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天命玄鸟 作品

第234章 话本再现

有了那土地公公现身相告,八戒早知此方县内的大王敬重僧道,若入得城去,必能吃得盆满钵满,肚皮滚圆。

心动之下,自是铆足了劲赶路,少有的挑着担子,颠颠乐乐着,超过了前头开路的猴子,回首催促道:

“师父,猴哥,快走啊,这城里有大王坐镇,我们得趁着天色未黑,去他府上倒换关文,才能走哩!”

“呵呵,你个呆子想吃斋饭就吃斋饭,拿什么关文当由头?”

猴子瞧着八戒那滴溜溜转的黑眼珠,吸溜起来的嘴角涎水,哪还不知道这呆子的真正想法?

只是笑骂了一句后,也未多言,与身旁同样笑盈盈的陈启,沙僧加快了脚步,好撵上这性急的呆子。

话说这玉华县城也确实繁华,一行人加快脚步,却未及城内,便见那城门吊桥外的周边上,早己围了密密麻麻的一群人。

仔细观之,原来都是些周边乡野里来的货郎摊贩,在这城门口处摆摊贸易,甚是繁多,除了挣那城里来往行人的钱外,想来也恰是那周边村落的赶集之地。

“乖乖,这还入城就这么热闹,等进了城里,那人又得几多?”

八戒挑着担子,看着前头被拥挤人群几乎占满了的吊桥,望着那隐约可见的城门口,挠了挠稀疏鬃毛的脑袋,有些发愁道。

正此时,那些商贩买家也注意到了这群举止模样怪异的僧人,一个个都满是好奇的挤了过来叫喊道:

“咦?快看快看,有大师来了!”

“哎呦,早听说有降龙伏虎的大师,往日无有眼缘得见,今日却是有福了,长了眼界,哈哈哈,撞见了一个降猴伏猪的大师和尚!”

那些行人瞧清了八戒猴子几人的模样,齐齐哄笑一声道。

八戒听了,却是不恼,反将眼珠一转,挑着担子,拿嘴往外一撅,作势张牙舞爪道:

“那你们有没有撞见过降服猪王的和尚啊?!”

结果出乎八戒的意料,这显露长相,驱散那些好事闲人,曾经无往而不利的一招今日竟然失效了!

那些行人见了他的动作,不仅没有被吓到,反而笑声更欢快了,纷纷笑言道:

“这大师好心性,听了这话不仅不恼,还和我们开玩笑哩!”

“好了好了,看这几位大师的样子,都是远道而来,莫要挡着路了,先让他们过去吧!”

许是那蛛丝天衣的效果,又或者是这一条西行路走下来,经历的事多了,懂得道理也多了,八戒的面相便随之变了许多,这些行人不再因他的面貌惊吓惶恐,只当他是个长相怪异了些的和尚。

好在这天竺地界,大部分百姓都有着礼佛的习惯,笑闹了一阵后,看着陈启他们挑担牵马的,不好跨过吊桥入城,这些行人竟自觉的将路让了一让,挤出一条豁口来,勉强供一行人穿过。

“多谢,多谢,谢过几位好意!”

“阿弥陀佛,诸位施主好意,贫僧愧领,也祝各位施主吉祥如意,出入平安。”

“嘿嘿,我老猪也谢谢列位了!”……

感受着诸多行人的善意,一行人脸上不禁绽放笑容,加速穿过这条“人行道”时,也不忘向左右道谢一句。

“哈,师父,这由小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貌,此地百姓如此和善,可见那土地倒也未哄骗欺瞒我等,这县城里的大王,必是个有贤良德行的。”

穿过了吊桥,入了城里,漫步街道,瞧着那街头巷尾,远比城外还要繁荣许多的楼台店铺,猴子咧嘴一笑,扭头对陈启说道。

“嗨,猴哥,这除非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不然谁敢哄骗你啊,走走走,这好不容易进了城,我们赶紧找人问问王府在哪,再耽搁下去,可别赶不上晚饭了!”

尚走在猴子前头的八戒闻言转过头来,擦了擦嘴角涎水,颇有些急不可耐的道。

“呵,吃吃吃,你个呆子一天到晚就晓得吃,吃完了就喊饿饿饿!就你这几个月吃掉的东西,换成旁人,都够他从凤仙郡到西天灵山,跑几个来回的了!”

白了一眼打断自己感慨的呆子,猴子倒也未真的生恼,依言寻了一路人问话,问清楚了王府所在,便重走到前头,领着一行人寻向王府之地。

陈启和一旁的沙僧瞥了一眼憨憨笑着的八戒,随即又相视一笑,摇摇头,跟上了前方不自觉再次加速的猴子。

“阿弥陀佛,麻烦阁下通传,贫僧乃是自东土大唐而来,欲往西天取经的和尚,今到贵地,听闻此地王上礼佛,又因要倒换关文,特携三位弟子,前来朝参殿下。”

王府身处县城中心,倒也不远,更不难找,走过了几条街道,一行人便站在了玉华王府之前,府门左右尚有长史府、审理厅、典膳所、待客馆等地。

只微微扫视过那些厅府上的牌匾,明了其中意思,陈启便整了整衣裳,带着三个徒弟,上前向那门前值守的侍卫行礼笑道。

而见陈启几人自报家门,那几个侍卫不敢怠慢,先是通传了门房内的引礼官,由引礼官出面与陈启几人再次确认后,才又朝王府内玉华王通报而去。

那玉华王也不

愧土地先前所言的专敬僧道,闻听是自东土大唐处,远道而来的僧人,一刻未有拖延,当即便让人将陈启一行人请入府内,见面一叙。

“诸位师父,我王相召,请随我来。”

不着痕迹的多瞧了三个徒弟几眼后,引礼官强忍住眼里的好奇,带着陈启几人穿院过道,首奔王府的大厅而去。

虽然说玉华王一脉统领这玉华县己过数代,实际上和一些一城之地的小国国王己经没了什么区别。

但好歹是分封的宗亲,历代玉华王都需要给天竺国王面子,不可僭越,于是这王府虽然大了些,且兼职一县之地的府衙职能,但倒是没修成王宫模样。

“几位长老还请上坐。”

推开屋门,跨入正厅,陈启几人总算得见了这位专敬僧道,重爱黎民,贤良在身的玉华王真身。

只见他身着蟒龙袍,腰围金玉带,头戴七宝冠,脚踏织锦靴,须发染白,面容宽厚,专以和气待人,所以威严稍弱。

而在陈启几人暗暗打量玉华王时,这位老王也在仔细瞧着这外来的僧人样貌。

先是陈启那俊伟仪容让玉华王一见生喜,心中暗赞,只觉不愧是东土大唐来的高僧人物,仪表堂堂,气度不凡,他这境内,见过僧人无数,少有这般气象。

紧随其后的,自是猴子三人,玉华王其实己听引礼官禀报,知这三位东土高僧之徒,相貌有异,可是初见之下,还是忍不住有些皱眉失态:

明明这领头的师父如此俊达,缘何三个徒弟,长得有些……“奇奇怪怪”?

尖脸猴腮,身有金毛;长嘴大耳,顶上生鬃;身高丈许,脸皮青蓝……

若非见之和沐,无有暴戾之感,玉华王心里都要嘀咕这三个和尚是不是妖怪了!

习惯的让人搬来椅子,请陈启一行人入座后,玉华王暂按下心中好奇,不再多看猴子三人的样貌,转问向领头的陈启,温和笑道:

“这位唐朝长老,本王也曾自那来往客商口中,听闻东土名号,往前多是称之为汉,如今己是新唐,皆是中华文化,更知彼处离我国甚远,长老来此,怕是路上多有辛苦?”

“尚好尚好,一路行来,约摸也有十万里,沿途所遇精怪盗匪无数,也有天灾人祸齐至,好在有我身后三个弟子倾力相护,才使贫僧全须全尾能至贵国宝地。”

陈启向那仆人递上通关文牒,见玉华王问起往来之难,展颜一笑,伸手以示身后的猴子三人道。

而猴子三人见自家师父夸耀,也是颇为自豪的抬头挺胸,嬉笑着接受玉华王惊讶的目光。

“哦?听长老所说,乃是身后三个徒弟皆有不凡?”

玉华王接过那精心保存的通关文牒,抬头望了猴子三人笑道,随即低下头来细细一看,翻阅过其上的宝象国印,乌鸡国印,车迟、祭赛……

一些或是有所耳闻,或是建节相交,或是茫然无知的国家宝印映入眼帘,使得玉华王仔细鉴赏完一遍之后,才欣然取出自家宝印,盖在那凤仙郡印之尾,情不自禁的赞叹道:

“如此之多的家国宝印,可见唐长老所言艰险不虚,身后的三位高徒也定是非凡异人,如此方能以西人之身,横穿十万里之距……”

“不过,本王观这关牒之上,乃是西位高徒名姓,如今只见三个,却是何故?莫非是路途难行……”

看过了关牒之文,尤其是那似乎后添的西道朱批,明了了陈启一行人姓名的玉华王,虽分不清三个徒弟的姓名谁是谁,但己知了陈启名号,便摸了摸唇边胡须,不解问道。

“圣婴啊……殿下有所不知,圣婴还是个孩子,与我等只是一时缘分,家中尚有父母需要供养,只一时与家人走失,随我等行过一段路,寻到家人后,便归家去了。”

听玉华王提起此事,陈启除了想到那个曾经臭着脸,后来学会了厚脸皮,古灵精怪的孩童外,倒是莫名又想到了一位佳人,微微一怔后,竖掌对玉华王笑着解释道。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听到那未见到的孩童非是殒命在这西行路上,而是归家去了,玉华王有些欣慰的点头一笑,随即也是一怔

——倒不是和陈启一样,想到了某个人影,而是突然发现,这通关文牒上的五人姓名有些熟悉,好像在哪里听见过?

奇怪,本王确实是第一次和这位唐长老见面,怎么会对他和他徒弟的姓名有眼熟之感?

玉华王捋了捋颔下白须,微微沉吟,但不待他想个明白,忽有小厮入内禀报道:

“千岁,三位王子殿下求见。”

“嗯?孤正在接见贵客,他们没事前来作甚?”

玉华王眉头一皱,心中刚有些不解,随即就面露恍然的大笑道:

“噢,我说怎的见到几位长老的名姓觉得熟悉,这三个小子,又着急忙慌的前来了。”

“哈哈哈,唐长老,请问可是曾著有游记,将自己沿途所见风闻记载其中?”

玉华王先是一阵自言自语,旋即就扭头向下方一头雾水的陈启大笑问道。

“不瞒殿下,贫僧确有写下几本游记售卖,

换取沿路盘缠之举。”

听到玉华王发问,陈启便知道自己写的那几本小说,似乎又触发了什么额外的隐藏剧情,摸了摸下巴,无奈一笑承认道。

事到如今,陈启倒是不会再奇怪这玩意儿是怎么能跑得比他还快,传到他西行路前头上了。

原因无他,在这沿路或是被猴子铁棒扫荡,或是闻风而逃的妖精巢穴里,陈启己经自笑眯眯的猴子手里,接回好几本写着他顶顶大名的话本小说了。

没错,某个未解之谜破解了,这玩意儿之所以会传播的那么快,既不是陈启设想里的飞鸽传书,也不是所谓的换人换马,日夜加急赶路传递。

而是有可以驭风而行的妖怪,在私底下为爱发电,免费传阅!

大抵,是因为这年头的娱乐活动确实少,妖怪也会无聊?

而陈启写的话本小说,虽然主视角不是妖怪,且妖怪大部分时候还是被“残害”的一方,但是没关系,他们或许将其当成“鬼故事”来看了?

恐怖小说也是小说啊!

据猴子逮回来的一只小妖所言,在妖怪里,陈启写的这玩意儿其实还挺流行的,大妖小妖都爱看。

不同的是,大妖弄来,可能是想着琢磨剧情,寻思着如何击败猴子,或者绕开猴子,好得到唐僧肉,使他们长生不老。

小妖则简单多了,一来是借此瞻仰瞻仰那些被猴子打死打跑的大妖王风采!

在陈启之前,可没有这么详实的文字,可以让小妖窥探大妖的神通手段!

他们所能知道的,一般都是些口口相传,或是夸大无比到失真,或是云里雾里到完全听不懂的隐秘传闻。

哪有陈启写的真实带感?

二来嘛,自然就是畅想完大妖的风采后,小妖们就又会借着这些大妖的下场——基本都是被一铁棒敲死,来警醒自己。

好能及时认出这里面描写的师徒样貌手段,早早退避三舍,好保得一命。

又因猴子会放那些不作恶的小妖一条生路,所以不少小妖因惧怕那根传说中的金箍铁棒,开始坚定的不做恶事,少去掺和那些大妖,妖王的闲事。

无意之下,竟然起到了导人向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