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知秋 作品

第126章 没有赢家

随着北宁大军撤退,淮州之围也自然解除。

而此时的任逍遥三人,却已然在淮州以东,沿河寻找着可以渡河的地方了。

在淮州城,一大早守城的军士便发现北宁军有撤军的迹象,可他们还是不敢轻举妄动,以防这是北宁人的计谋。

而看着北宁军却实是连营账都拆除了,并且还安排了断后的部队十分有序的撤离。任逍遥认为这可能是真的,原因嘛,自然是朝庭的援军来了。至于具体的情况,当然一时还不得而知。

于是他急忙派出几路探马,悄悄的监视的北宁军的撤退。

直到已是末时三刻了,探马纷纷赶了回来。北宁军确实是撤退了,他们全都撤过了淮水。由于人马众多,除去浮桥,他们还动用了不少船只来回摆渡。但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显然北宁军不仅是准备充份,而且训练有素。

当其部队完全撤过淮水之后,北宁军又拆毁了浮桥。这便说明,他们这绝不可能是以退为进的计谋,而是真的撤了。

北宁军撤了,而援军尚未到达。这说明北宁的撤退十分突然,甚至是瞒过了南虞的援军。

也就在这时,李梁派往淮州做牵制的那几千募府军也已入城。他们带来了淮州现在最为紧缺的药物。同时又马上分派了两千人赶往渡口处警戒,虽然北宁大军是真的撤了,但还是担心以北宁大军突然去而复返。

淮州虽然粮草储备充足,但这一个多月的大战下来,死伤无数。城内的各种药物早就不足了。

任逍遥回到府衙便一面让周琦、庞明二人收拾行礼,一面向马元久告别。

“什么?任大人,你这就要走?”

“马大人!现在淮州之围已解,救援的大军我想随后应该便到。而我还有要事没办,这次困在淮州已耽误许久了,因而不敢拖延。”

至于任逍遥还有什么任务,马元久当然知道这监正司的事不能多问。可毕竟他这也走的太突然了。

于是忙道:“任大人要去那儿,本官不便多问。可现在早过午时,而且魏将军的大队人马用不了多久便到了,大人不如再暂留一晚。和诸位将军见见面,好好休息一夜,明日……?”

任逍遥呵呵一笑道:“马大人,这就不必了!淮州之围即解,我等也该走了。再说,我本就是监正司暗职,若非此次变故出于无奈,也不应随意外示于人的。”

马元久轻叹一声:“此次多亏了有任大人在啊!如若不然,这淮州一战,还指不定会怎么样呢!大人即然执意要走,那我也不好强留。那我便代表淮州军民送送大任吧!”

说罢,马元久便要人去拿些银两来,准备送给任逍遥等人做盘缠。任逍遥当然不会要,而是只让人拿了些干粮,便要走。

“马大人!这淮州之围刚解,城中也是百废待兴。而且朝庭大军随后便到,大人要忙的事还多得很呢!就别再相送了!对了,这里有一封信,烦劳马大人交给魏将军!”

“哦!一定!一定!”

任逍遥如此坚持,马元久也没办法。只得将他们几人送至府衙门口便去忙了。

几人出了东门,便沿淮水向东,寻找着可以渡河的地方。

淮州以前周琦曾来过,当时他过淮水便是从北边的渡口过的河。当时不是枯水期,淮水之上也无法浮桥,他也是从渡口乘船过的河。

如令大战刚刚结束,这渡口只怕是一时半会都会被双方封锁,不会开放了。所以周琦建议往下游走,看看能不能找着渔村寻条船过去。而且最好是在靠近北宁与东莱的交界处,这样对岸没那么严的守备,以免遇上不必要的麻烦。

“逍遥啊!你怎么这么着急着要走啊?其实反正都在淮州耽误一个多月了,也不在乎再多住一晚吧!说实话,这一个多月咱们也算是提心吊胆的,也没怎么好好的休息一下!”

听周琦说罢,任逍遥也笑道:“其实吧!倒也不是真在乎这一个晚上的时间。可你想想啊!这朝庭大军来了,必然又是什么接风啊!庆功啊!各种应酬自然少不了!完了还要询问过程啊!等等等!这太多麻烦事了!而这些事本应该是当地镇守使与府尹的,要是咱们留下来的话,那是自然少不了!何必呢?所以还不早一走了之!”

“原来是这样啊!那倒是好,我也不喜欢那些场合!”

跟在一旁的庞明也朝周琦说道:“周大哥!咱们家大人其实就这样离开是最好的。毕竟咱们是在监正司当差,又是暗职。虽说都是以马大人的名义在发布各种命令,可大人又实际指挥了淮州的守城之战,至少各位将校们都是知道的。魏将军来了,必然就需要人汇报了解淮州之战的全过程啊!到时留下来你说是不是很尴尬啊!”

“说的是!在城中困久了!好久没有出来透透气啦!”说着任逍遥一扬马鞭,便冲了出去。周庞二人随后也一打马紧随着他赶了上去。

当魏昕所率大军赶到淮州之时,天色已然偏黑。他令一部前往渡口布防以外,其余大军在城外扎营。随后便带着李梁等将领,率着卫队进了淮州城。

在城外迎候的马元久及城中将校的陪同下,看着淮州城内外,大战留下的诸多痕迹与城门内所筑的弧墙。众人都不禁感叹,淮州守城之战的艰难与血腥。

由于知道任逍遥在淮州的人并不多,因而魏昕小声的朝一旁的马元久问道:“怎么没见任大人呢?”

“哦!魏将军,任大人下午就带着他的随从走了,说是有要事要办。”

“下午就走了?”

“对了!他还有一封信让我转交给将军!”

“信?”

魏昕打开信一看,原来这是任逍遥对淮州之后的布防所作出的建议。他认为,临湖大营虽然易守难攻,但离城较远,容易被敌分割。因此建议在淮州镇重建之后,新的大营设在湖东。湖东离着淮州城仅数里路。而向北可随时监控渡口一线的敌情,若有情况也可随时撤入城中。在原临湖大营的地方,仅留一营即可。主要是防止敌军的渗透。

同时他还认为,此次淮州之战如此艰难且伤亡很大。主要就是因为卫军退入城中的兵力不过两千余人,而且几乎丢失了全部的辎重。若是卫军主力能退入城中,那么凭借着淮州的城防以及充足的粮草军械储备。别说坚守一个多月,只要指挥得当,就是坚守三五个月甚至更久也不是没可能的。

魏昕看完,心中不由的感叹:“果然英雄出少年啊!怪不得陛下对其另眼相看呢!只可惜他却走的如此匆忙,不然定要好好和此人聊一聊。”

淮州之战总算是这样结束了!这一场北宁突然发起的战役,其实谁都没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对于北宁来说,本是想着通过对淮州的突然袭击,使得南虞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毕竟从兵力上来说,北宁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他们也有这样的实力发起两线的战役。

若是能迫使南虞从西线撤军来救淮州,那么便可打破西线当下的僵局。仅凭一个分裂的西景,是独木难支的。若是东线进展顺利,那便可趁势将进攻重点转到南虞这边来。毕竟目前的西景是难以对南虞提供什么多大的帮助的,更别说对北宁构成什么威胁了。

因而,北宁在淮州一线先是投入了近八万兵力,后来又分两次增调了两万多人。先后投后的兵力有十一万。

可是最终却是无功而返,不但耗费钱粮,而且还造成了差不多一万五千人的死伤。所幸的是,曹彖指挥得当。在最后不利于己的情况之下,能神不知,鬼不觉的全身而退。以至于没有造成更大的损失。

至于南虞来说,淮州这一仗虽然“取胜”了。可实际上却是北宁军主动撤离,并不是完全击溃的。若最后曹彖真是选择放手一搏的话,就算南虞的胜面要大一些,恐怕也将是血流成河,尸积如山的惨胜。

打破了北宁在淮州的阴谋,可南虞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淮州会镇三卫的三万人马,在战后仅存不足五千人。再加上各地的募府军以及城中动员的青壮年,以及援军的几场战斗,整个淮州之战下来,南虞的伤亡高达三万五千人。是北宁军的整整一倍还多。

至于东莱,那更是什么便宜也没讨着。

东莱本就是诸国之中,国力、人口都最少的一方。这次的淮州之战,东莱也本是想着复刻当年与北燕的战争。

当年东莱便是趁着北宁与北燕在在上谷与代郡大战,突然渡河,趁着北燕南部的兵力空虚,进而一举夺取了北燕的西平与乐陵二郡。也是此战之后,迫使北燕将都城从蓟都迁到了襄平。

这一次,便又想着能跟着大哥北宁,在南虞身上也捞上一些好处。虽然淮州这个即富庶又重要的战略要地肯定是北宁的,但起码将淮东、临县这几县收入囊中也算不错的。而且如果北宁大胜,并趁势南下的话,那他还可以跟着再多吃一点肉。

因此为了配合北宁的行动,全国总兵力还不及八万人的东莱便一次派出一两万人马。随着在战争中的伤亡,再加上北宁又多次催促他们尽快拿下淮东。所以又补充了八千兵力。

然而让们没想到的是,他们却败得最惨的一家。不但最终未得寸土,而这两万八千人马最终只逃回来了五六千人。所损失的这两万余人里边,还有不少是被南虞军所俘虏的。

这样的损失对于东莱来说,那可是难以承受的,这可占了其总兵力的近三成啊!以至于战后,许多东莱高官们,没从自身军队战斗力不足、将领指挥有失误等方面去找原因。反而是私下里认为都是北宁让他们去啃了一块硬骨头,不但没有直接进行增援淮东战场,反而还多次催促强攻所导致的结果。而因此有些人也对北宁心生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