边的书吏,相当于李渊的秘书,时刻陪伴在他左右。

陈琳对李渊的了解可以说是相当深入了,但此刻他却对李渊的表现感到十分疑惑。

陈琳跟随李渊已经有一年时间了,在这一年里,李渊给他留下的印象非常奇怪。

明明两年前李渊连字都认不全,哪怕是现在,一些公务李渊还是会先用白话文表达出来,然后再让陈琳帮忙润色。

这让陈琳觉得李渊就像是一个目不识丁的粗鄙武夫。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李渊有时候展现出的知识储备却异常渊博,仿佛他对各种问题都有着深入的了解和见解。

许多复杂的难题到了他面前,都能被轻易地解决,这让陈琳对他刮目相看。

不仅如此,李渊还能随口吟出一些精妙的诗句,其文学素养之高,更是令陈琳惊叹不已。

李渊身上的这些奇怪之处远不止如此,他给陈琳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似乎他并非这个时代的人。

这种念头在陈琳脑海中不断盘旋,越想越觉得心惊胆战,以至于他都不敢再继续深思下去。

此时的李渊正手持一本本教材,这些教材对他来说大多都很陌生。

有些甚至连标点符号都没有,这让他意识到自己似乎还有许多事情尚未完成。

他随手翻阅着这些教材,心中越发感到焦虑。

就在李渊沉浸在这些教材中时,突然,一声恭敬的呼喊声传入他的耳中:“见过使君!”

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打断了他翻阅书籍的动作,李渊猛地转过头去,一眼便看到了一个让他既熟悉又惊讶的中年人正站在他面前。

“沮涭!”

李渊满脸惊愕地喊出了这个名字。

听到这声呼喊,沮涭也不禁浑身一颤,他完全没有料到李渊竟然还能记得自己。

沮涭急忙躬身施礼,声音略微有些颤抖地说道:“未曾想,使君还记得草民!”

当他低下头的一刹那,沮涭的目光变得异常复杂。

自从邺城沦陷,沮涭作为城中的官吏不幸被俘,随后便被关押进了俘虏营。

在那里,他遭受了黄巾军的种种折磨和迫害。

面对黄巾军的招安,沮涭展现出了无比的骨气和坚定,他宁死不屈,坚决不肯投降。

然而,他的这种强硬态度却给他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黄巾军自然不会白白养活这些不肯屈服的俘虏,于是沮涭就像其他奴隶一样,被迫开始从事挖矿采石等繁重的苦力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