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随笔杂谈 作品

第75章 杨惠敏冒死送国旗

日军这一次进攻,又被国军打退了,日军只得气急败坏地撤退,土师喜太郎听说进攻又被打退,气得扇了机枪中队的中队长两个耳光,大骂他是饭桶。

但是日军的进攻没有停止,每天都会发生零星的战斗,孤军顽强抵抗,每秒都有炮弹落下,但他们依旧坚持作战,战斗异常激烈。

根据国军指挥官谢晋元的记录,首日战斗中日军伤亡超过80人,次日早上,谢晋元更是亲手击毙两名日军,将嚣张的敌人狠狠打脸。

然而,激烈的战斗也带来了严重的伤亡。谢晋元通过上海商会请求英军帮助,成功护送10名重伤员离开战场。

谢晋元率领第一营400多名官兵对外号称800人,在10月27日进驻四行仓库。

谢晋元对大家说,现在我们四面被日军包围,这座仓库就是我们的根据地,也可能是我们的坟墓,只要我们还有一个人,就要同敌人拼到底。

这天晚上,上海女童子军杨惠敏与一名记者,冒着生命危险一起进入四行仓库,将一面中国国旗送到了800壮士阵地上。

谢晋元将国旗插到了四行仓库屋顶。此时,四行仓库所在的闸北地区已全被日军占领,到处悬挂着血腥的太阳旗。

那天的清晨,当旗帜升起的时候,数万上海民众聚集在苏州河的对岸观旗致礼,高呼中华民族万岁,响彻云霄。

而至于日本侵略者那边,自然是气焰消散,沮丧万分。

日军他们挠破头也没想明白对手的这面旗到底是哪儿来的。

这确实是个问题,在当时国民党军的整编部队当中,并没有配发国旗和军旗。

这面青天白日旗,乃是由上海商会慷慨提供而来。

在部队进驻四行仓库后的次日清晨,时任团长的谢晋元心急如焚地致电上海商会,恳切请求他们能够迅速支援一面国旗。

他深知,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一面象征着国家尊严与民族荣誉的国旗,必将极大地振奋全体将士的士气,展现出我军威风凛凛的雄姿。

尽管准备这样一面旗帜并非难以完成之事,但真正棘手的问题却摆在众人面前:此时此刻,枪炮声震耳欲聋,子弹如同雨点般四处横飞,整个战场犹如一片炼狱。

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下,究竟要如何才能将这面至关重要的旗帜,安全无误地送达那些坚守在仓库中的英勇的将士们手中呢?

就在大家为此事绞尽脑汁、愁眉不展之时,突然间,一阵清脆而坚定的女声划破了紧张凝重的氛围。

“把旗给我!我去送!”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名年轻女子挺身而出,她身姿挺拔,目光炯炯有神,浑身散发着一种令人无法忽视的果敢气质。

这位自告奋勇的勇敢女子,正是杨慧敏。

杨慧敏是国民政府女童子军上海战地服务团成员之一。

在这动荡不安的岁月里,年仅 22 岁的杨慧敏早已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心中唯有对祖国深沉炽热的爱,以及对抗敌保国事业的无限忠诚。

面对枪林弹雨和重重险阻,她毫不退缩,选择承担起这项艰巨无比的任务。

这般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忠肝义胆,又怎能不让人为之钦佩、心生怜爱呢?

杨惠敏将国旗绑在身上,冒死泅渡过河,将这面国旗送到了守军的手中。

四行仓库升旗之后,各大报刊纷纷连篇累牍的报道起杨慧敏的事迹。

民国26年10月29日的《申报》这样报导,在这张报纸上有这样的一则消息:“我孤军死守闸北一块土,民众瞻仰,隔苏州河,高呼万岁。死守闸北光复路四行仓库之忠勇壮士,自经上海市商会于昨日下午4时设法由41号女童军献青天白日国旗一面后,6时许将送国旗高升仓库顶上”

很快,以八百壮士守四行为

主题的歌曲也创作了岀来:“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

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极大地激励着谢晋元与八百孤军,壮美的歌颂至今读来仍令人感到热血沸腾。

10 月 30 日,阳光透过云层洒下微弱的光芒,照亮了战火纷飞的大地。

就在这一天,晋元接到了撤退命令——上头下达的指令犹如沉重的巨石,压在了他的心头。然而,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他深知军令如山,必须坚决执行。

次日清晨,晨曦尚未完全驱散黑夜的阴霾,谢晋元便率领着第一营的全体官兵踏上了撤退之路。

他们的步伐沉重而坚定,每一步都带着无尽的眷恋与不舍,但同时也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念。

泪水模糊了战士们的双眼,他们回首望去,曾经浴血奋战的四行仓库渐渐远去,那些激烈战斗的场景仿佛还历历在目。

当这支队伍终于抵达租界时,道路两旁早已挤满了热情洋溢的市民。

人们挥舞着手中的旗帜,高呼着口号,向这些英雄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欢呼声如雷鸣般响起,震耳欲聋,让整个城市都为之沸腾。

这一刻,晋元和他的战友们感受到了民众的支持与关爱,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上海的新闻界迅速捕捉到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并争相展开报道。

一时间,各大报纸头条纷纷刊登出“八百壮士”的壮举,详细描述了他们在四行仓库的坚守与抗争。

不仅如此,关于这场战役的电影也应运而生,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搬上银幕。

一首首激昂慷慨的歌曲传遍大街小巷,歌颂着勇士们的英勇事迹。

可以说,四行仓库的死守成为了中国人民抗日斗争中的一座精神丰碑,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上下的抗日斗志。

它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军人的顽强不屈,也让世界见证了中华民族抵御外敌入侵的决心和勇气。