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
后来燕拓战死,其部下徐方接过了右卫军大将军之职,徐方上任后继承了燕拓在世之时制定的“高筑城,广积粮”的策略,不仅如此, 他还将目光投放到了蓬莱郡西面的荥阳郡,想要将蓬莱与荥阳一同建成未来大晋北归时在北方的后方粮仓。
以蓬莱为根基, 进一步收复荥阳是徐方在燕拓死后心心念念的头等大事,但是他也知道时机未到,因而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向西更进一步,他得耐心等待。
徐方能等,荥阳的百姓却都等不了了。
荥阳地处中原,沃土千里,是天然的粮食产地,然而这一片粮食产地上生活着的百姓,在高薛立国以后却一年比一年过得不如。
高薛从草原而来,在进驻中原之前,他们过的是游牧的日子,高薛立国不过十余年,如今在位的还是第一代君主高耿。高耿马上建国,并不适应也并不认同中原安土重迁的农耕生活,同种植粮食相比,他认为中原沃土更适合种植牧草,因此像荥阳这样的天然粮食产地,几乎有一半的土地被高薛贵族圈禁起来,用以放牧。
荥阳百姓苦不堪言,在曾经积蓄下来的余粮不足以支撑生活之后,荥阳西面靠近蓬莱的一带爆发了起义。一开始齐帝高耿并未放在眼中,然而短短几日,起义军便如燎原之火,在荥阳迅速蔓延,高耿一怒之下派其长子伽南王高恭率军镇压。高恭骁勇善战,却性情残暴,他迅速镇压了起义军,为达杀鸡儆猴之效,凡是同起义军有牵扯的,无论男女老少,一律处死,百姓为了活命不得不向西出逃。
徐方在一接到荥阳起义的军情时就在暗中排兵布阵,他原想趁着动乱的机会里应外合一举拿下荥阳,但高恭出兵神速,致使他无法兵出蓬莱。
这一支原打算进驻荥阳的军队就变成了接应荥阳流民的护送军。在徐方的指挥下,荥阳流民被护送到蓬莱宋州一带暂居,他的这一举措激怒了高耿。
“朕说荥阳刁民怎么有胆子反叛我大齐,一定是南晋那些病怏怏的老夫子暗中教唆,”高耿入主中原这么多年,已经学会了大晋的说话方式,但是一个人的习惯很难改变,他暴怒之下用高薛语叫骂了一长串的话,而后一双狠戾的鹰眼闪过精光,“看来两军止战太久,他们的日子太好过了,朕决定给他们一些颜色瞧瞧。”
草原人出兵不会选在春天,但是鉴于高耿这些年的脾气越发古怪,动辄对人行以鞭笞甚至砍杀,他说这话时,臣下即便想要上谏阻止,大多数人也不敢。
只有两个人是例外。
一个是高耿的长子,被封为伽南王的高恭。高恭阻止的理由很简单,他就是贯彻草原人一贯的军事守则,认为秋后马儿膘肥体壮,且长江进入枯水期,这才是最佳的出兵时机,现在出兵并非明智之举。
另一个出来反对的是北齐二皇子,云中王高涣。高涣与大他五岁的高恭不同,是在北齐建国的那一年出生的,一出生就长在齐宫,不曾在草原生活过,对草原文化的感情并不像父亲与兄长那样极端,他认为荥阳暴乱的根源并不在于南晋,而是在于他们大齐治理中原的方式仍遵循在草原的那一套,因此他认为当务之急是变通。
“汉化”与“不汉化”这两派已经争论不休了多年,高涣也没自信到认为仅一个荥阳暴动就能说动父亲推行汉化,“阿干【1】既然也认为此时不宜出兵,可见眼下的确不是出兵良机,不如我们先派遣使臣前往南晋打探一下对方虚实。”
高恭难得对高涣的意见表示赞同,“打探虚实很有必要,更重要的是,要对南晋形成震慑,让他们不敢再在背地里搞阴谋!”
“哦?如何震慑?”高耿问。
这一日,萧季绾从修文馆回来,发现林殿正的神色有些怪异,无论她吩咐什么,林殿正都心不在焉的。
“林殿正,你怎么了?”萧季绾问。
林殿正回过神来,“公主恕罪,公主方才吩咐臣什么?”
“林殿正是昨日没有休息好吗?如此今日便早些下去休息吧,不是什么打紧的事儿。”萧季绾体恤道,“明日再做也不迟。”
林殿正知自己失了态,但个中缘由并不能够让萧季绾知晓,索性顺着她的话道,“是昨日未曾休息好,那臣下去换慕容典正来侍奉公主?”
“不必了,”萧季绾善解人意地开口,“才下学,让她歇息会儿,让阮司正过来候着吧。”
“是。”
林殿正离了寝殿,萧季绾背靠在曲面凭几上,盯着林殿正离去的方向入了神。
她觉得太宸宫中定是有事发生,且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