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中,而后悻悻离去。
执素放下帘子,“殿下,后头的车回宫去了。”
“嗯。”萧季绾靠在车壁上闭目养神,淡淡回了一句,显然兴致缺缺的模样,执素便不好再说什么。
回到长公主府,萧季绾先去了前面的正晖堂,正晖堂的院子里,林长史像是恭候多时了。
“何事?”萧季绾一边往里走,一边询问林长史。
林长史跟随萧季绾的脚步进入屋中,“殿下,郁林来信,”说着从一摞文书底下抽出一份落款为“谢”的信。
萧季绾一抬手,林长史会意,急忙退了出去,还不忘替她将正晖堂的门阖上。
信上封了蜡,蜡上还戳了一只信鸽的模子,模子完好无损,意味着中途不曾有人打开,这是萧季绾离开郁林前同谢咏絮约定的,意在防止有人假冒或在中途私拆郁林书信。
拔下发间的金簪,萧季绾用簪尖小心翼翼地划开封蜡,抽出信封中的纸张,却不曾想,抽出的是另一方信封,信封是大晋的样式,最外头写了一个不甚熟练的“狄”字。
须臾间,萧季绾想到了一个人,于施的没狄太后。
第二重信封只用浆糊草草糊了一层,挑开后,里头是于施特有的青浆纸。
青浆纸呈淡淡的青色,是于施特有的青浆草制成,纸张对于施而言是极为珍贵之物,只有贵族才有机会使用,因此,萧季绾更加确信此信为没狄太后所寄。
信的内容不长,没狄太后用了晋语书写,言辞之间偶有生疏之处,但不影响阅览。这封信写得很直白,没狄太后借此信向萧季绾传达了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于施自从与大晋结盟,便格外留意北齐的动静,这一段时日,他们在各国行商的商人发现北齐的西部大人在西域多个部族都现身的,其二,没狄太后提出,于施要加大与大晋的商贸往来。
此信所透露出的情报不可谓不重,萧季绾毫不犹豫地揣上信往屋外走,走了两步又折回,从案几上拿起礼部第三回呈上的章程,大步流星走出了正晖堂。
“殿下这是要去哪儿?”林长史关切地问。
“方才入宫时,孤忘记了将科举的章程带给皇兄,此事耽搁不得,孤得再入宫一趟。”
林长史看了眼夕阳,不确定道,“殿下,此时入宫?那何时才回?”
萧季绾摇头,林长史就明白了,这一趟她是非去不可。
“长公主又回来了?”永嘉帝同宋皇后对视一眼,搁下了筷箸,“朕去瞧瞧,你不必等朕,先用晚膳。”
“可陛下今日未用午膳,再不用晚膳,陛下身子……”
“阿绾不会无事就去而复返,”永嘉帝坚持如此,宋皇后只好作罢。
待回了宸元殿,永嘉帝看见萧季绾,脱口而出,“何时如此急迫?”
萧季绾将礼部的奏疏搁在案几上,永嘉帝不明所以,“只是为了科举章程?朕不是将此事全权交予你了吗?你定夺便好。”
萧季绾意有所指地在奏疏上点了点,“皇兄打开看看。”
永嘉帝依言,一打开奏疏,青浆纸就出现在他眼前,“这是,青浆纸?”说着,拿起了信笺,匆匆看了一行,便大惊失色。
“阿绾,你是觉得,北齐在联络西域各部?”
“八九不离十,若是假消息,没狄太后不会提出扩大与我大晋商贸的要求。”萧季绾的脸色比永嘉帝好不到哪里去,“没狄太后想来已经安定了于施朝局,不满足于与我大晋只有西南马贸易往来,她既有此要求,那么她给出的情报就得值得起价,皇兄,西面有变,”萧季绾深吸一口气,“高涣怕是想纠结西域各邦,同攻大晋。”
永嘉帝立即起身,三两步走到巨幅堪舆图前。
这幅堪舆图是他继位后,命人绘制的,堪舆图上不仅大晋疆域皆存,北齐乃至大晋周邦都清清楚楚地在此图之上。
“剑川!”永嘉帝点在剑川之上,“高涣想通过西域诸邦夺回剑川。”
“恐怕不止,”萧季绾的指尖从北向南,沿着大晋昔日疆域的西线画了一圈,“这里有八部,两部与北齐相邻,六部皆与大晋西面相邻,若是他们从八个方向同时进攻……”
“那我大晋危矣。”永嘉帝思忖片刻,问道,“你觉得北齐会在何时动手?”
“前几日玄甲军右军在姜将军的率领下收复鄂北郡石州,紧邻石州北面的荥阳郡信州守军听到消息,竟弃城逃跑,我大晋在中原的边界线又向西推进了一步,高涣应是坐不住了,眼下是盛夏,西域各部若要出兵,应是在膘肥马壮的秋后,还有少则一月多则两月的时间供我们想对策。”
永嘉帝点头,“情势虽急迫,但危机亦是时机,若能就此解决八部,亦是免我大晋后顾之忧。”
“臣妹以为先将此消息传给姜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