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不拘书之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才渐渐意识到,戚晏清是教不拘书,但他不是什么都教,他所教的东西,都与一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那就是朝堂。
他教授萧季绾朝堂之道,远在建宁的颜君至教授萧季钧帝道。
这一对师兄弟,是想教出一对卧龙凤雏不成?
慕容念没有任何立场对戚晏清所传授的学问有异议,只是堪破这一点以后,她在面对萧季绾之时,目光中多了几分复杂的怜悯。
“妧娘?”萧季绾唤了慕容念几声,慕容念都没有反应,于是她随手从山路边拔出一根杂草,在慕容念的耳畔挠了挠。
“嗯?”慕容念握住那根杂草,“做什么?”
“我在同你说粮价的事儿,你怎么走神了?”萧季绾故意装作不悦,“这一段时日我在同你说话时,你总是走神。”
萧季绾每个月都有两日的月休,每逢月休,戚晏清都会给萧季绾留下功课,这一月月休的功课,是让萧季绾下山去宋州城中买粮食,顺道打探一下粮价。
这种打探粮价的功课,戚晏清不是头一回布置,去岁秋收时布置过一回,今岁春耕时也布置过一回,如今又布置了一回。
慕容念身上裹着披风,半边脸被帽檐遮盖,开口时声音有些发闷,她说,“娘子,还有两月就过年了。”
萧季绾停下了脚步,显然是想起自己已经两年不曾见过耶娘阿兄了。
这两年中,萧季绾从未与宫中通过信,一则山高路远,通信不便,二则,他们都担心万一信在路上丢失,大晋晋宁公主身在蓬莱之事会被北齐知晓。
所以这两年中,萧季绾只有靠着徐方半年才送一次的奏报了解建宁的情形。
她知道延和二十一年的正旦夜宴,阿耶阿娘亲赏参宴女眷压岁钱,同时阿耶提出让年满十四的阿兄入朝听政,被阿兄婉拒后此事作罢,至今未旧事重提。
她知道韩氏借着贵妃之事,在左右威卫之中进行了不小的调动。
她知道今岁上巳节谢咏絮因顾并未参与,夺得魁首的是韩家的女眷,故而京中谣传,耶娘属意的太子妃人选出自韩氏。
她还知道上巳之后,阿耶因登高又病了一场,直到六月才逐渐恢复。
……
“两年没有回过建宁了,”萧季绾继续沿着山路往山下走,“妧娘,你想回去吗?”
慕容念问而不答,她只说,“娘子,两年没在朝臣面前露过面了。”
萧季绾看奏报之时并未刻意瞒着慕容念,所以慕容念对建宁的了解并不比萧季绾少,她知道萧季绾在这两年内深居太徽观修道,一概节日从不出席,建宁城中已对晋宁公主的去向有了诸多猜测。
“只怕十一月就该动身了。”
今岁无论如何都是要回去的,不能再耽搁了。
还有一月便是正旦,太宸宫中,燕皇后照例安排完正旦前后的大小事宜,而后拿着章程去宸元殿同延和帝商议。
议的自然不是后宫事,而是前朝事。
“今岁阿绾也该回来了,”燕皇后忽然提到了萧季绾,“翻了年阿绾就十四了。”
“是啊,等翻了年阿钧十六了,孩子们又长大了一岁。”延和帝拿出范阳长公主递上来的请安表,手指在上头点了点,“阿姐提到前些日子青集又添了一个小女儿,只取了乳名,闺名想让你这个阿嫂来取。”
燕皇后不假思索地应下,“青集如今也是儿女双全了,阿姐有心,妾便回去好好思索一番,长公主的孙女,按制可有爵位,此事陛下可想了?”
“孩子还小,先封县主。”延和帝回答,“册封的诏书就和孩子的名字一道送去宣州。”
“妾也是这般想的,不过,”燕皇后话锋一转,“阿姐的请安表倒是提醒了妾,青吾,都十七了。”
延和帝心领神会,“你我当初将青吾接入宫中,让他成为阿钧的伴读,阿姐夫妇就知道你我的意思了,大晋的男儿十五岁便可娶妻,但是念在阿绾年纪小,如今又还在太徽观,便没有正式提过此事,阿姐他们夫妇两个也从未旁敲侧击过,但是当耶娘的,哪有不为孩子的终身大事而着急的。”
燕皇后点了点头,“阿绾之事早日定下也好,免得北齐再有觊觎。”
“两年了,也不知道阿绾学得如何?”延和帝想起两年未见萧季绾,便有些动容,“让她出去走走瞧瞧,倒也没真指望她独当一面,召她回来吧。”
“是。”燕皇后又提起另外一事,“阿钧是兄长,若要将阿绾的事定下,恐怕还先得定下太子妃的人选。”
“定下也好,成了亲,早日入朝。”
第037章 回宫
延和二十二年的十一月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