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仙传》有云:“幼伯子者,周苏氏客也。冬常着单衣,盛暑着襦,形貌秽异。後数十年更壮,时人莫知。世世来诫佑,苏氏子孙得其福力也。
周客戢容,泯迹泥盘。夏服重纩,冬振轻纨。作不背本,义不独安。乃眷周氏,佑其艰难。”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说:“幼伯子、王仲都,此二人衣以重裘,曝之于夏日之中,周以十二炉之火,口不称热,身不流汗。”
但关于《列仙传》中“幼伯子”的故事,存在一些争议和模糊之处。
石中所观想参详的这部《列仙传》,相传为西汉刘向所撰,是古代最早的神仙传记集,其中记载了七十余位仙人的传说。
然而经过后世某些学者考证,此书可能成书于东汉至魏晋时期,内容融合了神话、民间传说和道教思想。
而《列仙传》中的“幼伯子”在现世存版本的《列仙传》中,?并未明确收录名为“幼伯子”的仙人?。
可能的情况是,名字出现混淆?。因为古代文献中,仙人名号,常有异写或讹传,如“幼伯子”可能与“务光”或是“赤松子”等仙人的名字混淆,或是地方民间传说中的某种变体。有部分版本,在流传过程中,被增补了些地方的传说,导致内容差异化。“幼伯子”这位仙人,可能是某地独立流传的民间仙人故事,后被牵强附会加入了《列仙传》这书的体系下。
若抛开《列仙传》文本说,单从民间故事角度去考察,“幼伯子”的形象,大有可能与以一些地方传说有关。
幼伯子,是周代一户姓苏人家的门客。他冬天常穿着单衣服,酷暑天却穿着棉袄和棉裤,形貌污秽怪异。
几十年过后,身体变得越加健壮,当时人都不知道他是异人。
他一心劝诫帮助苏氏家族,苏门世代受到他的恩惠和保佑。
周客掩藏真相,敛迹尘俗之间。夏天穿着夹棉衣,寒冬身着轻纱绢。
行动不忘根本,怀道义身不独安。一心顾念周家,帮他子孙度艰难。
有一传说讲,幼伯子是一个至孝之人,他对母亲的孝顺之情可谓感天动地。
多年以来,他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生病的母亲,不辞辛劳,日夜守护在其母身旁。
有一天,幼伯子在山中采药之时,偶然遇到了一位仙人。
这位仙人被他的孝心所打动,决定赐予他一颗神奇的丹药。幼伯子自是感激涕零,但化没有自己服用丹药,而是立刻将丹药带回了家,给自己的母亲服用。
令人惊奇的是,其母吃下丹药之后,身体竟然奇迹般地康复了!不仅如此,母子二人还一同感受到一股天地间强大的力量,贯入体内,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他们而改变。
在那个仙人的指引下,幼伯子和母亲一同踏上了修行之路。他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修炼有成,一同飞升上界,成为了母子神仙。
可飞升仙界后,幼伯子和母亲并未过上悠闲自在的生活。
仙界看似祥和静宁,实则暗流涌动,波澜未显而矣!此皆因有一股神秘的邪恶势力正在悄然崛起,妄图破坏掉仙界的平衡。这股势力所到之处,仙法失效,灵气消散,仙人与凡人几乎无异。
幼伯子听闻此事之后,恐危机浸染到母亲,便主动请缨去探寻真相。
他施法隐了仙力和修为,乔装成一个因缘而得上界来的牛郎形象。不顾危险地深入到邪恶势力盘踞的黑暗之地。
很快他发现,这股黑恶势力,主要是由一些被贪欲蒙蔽了心智,道心不稳,甚至转化成魔的散仙,勾结了魔界残余势力所组成。
这个魔道组织,妄图借助被封印的魔界邪力,打破现有仙界的正常规则,为自己的魔心谋取得无上的权力。
幼伯子凭借着在人间和仙界修炼的仙法,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但因寡不敌众,隐有败相出来。
就在关键时刻,其母和仙界的其他正值仙人尽皆赶了过来,支援于他。众仙同心,道法自然高绝,他们齐心协力,最终将邪恶魔道势力击败并封印,重新恢复了仙界的和平。
经此一役,幼伯子大孝大勇的名声,便传遍了整个仙界,他也就此成为了一个正义和孝道的仙神象征,激励着无数仙人与修者凡人坚守正道德行,心怀善念,渡世修真。
故事简单,却是体现了道教中“功德成仙”的正能量思想,即是通过积累在世功德,行善积德,最终得到成仙正果回报。
幼伯子天上人间的大孝大勇之举,不仅让他自己得到了仙人的点化,也让其母一同受益,实现了母子同升仙界的美好愿望。
此外,还有另一个关于幼伯子的传说,流传于民间。
据说幼伯子原本只是一个穷书生,但在看透了尘世的纷扰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隐居山林。
他在深山老林中,潜心修炼,吞丹服气,追求长生不老之道。经过长时间的修炼,幼伯子的道行日益高深。
终于有一天,他骑着一只仙鹤,羽化飞升,进入了仙界...。
此类故事,常常出现在魏晋时期的隐逸文化背景中。
要知道,当时许多文人墨客,都向往着远离尘世的喧嚣,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而幼伯子的故事,正是这种隐逸思想的一种体现。还有些版本流传称,幼伯子擅医术,以符水治病,驱邪禳灾,后其功德圆满,羽化成仙。
这确实反映了,民间对“地仙”一派,救苦救难功能的崇拜。
清代有位学者,姓郝名懿行,其在《证俗文》中,有提及“幼伯子”。
称幼伯子之记载,为《列仙传》佚文,因无确切证据,而止无真言。或可能是源于道教,斋醮科仪中的仙真名录(如《真灵位业图》)而非原始文本。
但“幼伯子”之故事存在,融合了战国时期方仙道、汉代之谶纬,六朝时灵宝派的诸多元素(例如服食术、尸解仙等等观念)。
“幼伯子”或可能是民间口头文学中的衍生形象。而非《列仙传》原始记载。
要知道,其故事杂糅了孝道、隐逸、济世等等主题所在,也反映了凡尘民众对仙人品格的高尚想象。[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地方志,或道教仙传类书籍(如《云笈七签》)]。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幼伯子这位仙神,就如同笼罩在一层神秘面纱之下,让人难以窥视其真实面目。
或许是因为时光如白驹过隙般飞逝,岁月如潺潺流水般匆匆,导致世人对幼伯子的了解,越来越是变得模糊不清,难以再去揭开他身后那层历史面纱,一窥其仙家真正的庐山真面目。
然而,幼伯子所具备的大孝大勇之品行,无论何时,皆为凡尘世人和仙界众仙神所必需之美德行为。
周客戢容,泯迹泥盘。
夏服重纩,冬振轻丸。
作不背本,义不独安。
乃眷周氏,佑其艰难。
(《列仙传赞 其二十九 幼伯子》?
晋·郭元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