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义儿军

李渊深知,若想一举拿下河套平原,不仅需要足够的兵力和精良的装备,更需要充足的粮草支持。

然而,目前的形势却让他有些犯难。

收复定襄三郡,但这一行动不仅耗费了大量的粮草,还需要进行移民实边,以巩固对新占领地区的统治。

如此一来,所需的粮草数量更是惊人。

而如今的并州五郡,经济状况依旧不容乐观,仍然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虽然两年前李渊曾率领军队劫掠了河北,获得了一定数量的粮食,但这些粮食也已经所剩无几了。

如今两年过去了,已经来到了中平三年五月,从河北劫掠来的粮食已经快要耗尽。

目前李渊手中所拥有的粮食,再加上上一年税收所得以及千户所所得的粮食以及从河东打下来的粮食,总计不过一百四十万石而已。

如果没有新的战事发生,这些粮食或许还能勉强支撑到夏收和秋收时节。

目前李渊治下的地区消耗的粮食数量巨大,尤其是匠作坊。

由于工匠们没有工钱,他们的日常生活开销都需要李渊来支付。

而九万户匠人,总计二十五万人口,每个月都需要李渊调拨大量的粮食来维持生计。

他们目前仍然处于集体用餐的阶段,也就是所谓的“吃大锅饭”。

每个月,他们需要消耗三十万石的粮食。

此外,还有三万脱产的士兵,以及一万三千匹战马和四万匹挽马。

这些脱产士兵每个月的粮食需求量高达四万石。

至于战马和挽马,它们的食物是粮食和草料混合的,大约每个月需要李渊调拨三万石粮食和十万石草料。

除了这些人员之外,还有李渊手下的官吏们。

李渊大笔一挥,建立了十个曹,他手下的官吏数量也随之迅速增加。

普通的小吏每月能领到三石粮食,而像十曹主簿这样的官员,每月则可以领取五十石粮食,这已经相当于一个县令的俸禄了。

不过,李渊发放的俸禄并不是全部以粮食形式支付,而是一半是粮食,另一半则折合成五铢钱。

即便如此,李渊每个月光是发放俸禄所需要的粮食就达到了三万石。

这意味着,即使李渊什么都不做,仅仅是维持这些人员的生活,每个月就需要消耗四十万石粮食。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上一年李渊所征收上来的税收仅仅只有一百二十万石粮食。

多亏了打下了河东,不然李渊今年就要东出壶关寇掠河北了。

不过今年的税收,李渊将亲自主持,再加上新拿下的河东以及西河两郡,今年的粮食肯定要比上一年翻上一番。

今年的税收将确定李渊明年的战略。

……

在一座秘密坞堡里,李渊凝视着眼前这三四百名半大少年。

这些少年年龄参差不齐,有的才十一二岁,而有的已经十八岁了。

尽管他们年纪尚小,但却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

那就是战死士卒的遗孤!

这两年的征战,无数的士卒在沙场上浴血奋战,最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而当初李渊既然已经答应了这些士卒,在他们死后,他们的家属将会由他来供养,那么他自然会信守承诺,绝不会食言而肥。

为了照顾那些遗孤。

李渊特意在晋阳城内建设了幼儿院。

派遣婢女照顾幼儿的衣食所需,设置官署。

两年的征战下来,收拢了一千多名遗孤。

大多都是六七岁的幼童。

这些孩子还小,并没有能力为李渊做事。

李渊只能挑出十一至十八岁之间的少年。

而聚集他们过来的原因,则是为了建立一支属于李渊的情报系统。

开始培养这批少年。

坞堡内!

李渊站在众多少年的面前,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今日,我赐予你们义儿军的名号,从今往后,你们都是本将的义子!”

这句话如同惊雷一般,在少年们的心中炸响。

他们大多面色激动,眼神中充满了对李渊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这些少年们,有的还年幼无知,有的则已经懂事,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失去了自己的父亲,成为了孤儿。

而现在,李渊却给予了他们一个新的身份,让他们重新有了一个家。

“愿为大将军效死!”

少年们齐声高呼,声音在空气中回荡,仿佛要冲破云霄。

紧接着,他们毫不犹豫地跪在了地上,朝着李渊咚咚咚地磕了三个响头,以表达他们的决心和忠诚。

李渊看着眼前的这一幕,心中也不禁涌起一股感动。

于是,李渊看着众人,朗声说道:“你们的父亲,为本将征战沙场,战死沙场,他们都是英勇无畏的战士。而你们,由本将收养,从今往后,你们都是本将的赤子。本将希望你们能够用功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待到学成之日,再为本将效力!”

“诺!”

伴随着少年们稚嫩但却异常坚定的声音,仿佛整个世界都为之一震。

这些少年,他们虽然年纪尚小,却已经背负起了沉甸甸的责任——成为李渊的暗探。

这是李渊精心策划的一步棋,他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情报系统,就如同明朝的锦衣卫一般,无孔不入、无所不知。

自起兵以来,李渊所依赖的情报来源主要是斥候们收集到的一些零散信息,但这种方式毕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如今,战事稍缓,正是打造这样一个强大情报网的绝佳时机。

而要建立这样一个系统,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一批绝对忠诚于他的人。

普通的招募显然无法满足这一要求,于是,李渊将目光投向了这批遗孤。

他们身世可怜,无依无靠,对李渊的收留之恩必然会铭记在心,忠诚度自然毋庸置疑。

李渊满意地点了点头,挥手示意士卒们将这些少年带到早已准备好的羊肉面前。

看着那一大锅香气扑鼻的羊肉,少年们的眼睛都亮了起来,一个个兴奋地围拢过去,毫不顾忌形象地大吃大嚼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