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更改军制

周边的诸位将领看到此情此景,大将军肯定又是进入到深度思索状态里去了。

于是乎,在场众人没有一个人敢轻易发出半点声响,生怕一不小心惊扰到正在苦思冥想中的李渊。

此时此刻,李渊的脑海中正飞速地盘算着当前手中掌握的兵力情况。

整个军中有整整二十四万人马之众啊!

其中,作为李渊最为信任和倚重的心腹亲兵队伍人数约达五万多人。

这五万多人里面,有三万人被分别派遣至上党、太原、河东以及雁门等各个战略要地驻守,剩下的两万人则始终如一地守护在李渊身旁,随时听候调遣。

再看作战部队这边,总计约有八万余名战兵。

其中,上党的驻军中有一万名战兵;河东地区分布着大约两万名战兵;就连相对偏远的雁门郡,也有着好几千名英勇善战的战士镇守一方。

而其余那五万多名战兵,则整齐划一地驻扎在了晋阳城外。

相比之下,数量最多的还得是辅兵。

特别是在成功吸纳了来自河东的众多士卒之后,辅兵的总数更是高达十一万余人。

在这些辅兵当中,有两万士兵被李渊特意留驻在西河郡内,以确保西河一带的安稳与太平,另外也有着在西河开荒的任务。

另外那九万名辅兵之中,四万乃是河东士卒。

而剩余的五万名辅兵,则是今年参与荒地开垦之后方才归来的。

然而,对于这些人的未来安排,李渊心中已然有了清晰的规划。

这整整九万人转变为屯田兵,专门负责农田的耕作与种植事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曾经的士兵即将彻底告别军旅生涯,摇身一变成为朴实的农民。

如此一来,原本规模庞大的二十四万大军,在扣除掉这多达十一万的屯田民夫之后,真正能够上阵杀敌的兵卒便只剩下十三万之数。

且说在这十三万兵卒中,又有六万多人屯驻于晋阳城外。

其中四万八千名皆为能征善战的战兵。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战兵中的大部分人,早在之前,黄都便已在太原郡以及河东郡等地为其合理地分配了相应的土地。

至于余下的三万多名战兵,则分别镇守在各个重要的关隘之处。

太行山脉素有“天下之脊”之称,其间分布着八道险关要隘,如天井关、壶关等。

每个关隘均有三千五百名战兵驻守,以确保敌军无法轻易突破防线。

此外,作为北方边塞重镇的雁门关,同样部署了三千五百名战兵。

如此算来,这九个关隘总计驻扎了三万一千五百名战兵。

由于这些战兵肩负着守卫边关的重任,因此他们尚未被分配土地,而是继续依靠领军饷维持生计。

然而,当前军中的体制却呈现出一片混乱不堪的景象。

战兵之间的划分模糊不清,李渊更是随意地将之调配至各处。

这种混乱的局面无疑给军队的管理与指挥带来了诸多难题,若不能及时加以整顿,恐会影响到日后战事的成败。

当李渊了解到了军队系统的混乱后,也没有心思再继续巡查军营了。

李渊简单的去看了看士卒的生活状况之外,关心一些士卒后。

就心事重重的返回了晋阳。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已到了中平三年。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大地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一天,阳光明媚,寒风轻拂。

李渊端坐在大堂之上,接见了来自并州境内各级官员们的拜见。

这些官员们心怀忐忑地走进大堂,向李渊行过礼后,静静地等待着李渊的指示。

李渊面带微笑,亲切地与每一位官员交谈,询问他们的工作情况,并对他们过去一年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和肯定。

同时,他也不忘安抚那些跟随自己一同造反的文吏们,鼓励他们继续为大业努力奋斗。

待接见完所有官员之后,李渊稍作休息,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完善并州军的军制当中。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参考唐朝的府兵制和宋朝的禁军制度。

毕竟,这两个朝代的军事制度都有着其独特之处,可以为当前的局势提供有益的借鉴。

然而,对于元朝、明朝和清朝的军制,李渊认为以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它们并不完全适合当下的需求。

因此,他舍弃了这些选择,专注于研究唐、宋两朝的制度精华。

在重新规划军制的过程中,李渊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召集僚属共同商议,而是独自一人默默地思考和策划。

在他眼中,自己麾下的众多将领大都是流民或游侠出身,尽管他们勇猛善战,但在见识和学识方面终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比之下,身为历史系大学生的李渊,则拥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知识储备。

他能够站在整个历史发展的高度去审视问题,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

此次规划军制,李渊就是希望凭借自己所学,借鉴后世的成功案例,探索出一条真正符合当下形势的道路来。

就这样,一连七天过去了。

在这段时间里,李渊除了处理一些必要的日常事务之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构思新的军制方案上。

他时而翻阅古籍资料,时而奋笔疾书,不断地修改和完善着自己的想法。

经过漫长的七天时间,李渊终于成功地规划出了一整套适应当前局势的军事制度。

这套新的军制旨在对军队进行全面改革,以提高战斗力并确保统治区域的稳定。

首先,李渊决定彻底摒弃传统的战兵和亲兵之分。

从今往后,无论是曾经的战兵还是亲兵,都将统一被称为府兵。

这样一来,可以消除士兵之间因身份差异而产生的隔阂与矛盾,增强整个军队的凝聚力。

如今的李渊已经不需要在战兵与亲兵之间还需特地划分阶层。

之前需要也只是为了激发士卒上进之心。

如今安稳下来,一些饱受歧视性的一些划分必须要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