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巡视军营(下)

回想起这两年来的风风雨雨,士兵们始终保持高度紧张的战斗状态,一刻也不敢松懈。

此刻听到李渊这番话,在场的将领们不禁暗自点头,表示赞同。

“全听大将军安排!”

钟明反应迅速,立即拱手回应道。

李渊满意地点了点头,微微一笑,接着目光扫视全场,郑重其事地问道:“如今在这军营之中,士卒们可有什么不满或者抱怨之言?大家无需有所顾虑,只管直言相告便是。本将军此番前来,正是要了解并解决这些问题!”

此言一出,原本热闹的气氛瞬间变得凝重起来。

许多人的脸色微微一变,心中开始思量是否该如实禀报。

一时间,整个营帐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李渊目光如炬地扫视着在场的众人,只见每个人都是一副欲言又止、犹豫不决的样子。

他心中不禁暗叹一声,随即大手一挥,直接点了钟明的名字:“钟明,你先来说说吧!”

说完,李渊将视线投向了钟明所在的方向。

钟明此人,虽说也是个泥腿子出身,但却与其他人有所不同。

他在这一众老部下之中年纪最轻,今年不过才二十三而已。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年轻人,自当初于大军之中崭露头角之后,不仅没有丝毫懈怠之意,反而越发勤奋努力。

平日里,他常常向军中那些饱读诗书的夫子们虚心求教,并利用闲暇时间刻苦学习。

想当初,钟明还是一个连大字都不认识一个的彻头彻尾的文盲呢。

可短短两年时光过去,如今的他竟然已经能够读懂一些较为简单的经史子集了。

如此强烈的上进心和求知欲,实在令人钦佩不已。

正因如此,李渊对于这个年轻人一直以来都颇为重视。

此时被李渊点名发言,钟明先是微微一怔,脸上露出些许迟疑之色。

他嘴唇轻动,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却又有些顾虑重重。

见状,李渊皱了皱眉,不耐烦地挥了挥手说道:“有话就直说,不必吞吞吐吐的,赦你无罪便是!”

得到李渊这句话后,钟明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一般,连忙抱拳应道:“是!”

紧接着,他稍稍停顿了一下,像是正在脑海中组织着自己接下来要说的话语。

“大将军,现如今咱们军中的士卒们最为关切的便是那土地之事!这不,您下令给各士卒都分发了土地之后,好多士卒便没了继续从军的心思,一门心思想要返回家乡去,心心念念着守着自家分到的那些土地好好耕种一番!而且吧,这些士卒们还老是抱怨个不停,说什么家里头的那一百亩土地,仅仅依靠一户庄户人家来耕种,怎么可能赶得上春耕的好时机!所以一个个的心里头都急得很,成天琢磨着赶紧回乡种地去!”

钟明一脸忧虑地望着李渊,缓缓说道。

李渊一听这话,眉头下意识地紧紧皱了起来。

他可着实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当初按照规定,战兵每个人都分到了一百亩的土地,同时还给配了一户庄户帮忙耕种。

在这东汉时期,一亩地差不多有四百六十平方左右,这面积也不算小。

如此一来,单靠一户庄户去耕种这么多土地,确实是有点力不从心,时间上恐怕也是相当紧张的。

所以这些战兵们一心想要返乡倒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只是,这一点却是李渊之前有所疏忽的地方了。

自从大军返回晋阳之后,他只顾着处理其他事务,却未能及时将这些士卒妥善遣散安置,以至于到现在大家依然集中在晋阳城外,迟迟未能归家。

然而,那些将领们由于并未得到李渊下达的明确指令,自然而然地不敢轻易自作主张。

此时此刻,李渊独自在心中默默地盘算着当前驻扎在晋阳城外大军的数量。

经过一番估算之后他发现,如今屯驻于晋阳周边一带的军队数量大约多达十五万人左右。

其中,作为李渊亲卫的亲兵就有两万多人,负责冲锋陷阵、参与战斗的战兵则有四万多人,剩下的那九万多人便是辅兵。

如此庞大数量的兵马汇聚在晋阳城外,着实显得有些过多了。

可是事已至此,也是无可奈何之事啊!

毕竟去年的时候,李渊近乎疯狂般地大肆扩充兵员,以致于原本并州境内的二百二十余万名军民当中,属于军队编制的人员竟然高达二十四万之众。

当然啦,仅仅依靠并州一地的资源和财力,想要养活这么大规模的一支军队显然是力不从心的。

正因如此,在过去的这一年时间里,李渊不得不对河东以及西河等地发动军事行动,同时还与朝廷方面达成了每个月供应十多万石粮食的交易协议,如此这般方才能够勉勉强强地维持住这支拥有二十四万兵力的大军日常所需的给养开销。

一想到这里,李渊不禁惊出了一身冷汗。

眼前如此众多的兵马,如果不能够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予以妥善安置的话,那么万一这些士兵们闹腾起来,恐怕整个并州都会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永无宁日可言!

因此,当务之急必须要遣散掉一部分士卒才行。

而且明年将无战事,再继续将士卒聚集起来也无用。

只不过,李渊心里很清楚,自己身边的那些亲兵肯定是不能轻易调动的,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从那五万多名战兵身上下手了。

看来,无论如何都得想办法将这五万名战兵遣送回他们各自的家乡去。

至于辅兵们,待到来年春季耕种结束之后,他们便要着手开展大规模的屯田工作了。

那片新开辟出来的一百七十多万亩的田地,将会全部交付给这多达九万名的辅兵去精心耕作打理。

其实,这样的安排本就在李渊最初的谋划之内。

然而,钟明所提出的那个关键问题,却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打破了李渊内心的宁静,让他不由自主地深深陷入到了沉思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