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马暮雪 作品

第352章 烽火年夜暖人心

腊月二十三祭灶过后,二龙山上今日的寒风似乎也变得柔和起来。林秀站在了望台上,望着山脚下被白雪覆盖的村落,心中盘算着如何让这个战火纷飞的新年,也能有几分烟火气。远处零星的爆竹声传来,像冬日里零星的希望,提醒着人们年关已至。

林秀裹紧军大衣,踩着积雪匆匆来到王涛的营帐。屋内炭火烧得正旺,却抵不住她眉间凝结的霜气:“师长,山下王家庄今年帮了咱们太多。”她摊开手中泛黄的名册,“光是安顿军属就腾出了二十间屋子,上个月又送了三十多个壮劳力来参军。”

王涛放下手中的书,眉头紧锁:“年关难过,他们的日子肯定也很紧巴......”

“前日我下山送一些粮食过去。”林秀的指尖划过名册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声音渐渐低沉,“可我去村子里时,瞧见张大爷拄着拐杖淘高粱米,手都冻得发紫了。就算有粮食,那些上了年纪的......”她没再说下去,只是望着墙角堆着的半筐冻土豆。

王涛一时陷入沉思。窗外,战士们正顶着寒风训练,口号声混着积雪被踩碎的“咯吱”声,在山谷间回荡。突然,他猛地一拍桌子:“请他们上山!咱们有热灶头、有现成的人手,让乡亲们热热闹闹过个年!”

林秀眼睛一亮,却又有些顾虑:“可这么多人,安全和吃住......”

“增派三倍岗哨!”王涛抓起桌上的红绸标记笔,在地图上重重圈出几个点位,“让各旅轮岗放哨,这样就可疏散吃饭人数。饭堂基本可以坐下,炊事连将贮备物资全部拿出来,人手不够由各营抽调!”他的声音越来越激动,“咱们本就是从老百姓堆里走出来的,不就是为了让大伙能安心吃口热乎饭吗?”

林秀郑重地点头,军帽下的眼神愈发坚定:“我这就下山去!”她转身掀开帐帘,凛冽的寒风扑面而来,却吹不散心中腾起的暖意。这一刻,她仿佛已经看到了营地张灯结彩的模样,听到了战士与百姓们的欢声笑语——这不仅是一顿年夜饭,更是军民鱼水情最生动的注脚。

林秀挨家挨户走访,劝说乡亲们上山过年。起初,老人们还有顾虑,怕给队伍添麻烦,也担心山上不安全。林秀握着李大娘粗糙的手说:"大娘,山上有热乎的饭菜,有能挡风的屋子,还有战士们守着。咱们一起过年,热热闹闹的,比您自己在村里里强百倍!"

消息传开后,越来越多的百姓收拾行囊,跟着队伍往山上走。孩子们攥着新分到的冰糖葫芦,兴奋得小脸通红;老人们相互搀扶着,嘴里念叨着"真是托了队伍的福"。看着蜿蜒的队伍向山上行进,林秀眼眶发热——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相聚,更是军民一心的见证。

孙志新带着几个战士下山,不知从哪弄来几车红绸和灯笼,把营地装点得喜气洋洋。赵松杰则带着一团的人,在营地周围加强巡逻,确保万无一失。

腊月的北风在营地外呼啸,炊事连的帐篷内却蒸腾着腾腾热气。老李挽起棉袄袖子,露出被灶火烤得发红的脖颈,扯着嗓子喊道:"小王,添柴!火再旺些!"话音未落,掌勺的张二柱已经掀开锅盖,浓稠的白雾瞬间弥漫开来,混合着肉香与菌菇的鲜味,勾得人直咽口水。

二十几口大锅在空地上整齐排列,锅底的木柴烧得噼啪作响。战士们有的蹲在雪地里,用冻得通红的手剥着野鸡;有的架起铁筛子,细细筛着新碾的玉米面。角落里,几个新兵正围着铜盆,将泡发的黑木耳搓洗得透亮,盆里的雪水换了三次,才终于泛起清亮的涟漪。

"把黑瞎子肉切成巴掌大的块!"老李用腰间的粗布巾擦了把汗,指了指案板上冻得梆硬的肉块,"狍子肉先别下锅,等熊油熬出来再放!"他转身从陶罐里抓出一把野花椒,深褐色的果实散落在案板上,立刻被眼疾手快的战士收进竹筛。这些山货都是队伍入冬后在深山里打的,特意留到年关,就是为了给大伙添些荤腥。

最角落的两口大锅里,融化的雪水正咕嘟咕嘟冒着泡。战士们将洗净的野兔、野鸡依次浸入水中,血水混着碎冰缓缓下沉。"得多泡会儿!"老李走过来,用长木勺搅动着水面,"去年有个新兵偷懒,肉没泡透,炖出来全是腥味,差点没把我肺气炸!"周围的战士们哄笑起来,手中的活计却一刻不停。

当熊油在大锅里熬出金黄的油花时,整个营地都沸腾了。老李亲自掌勺,将切好的肉块依次滑入锅中,霎时间,油脂爆起的"刺啦"声与战士们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紧接着,干蘑菇、野木耳、土豆块如同五彩的宝石,纷纷坠入翻滚的浓汤。锅盖落下的瞬间,浓郁的香气顺着缝隙钻出来,引得路过的战士频频驻足。

"再加两把盐!"老李踮脚查看火势,火苗舔舐着锅底,将大锅烧得通红。不远处,几个战士正合力抬着狍子走来。"都麻利点!"老李抹了把额头的汗珠,"乡亲们天黑前就到,咱们得让第一锅肉准时出锅!

夜幕降临时,几十口大锅同时掀开。浓稠的汤汁泛着油亮的光泽,肉块在咕嘟声中上下沉浮,野蘑菇吸饱了肉汁,胀得浑圆饱满。老李用长勺舀起一勺汤,吹凉后尝了尝,满意地点点头:"火候够了!通知各连,准备开饭!"

开饭前,大飞站在高台上讲话:"乡亲们,兄弟们!今天咱们不聊打仗,只说过年!在这兵荒马乱的年头,能聚在一起吃顿热乎饭,不容易啊!"他举起手中的搪瓷缸,"这第一杯,敬逝去的战友,敬还在受苦的同胞!"

全场寂静,许多人红了眼眶。接着,大飞话锋一转:"但咱们不能光哭!鬼子越是想让咱们过不好年,咱们越要热热闹闹地过!来,开饭!"

顿时,欢呼声、碰杯声、孩子们的笑声响成一片。炊事班的战士们端着热气腾腾的饭菜穿梭在人群中,红烧肉、炖粉条、白菜豆腐,每一样都香气扑鼻。乡亲们起初还有些拘谨,但在战士们热情的招呼下,很快就放开了。

火光映照下,人们捧着粗瓷碗大快朵颐,汤汁顺着嘴角流下也顾不上擦。这一刻,所有的艰辛都化作了舌尖的暖意,在灶火与欢笑声中,军民共同迎来了这个战火纷飞里的团圆年。

"小伙子,尝尝我腌的酸菜!"李大爷非要往一个小战士碗里夹菜,"比你们这大锅菜下饭!"

"大娘,您尝尝这个!"林秀端着一碗饺子送到一位老奶奶面前,"是战士们包的,虽然模样不好看,但味道肯定不差!"

孩子们最是开心,在帐篷间追逐打闹,时不时被战士们抱起来转两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