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听到这里不由的说道:“朕也知那景顺帝有两子,不过最大的好像也不过八九岁吧!”
“是的!其长子珉王还不及九岁,次子秦王也才四岁不到。”
“按理说,遇上这种情况,一般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立贤,但这两位皇子都还过于年幼,还看不出贤与不贤。那么便可直接采取得二种,也就是立长。直接拥立珉王不就得了?”丞相唐滨说道。
范忠却摇摇头道:“唐相说的是有道理,可问题如今的西景却偏偏没这么做。那三位手握实权的重臣之所以一直没发丧,就是在排除异己,随后立了秦王为帝。”
“立了秦王?这是为何?”
“陛下!唐相!你们可知这秦王的生母是谁?”
林玉与唐滨相互看了看,都不由的摇了摇头。
“这秦王之母乃是大司马李泯之妹!而那长子珉王之母,早已过世。只不过是寄养在皇后宫中而已。皇后之父虽曾是西景凉州招讨使,但却已经去世。其兄也不过是巴郡一太守而已。现在的西景皇后在朝中可以说是毫无根基可言。所以李泯等人欲废长立幼,只怕西景朝中也难有人阻止。”
“原来是这样!不过西景与我大虞历来交好,并互为盟友。只要他们对我朝的态度没有变化,倒是对我大虞没有什么大的影响。至于他们内部的权力斗争嘛,我们也最好不要干预的为好。”唐滨说道。
“唐相说的有理,只是臣还是有些担心啊!”
林玉听罢,不由的一趋眉头问道:“范爱卿在担心什么?”
“陛下!唐相!从臣这些年所收集的西景的内情来看,珉王一脉除非顺帝在世,并立之为太子,再为其酌选能臣辅之,或可成即帝位。而顺帝却忽然驾崩,那么珉王这一派必然是不敌秦王一脉的!”
“是啊!这不是很明显的事吗?”
“可是别忘了,在西景朝中还有一股很强大的力量。那便是顺帝的力量!在西景朝中还是有很多人,他们并不属于珉王与秦王任何一派的。他们只忠于顺帝。而在这些人的眼中,大多数都认为理应按祖制立长。所以他们是不赞同李泯等人的做法的!”
“这恐怕也就是李泯等人一直密不发丧,待都安排妥当之后才扶秦王上位的原因吧!”林玉说道。
“陛下圣明!李泯等人正是利用这期间,控制了京城的禁军,并且拘押了一批反对他们的大臣。在认为已掌握了京城的局面之后,才宣布新帝即位的。不过最让臣担心,也是让臣感到疑惑的却正是如此!”
“范大人担心与疑惑的是什么?”唐滨追问道。
“陛下!唐相!从臣这里所掌握的内情来看,那丞相赵拓一直是中间派,是一个左右逢缘的人物。若说他见风使舵的站到李泯一派,倒是可以理解。那御史大夫周起龙本是一直忠于顺帝的,可为何这次却与那李泯同流?这其中是否会另有隐情?还有!那李泯虽身为大司马,但西景军队之中,特别是一些在外的地方招讨使并非其心腹。他们是否会认同李泯等人废长立幼之举?”
林玉听到这里,也已基本明白了范忠所担心之事。
“嗯!范爱卿是担心西景此事并未结束,只怕日后还会生出乱子来吧?”
“是的陛下!据臣下所知,那李泯乃是一极有野心之人。虽然在朝中势力极大,但对其不满之人也是大有人在。臣是担心一但西景发生内乱,只怕那北宁不会错过这样的良机的!因而臣在入宫之前,便已下令,让外情属严密监视北宁的情况。特别是北宁军队的动向!”
“嗯!范爱卿安排的好。看来对于西景的朝局变动,我们也得多加关注。一但有什么变化,我们也好做出应对啊!”
“是的!陛下,臣估计用不了几日,西景报丧,与代表新君来递交国书的使臣只怕就应该来了!到时我们也可从其口中再了解一二!但有些事情还是得提早做出准备啊!”
听完唐滨的建议,林玉又抬头看了看天色已近黄昏,随后叫来梁公公吩咐道:“你即刻去把大将军闻双、兵部尚书乐随召进宫来!”
虽然已是深夜,但皇宫内的御书房内却依旧灯火通明。这一夜对于林玉君臣来说,恐怕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
由于盟友邻国的西景局势的突然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南虞外交以及战略态势上的变化。甚至还有可能打破了这已维持了几十年的诸国之间的战略平衡。
西景的事态的发展,正如范忠所担心的那样在发展变化。
就在西景来使报丧、递交新君国书后不久。南虞派出的凭吊使节尚未抵达西景都城咸京之时,西景国内的形势已是急剧的恶化。
原来那御史大夫周起龙,果然只是一时之间出于无奈,这才与李泯虚与委蛇。而趁着李泯不注意时,便悄悄携珉王逃出了咸京。随后便联络了益州招讨使、凉州招讨使以及肃州招讨使等三路人马,在凉州拥立珉王为帝。并共同起兵。以李泯祸乱朝政、废长立幼、专权跋扈、并有篡逆之心为由,发兵征讨。
西景的政体与军制皆与南虞大为不同。西景共设有益州、关中、河西、凉州、肃州、汉**六路招讨使,掌管着这六大地区的军权。而这六大区的安抚使则掌握着当地的政权。
如今周起龙等在凉州拥珉王为帝,并获得了其中三路招讨使的支持。一时之间是声威大震。
虽然在这六路兵马之中,当属关中与河西两路的兵马最为强盛。但这两处都得时时提防着强大的北宁。所以能让李泯抽调起来抵御周起龙的兵马并不多。
因而不到一月的时间,益州路的兵马已逼近汉中。肃州与凉州的兵马也已夺取天水,兵锋直指渭水河畔。
各地求援的急报如同雪片一般的朝着咸京飞来。
还不到四岁的秦**刚即位,自然无法理政,朝中之事都由李泯与赵拓二人在处理。
而面对着这样的危局,李赵二人也是显得有些焦头烂额的。他们知道,一但让珉王的军队攻入咸京,那么他们的下场会是什么样。
而那赵拓本是左右逢缘之人,当初他也是见李泯势大,完全控制了咸京的军队。关中招讨使也是他的亲信,自己虽贵为丞相,却无力与之反抗。于是这才同李泯沆瀣一气的。
可如今见其势危,他也是打着自己的主意,甚至在暗中布局。若是珉王的军队真的打入咸京,那他便先将李泯拿下,然后交给珉王请功。并说明自己是不得已而身在敌营,只为今日的。
在这种情况之下,赵拓自然是帮不上李泯什么忙,甚至连出谋划策也谈不上。
而早已是焦头烂额的李泯,这时也顾不上他。在李泯眼中,赵拓虽贵为丞相,但毕竟升迁不久,又是一介文官。影响力虽有,却没有兵权,现在是战事如火。有他没他也一样。只要能暂保证咸京平稳,粮草充足供给就行。
于是李泯与亲信们最终商议:在南路,让汉中太守先坚守住汉中。同时汉中路从商洛一线抽调三万兵马赶往汉中支援。而在西路,也同样从关中路抽调了三万兵力,汇同咸京附近的两万羽林军中又抽调了一万五千人,合计四万五千的兵力驰援渭水一线。以图将西路的肃州、凉州兵马挡在渭水以西。
当然,他也担心北宁此时会趁虚而入。于是又从河西路临时抽调了一万兵力南下,以加强关中、潼关一线的守备。
西景内乱的战局,不单单是引起了南虞的关注。同时也引起了北宁的密切关注。
北宁君臣都认为这是灭掉西景的天赐良机。
丞相诸葛傅向宁平帝起凑道:“陛下!如今西景内乱已起,秦王与珉王两股势力相斗正酣。为了应对珉王从西、南两路的进攻。李泯已将其关中路过半兵马调往汉中与渭水。据可靠线报,目前,西景兵力最为强大的关中路,现在在商洛至潼关一线,加上河西路调来的一万人,也不过区区四万兵力。而其河西路,虽然尚有四万兵力,但其防线绵长。南起郃阳、北至朔方这样漫长的边境线,以这区区四万人马。我大宁军队也可随时找到一处突破。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现在内斗之中。在咸京一带,也仅有五千禁军与五千羽林军。可以说几乎已无后备兵力可用。正是我大宁攻灭西景的大好时机啊!”
宁平帝听罢,似乎眼中已经看到了西景被亡国,将整个西景纳入大宁版图的景像。
龙心大悦的宁平帝忙问道:“众卿以为如何?”
不少大臣都站出来,赞成诸葛傅的提议,并建议宁平帝应当抓住时机立即出兵。
然而就在君臣都觉得西景已是举手可得之时,大将军夏候缨却出例起凑。
一见大将军出例,宁平帝还以为是他要请命率军出征,高兴的问道:“大将军有何本起凑啊?”
夏候缨却凑道:“陛下!西景内乱,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大好机会。但西景毕竟已立国百年,又有山川之险。虽是内乱,但要想一战而定之,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还不待宁平帝说什么,诸葛傅不满的朝夏候缨道:“大将军这是何意?如此千载难逢之良机,在大将军眼中怎么却变得如此不易了呢?难道大将军还怕了那西景不成?”
夏候缨并未直接理会诸葛傅,而是朝宁平帝凑道:“陛下!西景现在确实因内乱而边境兵力空虚。但他们有山川关隘之险,要想一举而破之,也并非那么容易。我们绝不可犯轻敌之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